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209

臺灣口腔顎面外科學會雜誌/Taiwan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患有顳顎關節盤可復性前移位病患常飽受開閉口時關節聲響之苦,此外可能併發開閉口路徑偏斜、關節發炎腫痛及開口受限無法順利張嘴等問題。基於此,本研究探討咬合板對關節盤可復性前移位的治療療效,並分析和關因子對治療的影響。本研究收錄48位臨床上診斷為關節盤可復性前移位病患,總關節數50個。每位病患皆接受咬合板治療及拍攝核磁共振影像以確立疾病診斷,並定期追踪記錄直至治療療程結束。於治療療程結束後半年時間,本研究追踪30位當初核磁共振影像確立診斷為顳顎關節盤可復性前移位的病患(總關節數32個),再次收集相關臨床資料,進而探討此30位病患的半年後成功率以及是否受相關因子影響。初始50個關節影像中,40個診斷等同於臨床診斷,臨床診斷準確率達80.0%。治療結束而半年後追踪的32個關節中,治療成功率達62.5%。此外將各個因子分層,並以Fisher's exact test及Chi-square test探討此些因子和治療成功率的關係時,並無任一因子有統計上顯著的意義。本研究結果中,證實咬合板確實對顳顎關節盤可復性前移位有療效存在。此外在臨床上,以關節彈響或間歇性卡住合併壓舌板測試法作為診斷方法及決定咬合板治療位置時,結果顯現其準確性很高。最後本研究探討的各項因子和治療成功率,雖然並無統計上顯著相關性存在,但於此提供此些因子給各位參考,期望將來可朝此方面進一步研究討論。

  • 期刊

目的:研究晚期口腔癌病患腫瘤廣泛性切除及淋巴廓清術手術後,接受口服UFUR作為術後輔助性化療是否有效及評估整體的存活率。方法:本次研究從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針對在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顎面外科,切片檢查證實為口腔鱗狀細胞癌的病例,在本科接受腫瘤廣泛性切除及頸部淋巴廓清術手術之原發性病理分期第三及第四期口腔鱗狀細胞癌共80個病例,隨機分為二組。第一組為接受口服UFUR的輔助化療,劑量為一天兩次且每150 mg的Tegafur配合224 mg的Uracil持續一年,另一組則不接受口服UFUR的輔助化療。結果:接受UFUR治療者四年整體平均存活率為83.6%,沒有接受UFUR治療者存活率為76.9%,顯示二組的平均存活率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P=0.03),而副作用方面在使用口服UFUR患者有發生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2.5%、貧血症2.5%、噁心嘔吐7.5%、皮膚疹20%,但接受口服UFUR治療者與沒有接受治療者副作用發生的比率並無統計學上之差異,在二組且發生的比率並無統計學上之差異。結論:低劑量口服UFUR作為輔助化療,對於接受口腔癌手術切除的晚期的病患是有幫助的,除了有較低的毒性反應外,可以使口腔癌病人存活率升高,因此整體上對口腔癌晚期病人是有益的。所以我們認為口服UFUR療程可以提供給口腔癌晚期術後高度危險群的病患,做為一個輔助的治療方法。

  • 期刊

自由皮瓣重建已是廣泛性口腔癌切除術後的標準術式,因為他具有很高的成功率。而血管的接合方式主要有末端對末端與末端對側壁這兩種方式。末端對側壁血管接合方式被部分學者慣於操作,他們認為它有幾個好處:一、不受到管徑不一致的影響,可於側壁上剪出與供區血管一致的口徑。二、供區血管配置自由度高,可自由選擇於內頸靜脈遠端或近端進行接合,以提供一無張力的靜脈配置。三、接於內頸靜脈成功率高,因為它靜脈回流強,呼吸時負壓等好處。本文將提出兩位病人:一位是於九年前初次口腔癌手術後又再度復發的病人,重建使用腓骨自由皮瓣與肩胸皮瓣,術後發生腓骨皮瓣靜脈血栓,使用末端對側壁血管接合方式成功拯救。另一位病人為接受雙自由皮瓣重建的口腔癌患者,術後橈側前臂自由皮瓣發生靜脈血栓,同樣使用末端對側壁血管接合方式成功拯救。本文將提供我們進行末端對側壁的接合技術,以提供給顯微手術醫師作為參考。

