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糖尿病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老化對老年人造成身體與健康功能的影響應個別加以考慮。本文主要提供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在實務上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運動之指導,敘述阻礙老年人運動的原因、老年糖尿病患者運動的效益、運動的方式與形式,使運動措施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能充分發揮其效益,並藉由教育個案和鼓勵適當運動,使糖尿病有良好的控制,以減緩合併症的發生,期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運動管理時,發揮詳細、正確的護理指導功能,選擇可行且有效的運動。
台灣末期腎病變的發生率及盛行率都是世界第一。透析治療是末期腎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末期腎病患者在接受長期血液透析治療後,常常由於貧血以及尿毒症相關的肌肉病變與神經病變,導致肌肉耗損及過度疲憊,進而發生活動耐力不足、肌肉張力與強度下降的情況。目前學界尚未發展出完整的透析病人運動訓練指引,參考相關實證研究建議運動訓練前須要進行危險評估,評估病人是否有任何可能因運動誘發之潛在疾病。透析病患運動訓練時間建議需持續至少6個月以上,可採取合併有氧及肌力訓練與單一有氧訓練,在非透析時進行,定期足量的身體活動可以帶給病人最多的助益。若體力不足,可從輕度活動開始,之後漸進增加運動的強度及時間,以達到每日至少30分鐘中度強度運動的目標,方可達到心肺復健的效果。透析病患運動訓練的成敗在於,專業人員的介入,在非透析時進行,設計個別化訓練內容與設備,合理且可負擔的費用,與家人、醫護人員的支持。透析病患進行運動訓練可以改善病人的最大氧氣攝取量,對於有氧代謝能力、心臟血管功能、生活品質均有所助益。對於仔細評估後判定無其他醫療問題的透析病人而言,運動訓練是安全的。運動訓練能否延緩慢性腎病的惡化則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分期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的憂鬱狀態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相關性。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結構式問卷立意取樣方式,於北部某教學醫院慢性腎臟疾病衛教門診進行資料收集,獲得有效問卷219份。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貝克憂鬱量表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量表。研究結果發現:(1)CKD患者分期較早期者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優於分期較晚期者。(2)不同分期CKD患者,環境範疇之生活品質皆優於其他範疇(3)CKD患者中,有12.3%的患者有憂鬱狀態。(4)CKD患者健康相關之生活品質與憂鬱狀態呈顯著負相關,即患者憂鬱得分越低,健康相關之生活品質越好。(5)不同分期CKD患者,其工作有無、心臟病及婚姻狀況等變項,與健康相關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p<.05)。(6)預測慢性腎臟疾病患者生活品質的因子有憂鬱、心臟病及CKD第II期,共可解釋57.1%變異量。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護理護人員臨床照護時之參考,評估有憂鬱傾向之病患,給予個別性的護理照護;病患也能增加對疾病的適應,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
脫水是透析治療中極重要的目的,而脫水過量造成低血壓與脫水不足致體內積水的現象一直存在,導致病人安全受到威脅。分析脫水目標誤差原因有:1.執行體重測量流程不完整 2.護理人員脫水目標設定依據缺乏一致性 3.體重計顯示值數字太多且列印功能不良 4.體重計使用空間狹窄。解決方案有:製作體重測量操作流程圖、制定脫水量依據指引、擬訂體重測量流程監測辦法、體重計列印功能的維護、調整體重計顯示數值及變更輪椅體重計置放空間。透過本專案的實施,脫水目標誤差的發生率由千分之四降至千分之二,雖未達目標,但於專案實施期間並無病人因脫水誤差而提前透析或休克的發生,讓病人及護理人員更慎重看待脫水誤差的現象,用心的預防,提供有效安全的透析治療。
本文敘述照顧一位接受長期血液透析之重度聽障及語障男士的護理經驗。患者因為水分控制不當而導致液體容積過量,引發透析時低血壓、抽筋等不適,並造成瘻管血流不足,無法達到足量透析,由於無法使用言語表達,因而產生溝通及學習上的障礙,造成生理、心理方面衝擊。護理期間自民國99年6月25日至99年8月4日,藉由直接照護、觀察、筆談及病歷查閱等技巧進行資料收集,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評估,整理分析之護理問題為:體液容積過量、焦慮、知識不足等健康問題。照護期間採持續性、整體性護理模式,了解聽覺障礙者的身心特質,體諒他們因障礙所造成的不便與困難,互動全程利用與聽障者之溝通原則,針對其特質及問題提供獨特性的護理,例如筆者自行設計簡易的紀錄單張,教導個案評估餐飲型態;收集瘻管照護相關的圖片,隨時提醒個案自我照顧;學習簡單的手話,給予個案支持與鼓勵,增強學習及溝通意願,同時以陪伴、筆談等主動與個案建立良好護病關係,並與家屬溝通,健全個案的支持系統,使個案獲得良好的照護與調適。結案後仍對個案來院洗腎時追蹤半年,其仍能持續控制水分,達足量透析,獲得較滿意的生活品質。此次經驗從個案得到很多回饋,讓筆者深深感受到護理的成就與價值,希望藉此篇文章分享護理經驗,作為日後照顧此類患者之參考。
本文探討一位慢性腎衰竭病人因面臨腎功能惡化,初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並行人工動靜脈瘻管置入手術之護理經驗。筆者於2009年6月23日至6月29日,運用Gordon 11項健康功能型態評估後,確認個案有急性疼痛、潛在危險性感染、無望惑之護理問題。無望感對個案在疾病治療認知上影響甚大,護理期間藉由文獻查證提供個別性護理措施,首先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及增加信任感,協助個案面對疾病導致生、心理變化時,能找回對生命的信心與希望。另外,由於個案初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須面對人工動靜脈瘻管置入後產生的傷口疼痛惑,及返家後自我照護之問題,藉由此次的護理過程已提供個案完整的護理指導,減少合併症發生,以獲得生活品質的提升。
本文呈現一位因糖尿病併發末期腎病變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腹膜透析治療之護理經驗。筆者於98年8月3日至8月26日照護期間,藉由會談、觀察、身體評估及病歷查閱等方式收集個案資料,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歸納出個案有體液容積過量、潛在危險性感染與抉擇衝突等健康問題。筆者運用主動關懷和同理心,建立良好護病關係取得其信任感,透過水份控制相關指導及適當透析,改善體液容積過量情形,提供完整透析治療模式資訊,以利個案選擇最適合本身之腹膜透析治療,並完成自我照護腹膜透析導管出口及更換透析液等訓練,以預防感染,將個案身、心與社會各層面之衝擊降至最低,使其終能返回家中自我執行治療,提昇其生活品質。
本文為分享照顧一位末期腎臟疾病患者入住加護病房初次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0年7月4日至2010年7月6日,筆者於照護過程中經由直接照顧、身體評估、觀察、會談及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等技巧收集資料,並加以分析整理,確立個案有:體液容積過量、知識缺失及調適障礙等健康問題。筆者除了教導個案學習水份控制及導管的自我照護外,更建立良好護病關係,了解個案真正的想法與需求,運用親人支持系統和提供正確血液透析知識,緩解個案焦慮,最終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望藉由此次的護理經驗,提供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日後臨床的照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