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20.44

台灣農學會報/Journal of th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Taiwan

  • Ahead-of-Print

社團法人台灣農學會 & 台灣農藝學會 & 中華農業氣象學會 & 社團法人中華種苗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視窗分析(Window Analysis)探討上市食品產業之公司的經營績效與股價報酬關係,進而供投資人在選股上之參考。 結果顯示:由2009年度股價表現中,可驗證採用財務指標及各財務指標因子拆解方式,透過DEA分析評估後,進行初步篩選,再從經營良好及效率進步的公司,再加上質化資料綜合考量,方可選到值得投資的股票。

  • 期刊

本研究主要以尼羅草台畜草1號(Acroceras macrum Stapf)的幼穗(immatureinflorescence)為培殖體,探討生長調節劑CPPU (N-(2-chloro-4-pyridyl)-N'-phenylurea)對癒合組織誘導與植株再生之影響,並建立尼羅草組織培養之系統。將幼穗接種於含有2.0 mg L^(-1) 2,4-D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與0.01、0.05、0.10、0.50、1.00 mg L^(-1) CPPU不同濃度組合之MS培養基。5週後,培養於2.0 mg L^(-1) 2,4-D與0.10 mg L^(-1) CPPU的未成熟花穗,癒合組織的誘導率為72.4%。將癒合組織移至含有0.05 mg L^(-1) TDZ (N-phenyl-N'-1, 2,3-thiadiazol-5-yl urea)的培養基,有16.7%的癒合組織可分化成莖葉(shoot),於1.0 mg L^(-1) BA (N6-Benzyladenine)的培養基,則有13.3%的莖葉分化率。為提高植株再生率,將2.0mg L^(-1) 2,4-D與0.10 mg L^(-1) CPPU誘導的癒合組織,移至含有0.5 mg L^(-1) NAA (naphthaleneaceticacid)與1.0 mg L^(-1) TDZ的MS培養基,培養5週後,莖葉的再生率達77.8%,顯著改善植株的分化率。將再生的植株移至1/2 MS的培養基促進發根與健化,再移至田間生長,其存活率達92%以上。本研究建立之尼羅草台畜草一號組織培養系統,將有助於種苗商業大量生產之需。

  • 期刊

本研究旨在評估熱季時,公豬飼糧中添加不同量維生素E,對改善公豬精液品質之效果。試驗共採用平均11月齡畜試黑豬一號(75%杜洛克與25%桃園豬血統)公豬21頭,依採精順序先後,逢機分置於三種飼糧處理組,每組7頭。對照組公豬餵飼含粗蛋白質15%、可消化能3,250kcal/kg的基礎飼糧,二個試驗組則分別於對照組飼糧中額外添加維生素E100IU/kg及200IU/kg,每頭公豬日餵2kg飼糧。公豬以假母台訓練採精,於6~10月份每隔7日採精一次,檢查包括精液量、精液pH值、精子濃度、每次採精總精子數、畸形精子率、精子活力等精液性狀。結果顯示,熱季時公豬以添加100IU/kg之維生素E飼糧餵飼,其精子濃度及每次採精之總精子數高於對照組,尤以七月中旬至試驗結束日止(10月30日)之試驗期間為然,而各組之精液pH值、膠體重、平均畸形精子率及精子活力百分率,未有顯著之差異。

  • 期刊

農地從事「遊客休憩使用」所衍生非「農業使用」及不符土地使用管制情事,至2009年6月止休閒農場內遊客休憩設施未完成合法化情況十分普遍,亟待因應。本文以農地農用政策為基礎,從土地使用管制與法制觀點,探討休閒農場土地使用與規劃課題。以非都市地區專案輔導之休閒農場為研究對象,歸納出農地作休閒農業使用限制。研究結果發現,法規體制與行政管理對於休閒農業發展深具影響,包括:休閒農業屬農業範疇、休閒農業設施為農業使用、休閒農場歸類為農地等;其中以土地使用管制及建築管理為主要限制,反映專案輔導實施困難所在。經議題討論,本文就現行法規與執行制度提出建議,提供業者於合法化過程之參考,提升休閒農場專案輔導實施效益。

  • 期刊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台灣農業試驗研究機關之研究人員,對創新技術移轉改為有償型態的看法,及影響有償技術移轉意願之因素。本文以激勵理論為出發點,並利用問卷調查輔以深度訪談方式,以農業試驗改良場所「農作物類」部門之612位研究人員為對象,共蒐集有效問卷237份,有效回收率為79%。分析結果顯示「機制」、「障礙」、「激勵」及「政策」的認知,為農業研究人員有償技術移轉意願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證實不同屬性之研究人員對創新技術有償移轉意願亦有所不同。

  • 期刊

本研究旨在針對台灣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之知識概念和消費現況進行分析,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北中高三市市民發出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412份。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的有機知識概念仍不足,尤以「有機食品安全」面向的答對率最低,對於有機蔬菜的保鮮度及烹飪方式等知識有誤解存在,此外消費者的有機知識概念隨年齡、婚姻狀況、有無小孩、教育程度及職業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主要以健康為考量,其次是為了保護環境;購買頻率以有機的蔬果較高;且購買地點主要集中在方便直接選購的地點;而消費者獲取資訊的來源主要是經由親友介紹與大眾傳播管道;但消費者購買有機農產品仍存有若干阻礙,其中以有機農產品價格高和假有機產品多,是影響其不購買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消費者的購買與否和頻率也隨居住地、年齡、婚姻狀況、有無小孩及家庭月收入的不同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建議政府及有機農業相關單位善用大眾傳播管道做教育宣導,並嚴格執行假有機產品的取締;而有機農產品生產及銷售單位也應致力降低售價以利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