  • 期刊

一般造釉細胞瘤會緩慢地破壞周邊骨質,起初大多將皮質骨向外推開,短期內不會對神經造成侵犯,即使病灶相當大,臨床上亦極少有疼痛及麻木感。患者或因此延遲就醫,直到腫瘤影響到其他牙齒、軟組織甚至顏面外觀。手術治療此類患者的挑戰在於如何根除病灶,以及面對大範圍手術缺損如何重建以利患者癒後之美觀及功能。本文提出一例罹患大型下顎造釉細胞瘤的患者,就其發病過程、臨床檢查、手術治療方式及追蹤情形作一完整之病例報告。

  • 期刊

口腔癌的首選治療以手術為主。然而,外科醫師偶爾會面臨手術後腫瘤快速演變為遠端轉移,即使手術前所有臨床及影像學證據均已排除遠端轉移。我們提出一位58歲男性晚期復發性左頰癌病人的報告:患者接受術前檢查排除遠端轉移後,接受左頰腫瘤廣泛性切除術,右側肩胛舌骨上頸部淋巴清除術以及重建手術。由於對側淋巴結轉移,原本術後治療計畫為輔助性放射線治療。術後兩個月病人穩定,輔助性放射線治療正要開始時,病情進展為頸部脊椎轉移。患者於頸部轉移後一個月死亡。此篇報告,對於口腔癌的病人脊椎轉移的診斷,治療,存活時間預估以及可能快速進展的因子做文獻上的回顧討論。

  • 期刊

骨頭的感染、腫瘤及發育不良均會造成骨骼結構之異常。骨纖維性發育不良為一常見的良性骨病變,其病因來自正常的骨組織被增生過多的纖維組織所取代。病灶可能呈現單骨性或多骨性,其臨床症狀包括骨性疼痛、病理性骨折或骨骼畸形;若病灶發生在顱顏骨,往往會對外觀及功能造成影響。本文提出一23歲男性病例,因患有頑固性顱顏骨纖維性發育不良伴隨硬化性骨髓炎,雖然接受多次的削骨、皮質骨切除及腐骨清除術,病灶仍持續擴大並造成嚴重的外觀變形,並需長期性且持續藥物的介入方得以舒緩疼痛。在施以靜脈注射雙磷酸鹽後立即改善的相關症狀,包括:疼痛緩解、外觀改善及放射學影像的恢復。根據文獻的回顧及本病例治療經驗,正確地診斷出骨纖維性發育不良對於治療計畫的擬定是相當重要的。當病例呈現頑固性病程、合併感染症、病灶特殊位置使手術介入具有挑戰性時,雙磷酸鹽治療可提供顱顏骨纖維性發育不良病例的另類思考。

  • 期刊

本病例為一名八十二歲男性,主訴為右下門牙搖動及偶發性疼痛,放射線檢查顯示右下門牙牙根區有一不透射的白色硬質塊。第一次門診將右下門牙拔除,並建議持續追蹤。但一個月後,病人的右下門牙區依舊有不舒服的情形,臨床上傷口癒合不佳並伴隨有腫脹,故經手術將骨病變取出,病理診斷為根尖牙骨質-骨發育不良,四個月後回診傷口癒合良好且無感染及發炎情形。

  • 期刊

此病例報告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利用骨釘及引導骨再生於植牙前重建因牙周病造成的嚴重骨缺失,相較於自體骨移植為簡易且更具效率。四十五歲男性其右上第二大臼齒,右下第一及第二大臼齒因嚴重牙周病而拔除。經評估後,建議病人於植牙前利用骨釘,人工合成骨粉及可吸收再生膜於缺牙區進行缺失骨嵴的保留及重建。術後七個月,於重建之齒槽骨植入植體。追蹤八個月後進行二階段手術及進一步的植牙贋復。此病例報告之術式之原理為將骨釘延伸至高於骨嵴幾個毫米的位置可提供再生膜實質上的結構支持避免塌陷。藉此方式,於右上第二大臼齒缺牙區獲得4毫米垂直骨嵴增加,於右下第一及第二大臼齒缺牙區獲得4至8毫米垂直骨嵴增加。根據此病例報告骨釘及引導骨再生能有效地重建嚴重缺失之齒槽骨,以利植體之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