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83.23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在今天的臺灣社會,很多人都認同自己是客家人,也相信「客家」族群的存在由來已久。然而,當代社會學家指出,臺灣客家認同的興起,實際上是1980年代以後一系列客家運動的產物,是一種現代政治環境下嶄新的族群想像。研究者也指出,清初至1980年代以前,臺灣社會形塑一種「泛臺灣客家認同」,此論點十分具有啟發性,但筆者懷疑,這一概念可能過度化約了歷史,它一方面忽視了「泛臺灣客家認同」和現代族群想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機制,另一方面也混淆了前近代至當代人群分類觀念的差異。因此,本文試圖探究十九世紀後期至客家運動興起以前,「客家」族群觀念移植臺灣並逐漸為地方人士所接受的過程,以便為「泛臺灣客家認同」的討論注入歷史根基。本研究發現,「客家」觀念並非源生於臺灣社會,而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臺灣開港,由西方人從東南亞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移入。其後,日本殖民者用籍貫的「廣東」取代了「客家」,作為該種族的名稱,儘管它包羅的範圍與我們今日所界定的「客家」有所不同,但日治時期日本及臺灣知識階層在身分、文化與社會結構上,對客家族群的塑造卻影響深遠。日治中期以後,臺灣客家菁英對於這一身分的認識,顯示出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中國大陸之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交織的影響。戰後初期,隨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具有客家意識的中國大陸客家知識階層,以及崛起於日治時期並受到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影響的知識菁英,推動了「客家」觀念與「廣東種族」的融合,並逐漸向臺灣地方社會滲透。「泛臺灣客家認同」,正是於此一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

  • 期刊

東亞知識人究竟如何進行選擇、吸收、轉化、重組等一連串關於建構自身知識系統之思維活動,是饒富興味卻又不易處理的議題。本文試圖將焦點集中在近代中國及越南兩位重要的知識人─梁啟超(1873-1929)與潘佩珠(1867-1940),來觀察從梁啟超到潘佩珠所形成的「知識之流」中,某些「概念」的轉移變遷與重組再生。本文將探討他們對於西方思想家與日本維新人物的書寫,藉此理解東亞漢文化知識圈內知識傳遞與互動的樣態。在這一場知識旅程裡,兩位知識人歷經了由西到東,從歐美與日本再到中國與越南的過程,吸納融混著中西日越的多方影響,並隨著現實處境的轉換更迭,展現出相應的面貌。這證明了東亞知識人與近代東亞歷史變革、政治局勢及文化思潮的多方交會與互動,在區域內呈現出複雜多元的互動關聯。相信這個例子,可以做為東亞知識人進出東亞知識渠道,以及東亞漢文化知識圈流動與互動的典型例證。

  • 期刊

從1950到1960年代,有三千多位臺灣人曾經接受美國政府邀請赴美訪問。本研究找到十四位曾寫下當時訪美見聞或回憶錄者,來探究當時他們訪美的經驗,並分析他們如何解讀美國文化?美國政府邀訪目的是否達成?本文認為,以國家宣傳而言,美國政府之邀訪大致是成功的。將臺灣受邀者所描述的美國形象,與當時美國政府對海外宣傳的自我形象相對照,發現差異不大。臺灣訪客參訪回來之後,多半對美國懷有正面印象。不過,臺灣訪客觀察美國會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與經驗的影響,因此他們解讀美國社會、文化有時會產生曲解或誤解。

  • 期刊

就臺灣近二十年的中國史研究而言,政治史並非熱門領域,學界往往將這種現象歸因於社會史、文化史等新領域的發展。本文藉由回顧宋代政治史的研究成果,指出政治史的趨於沉寂,不僅是受到其他新興領域崛起的影響,更是由於自身在發展上遭遇了一些困境。經由分析議題選擇與論證方式兩個層面,可以看出多數的論著在選題上以資料的多寡為導向,因而產生了議題集中的現象。在論證的處理上,對於推論所依據的證據缺乏深度的辨析,使所得之論點有所差誤,也就阻礙了繼續開展研究的空間。本文希望經由分析宋代政治史研究的缺陷之所在,能有助於思索繼續發展此一傳統領域的可能方向。

  • 期刊

英國自然學家懷特(Gilbert White, 1720-1793),畢業於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Oriel學院,1789年發行了一本家鄉的自然史─《塞耳彭自然史與民俗紀事》(Natural History and Antiquites of Selborne, in the County of Southampton),這是一本他和兩位當時代的自然學家Thomas Pennant 和Daines Barrington的通信集。這本經典著作影響了19世紀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家。由於他對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有頗大的啟發,因此,未來可進一步研究懷特的加入,是否會使近現代環境史領域的發展譜系往前追溯。懷特生性兼俱風趣與嚴肅,又充滿好奇心。他主張在鳥類的觀察上,必須具備分辨鳥鳴、顏色與形體的能力,使他成為鳥類學專家。在地方敘事上,懷特主張自然史研究應該以家鄉為基地。在懷特優美的敘事文筆影響之下,他的家鄉塞耳彭(Selborne)在工業革命之後,成為英國人對田園鄉愁的想像之地。懷特著作的特色,可以歸納為:以地方敘事法,長期對家鄉的自然生態不間斷地進行第一手的觀察、研究與記錄,因此留下了「自然史料」;而這樣在單一地方持續探索和紀實的行為,也使他成為18世紀塞耳彭鄉村的「生態史官」與「生態民族誌人類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