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244.88

臺大歷史學報/Historical Inquiry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不論在近代中國軍事、政治史,或是近代中日交流、外交史等研究上,皆為相當重要的課題。培養近代中國軍事人才的四大機制中,最早確立的即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之中國留學生制度。清末各省講武堂等軍事學校、民初成立之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及國共合作產物-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這三者聘任的師資,或多或少都仰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之中國留學生。留日士官生漸次投入近代中國軍事教育最前線,這對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的永續經營,以及國家生存發展之獨立自主等方面,均有頗大貢獻。中國武備留學生在經過成城學校或振武學校的預備軍事教育,再接受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正式軍事教育薰陶後,學成歸國,他們為中國的軍事近代化帶來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包括參謀制度到軍政、軍令二元制的建立,秋季野戰演習的實施,及對各級軍事學校的經營各方面。此外,南方革命勢力、袁世凱、段祺瑞及張作霖等四股勢力對留日士官生的拉攏與重用,除為這些勢力的當權者帶來一定的政治利益或軍事效益外,也反映了留日士官生各自的政治傾向。

  • 期刊

本文以庚子拳變為背景,觀察遠在倫敦的英國內閣如何在追求國際均勢格局下踐行其對華政策,同時探討駐華英官對中國政局的相應舉措。有關論述將以英人如何與東南督撫籌議「東南互保」、策動「兩廣獨立」,以遂其控制東南中國之目的為中心,觀察駐華英官、港英政府在推行有關計畫時,與英廷對華政策不協調之處。基本上,在審視中國大局或維護英國整體利益方面,英廷與駐華英官因所處位置不同而有差異,後者在與東南督撫交涉過程中,輕忽既定對華政策的具體落實情況,反而更多地表現伺機以動的政治籌謀。他們雖飽受在地危機感,但同時又因危見機,在未鄭重看待李鴻章等督撫的政治態度下各行其是。鑑於中國即將被瓜分,使他們急欲早著先機以建功績,在擴張轄區影響力或干涉中國主權上,比英廷的步伐走得更急更遠,最後逼使英廷率先打破刻意經營的東南和局,使英國在新世紀的遠東外交戰略處於被動位置。此外,就在英官大力擴張勢力範圍之際,孫中山也懷著自身政治理想與籌算投入庚子年(1900)波譎雲詭的政治浪潮,周旋於各派之間,為開展革命事業尋索機會,反映其掙扎求存的努力與嘗試。

  • 期刊

俄羅斯的公民自由在蘇聯解體後大幅放寬,俄國史上從未落實的民主政治由此推行。不過俄國的民主改革早在十九世紀的帝國時期便已展開,其後蘇聯境外的流亡知識分子鼓吹民主自由,皆代表了俄國近代史上的民主化歷程未曾間斷。民主政治始於追求個人自由與平等的社會地位,但如何創造自由與賦予平等,在各國政體實現的程度不一。俄國自由主義理論分歧,起因於不同派別所期望的自由形式和政府制度不同。本文探討俄國知名歷史學家密留可夫(Паве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илюков,英文Pavel Nikolayevich Miliukov, 1859-1943)的政治思想,由這位身兼學者和自由主義政黨領導人的論述,瞭解其民主改革的目標。密留可夫曾於1917年俄國革命前參與政黨運動和憲政改革,革命後活躍於國際間,他在革命前後所支持的國家體制差異甚大。其論述依據為何,是否和歷史情境有關,皆為本文研究重點。本文希望由一位人物乃至一個政黨的政治理念,瞭解俄國的自由主義,並認識俄國民主化的經過。

  • 期刊

歐洲社會自中古以來,一直有一類文獻教導並規範人際往來互動的規矩,這些作品通稱為「禮儀書」(courtesy books),其內容反映每一時代的文化價值與社會結構;其閱讀與實踐也常常成為區隔不同身分與地位的文化工具。自伊理亞斯(Norbert Elias, 1897-1990)《文明化的歷程》(Ü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一書自1939年問世以來,尤其是其英譯本在1978年出版之後,學界對禮儀史的研究日趨重視。在伊理亞斯長時段的研究中,十六、十七世紀是歐洲禮儀觀念與行為變化的轉折期,因此本文特以此時期的禮儀書及禮儀觀為主體,回顧學界近三十年來研究發展的情形,期使中文學界對此主題有所掌握。本文共分為六節,前兩節介紹中古末期至近代早期禮儀書流通的背景,以及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禮儀書的特色。在此基礎上,本文接著介紹伊理亞斯的研究,並討論近三十年來學界相關的研究成果。為使讀者能掌握不同時期的變化,本文將相關著作分為三個時期來討論,依序是: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之後,並提出幾個未來可供努力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