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觀光資源相當豐富,如何加強現有整體陸地交通網絡,鏈結海運據點與觀光景點,藉以帶動整體經濟的成長,成為澎湖未來觀光發展的重要課題。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依據不同時期的地圖與都市計畫圖,探討馬公市觀光區域的歷史變遷過程;其次是基於現況行政區域圖呈現澎湖本島的整體空間型態構成;最後是依據新跨海大橋的規劃構想預測澎湖本島未來的整體觀光發展願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空間型態構成理論(Space Syntax),以視覺化與量化的方式呈現整體的空間型態構成。研究的成果指出空間型態構成理論不僅再現了馬公市生活與觀光核心區域五個階段的移動歷程,也呈現出澎湖本島因缺乏環島的道路系統形成離島的空間型態現況。重要聚落各自形成獨立的局部生活圈,有利於發展獨特地方特色的觀光旅遊服務。澎湖本島未來整體的核心區域往馬公市的方向移動,西岸疏離區域的現況也得以改善。新跨海大橋能夠帶動澎湖本島整體的生活環境再造與觀光旅遊的發展。本研究的成果因此能夠成為澎湖本島未來觀光發展可行性評估的基礎。後續的觀光規畫可以依據當地居民與觀光客的共同需求,創造出同時符合日常生活與觀光旅遊的優質環境。
本研究目的為探索數位旅遊照片於遊客旅遊體驗過程的角色,透過深度訪談法收集22位遊客資料,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在旅遊前計畫階段,遊客為獲得旅遊照片紀錄體驗而準備相機;於旅遊渡假地現地階段,遊客經由拍照過程展現自我體驗主觀性,透過旅遊地情境與旅遊同伴互動能豐富拍照體驗,且瞬間影像獲得是最佳體驗來源;最後旅遊回憶體驗階段,數位照片功能提供遊客重新體驗旅遊地情境氛圍,且分享及應用旅遊照片於生活中。上述資料可以銓釋數位旅遊照片可能是連結整個旅遊體驗的重要媒介。據此,建議旅遊服務提供者可運用遊客重視旅遊照片能連結旅程前及回憶階段之體驗特性,作為旅遊渡假地吸引力促進之參考方式。
鑒於大專院校休閒科系應用多媒體於輔助觀光遊憩課程教學效益分析之相關研究相當少見;再者,藉由不同體驗媒介提升學生學習效益亦是教師們重要的課題。本研究乃以觀光遊憩課程中之文化古蹟導覽為例,利用Google Earth (GE)製作多媒體輔助教材,以突顯與傳統教材呈現方式之不同,接著透過多媒體輔助教材展示及問卷訪問,調查台中地區技職院校休閒科系之學生對此多媒體輔助教材的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學習成效評價。然後以迴歸分析法、T檢定及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及假說之驗證。結果顯示,受訪者對GE多媒體輔助教材評價相當正面,尤其在加深印象、視覺效果、容易投入、引發好奇及有吸引力、具有特色與知覺學習成效等方面。若能有效運用體驗行銷,尤其是關聯及感官體驗,再搭配適當的體驗媒介,可有效提升學生體驗價值,進而讓產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可見加強GE多媒體教材設計及製作品質,並加強可互動性,應可提升學習興趣及動機,促進學生對多媒體教材的認同程度,最終達到提昇學習成效的目的。此外,多媒體教材獲得學生認同程度高低,與使用多媒體教材頻率、學生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學習成效認知程度呈現正相關,因此多媒體教材製作之品質相當重要。教師若能提昇多媒體教材使用頻率及教材品質,則學生在多媒體教材認同程度會有提升,進而對GE多媒體教材之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學習成效的評價也會更高。由於不同學校之教師多媒體教材使用頻率及學生對多媒體教材認同程度不盡相同,故學生在GE多媒體輔助教材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知覺學習成效認知有部分顯著差異。而性別則對體驗行銷、體驗價值及知覺學習成效認知無影響。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實務及學術研究之參考,並彌補免費GE平台為輔具製作教材相關文獻之不足。
回顧臺灣廚藝歷史舞台不斷上演著高潮迭起戲碼,主角「廚師」用時光歲月來烹煮,讓全球各地美食匯聚「吃在臺灣」之美譽,養成具有邁向飲食王國的實力。故本研究旨在探索文本中廚師職涯發展歷程,藉由文件分析法與參與觀察法爬櫛出廚師於舞台崗位奮鬥可分為探索期、接受期、認同期、自主期與成就期;且不同世代出生廚師在時空經驗轉變影響下,所表現廚藝舞台生命故事各有千秋。如民國40年代以前出生資深的「智慧導師」因生活經濟因素進入學徒,通過層層艱辛考驗後站在職涯的高崗上,各自發展出的特有品味與風格。而出生於民國40-60年代中生代「當家師傅」則是在家人影響親友協助展開廚藝生涯的序幕,因當家自主站在幕前,必須承擔起國家級廚藝交流、廚藝工會組織運作、產品研發與技術轉移等重任。又新一代(民國60年代以後)「活力廚師」接受正規餐飲教育,背負著多元的任務,藉由參與各式廚藝論壇及會展競賽,正努力的秀出自我,展開跨領域學習,使其更具新「食」代的競爭能力,處於新品預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