在都市蔓延發展將對城鄉環境產生地景、土地利用、交通、財政、公共設施機能與環境上的負面衝擊,此種發展型態乃聚合眾多都市發展特性所產生之動態現象,難以採單一指標觀察,爰此,本研究透過衛星影像、地理資訊系統與地景生態指標分析方法,建立蔓延衡量指標,並推算1991年與2001年之台北都會區蔓延指數,藉以釐清其發展型態與變化趨勢。研究發現台北都會區在十年間,計有11個行政區趨向蔓延發展的情況顯著,14個行政區則呈現顯著的緊密發展趨勢。由空間分布情況觀之,台北都會區之蔓延發展趨勢主要分爲兩個路徑方向,其一,由台北市東側邊緣之內湖區與南港區往東擴張至汐止市、基隆市與瑞芳鎮,另一路徑係自台北市南側邊緣之文山區往南擴張至新店市;呈現緊密發展趨勢之地區則多位屬台北市西側與北側邊緣,西側由鶯歌鎮、樹林市、泰山鄉、林口鄉等地區與桃園縣相接連,另一方向則由士林區、北投區往北側至八里鄉、淡水鎮、金山鄉及萬里鄉等地區,究其形成原因,乃此等地區十年間之人口成長速度大於建成地區擴張速度,加以土地開發區位,多集中於建成地區周邊或原聚集範圍內之剩餘空地,故隨著建成地區面積比率增加,而讓建成嵌塊體形狀零散的程度降低,在地表覆蓋呈現緊密發展之情況。
本研究運用「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經濟與政策評估」之調查資料,目的在探討及判別原住民族的遷徙類型,並檢視影響原住民族遷徙行爲的要素;研究除探討影響原住民族遷徙的一般性因素外,亦著重於區域性資本與及在不同生命階段中所在區域之區位特性對不同類型遷徙者的影響方向。研究發現如下:(1)區位要素的影響對終生遷徙遠大於近期遷徙;(2)對終生遷徙者而言,目的地所在區位的作用遠大於出生地與成長地,終生遷徙顯示原住民族離鄉係大勢所趨;(3)近期遷徙行爲受個人層次要素的影響較大,且以個人工作要素的作用較爲明顯,近期遷徙可具體呈現遷徙行爲的趨力;(4)在遷徙流向上發現,不論是終生遷徙或近期遷徙,非原鄉不斷吸納離鄉者的流入,但同時也送出部分遷徙者回流原鄉,北部的臺北縣與桃園縣在遷徙人口的流動體系裡,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5)總體而言,區域性資本與區位要素雖具極高的解釋力,但遷徙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個人是否決定遷徙,仍是自身人力資本、工作狀態、資訊網絡的運用及預算能力,參與決策過程角力的結果。
海岸環境敏感多變,對台灣生態體系的完整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台灣土地資源有限,面對各項發展的需求,海岸開發勢必無法避免,然而過度開發對海岸將會造成不可逆之衝擊,其間接影響更是生態體系及地理環境上莫大的災難。因此,如何在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上求得海岸土地使用的最佳平衡點,將是決策上的重要議題。台灣海岸的土地使用規劃若只考慮到單一目標,亦即決策者只依分析者評估結果即決定接受或放棄,將極易產生許多不適當的土地使用規劃政策。而在多目標規劃中,多個目標是可以在決策過程中被考慮的,且又能兼顧多個衝突性目標間的最佳平衡,分析者提供決策者更多資訊及可行性方案,最後依決策者的評定做出決策。再者同時兼顧到生態與經濟的土地使用政策,即是一種多目標規劃的手段。基於此,本研究以新竹市海岸爲例,藉由多目標數學規劃方法,建構新竹市海岸生態環境土地使用規劃數學模式,利用多目標規劃方法中的妥協規劃法進行模式求解,於反應不同目標的權衡與考量下,獲致生態保育、經濟效益、社會心理以及環境保護各個規劃目標上的最佳平衡,藉以求得各類土地之最適開發量,作爲未來台灣海岸地區土地使用規劃的一項參考依據。
本論文採用FORMOSAT-2與ASTER衛星遙測影像進行地表溫度與地表覆蓋關係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地表溫度與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呈現負相關、與地表不透水率、建築物及鋪面比例呈現正相關,顯示適當增加都市綠化或降低地表不透率、建築物及鋪面比例將有助於降低地表溫度,進而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根據本研究回歸分析解果顯示:地表溫度於春、夏季與鋪面比率及地表不透水率關係較密切;夏、秋季時則是以地表不透水率及代表綠化程度的NDVI關係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