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4.244

生命教育研究/Journal of Life Education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 &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中討論「性」與「愛」的佛教觀點,有五個基本理論:一、「性」是習以成性,而非不可改易的天性。二、「性欲」是心理需求所引發的生理變化。三、「情」是由愛己而外射,轉向的愛彼之心。四、「性」與「愛」(「情」與「欲」)的根源來自「我愛」與「我所愛」。五、「情」與「欲」為障道法。至於對治的關鍵,則是以下兩個要領:一、「情」的轉化與昇華可依「慈悲」的觀照;二、「欲」的節制與超越可依「止觀」的練習。佛教徒對「情」與「欲」應如何自處?在這方面,出家與在家略有不同:在家眾必須遵守對配偶忠誠、對欲望節制的「不邪淫戒」;出家者則依「戒定慧三學」的三種力量以超越情欲:戒律是在言語與行為方面作情欲的防制;禪定則透過心念專注的定學訓練而自然離欲;智慧的修學,可透過四念處的身心觀照而以智化情。就以上的理論基礎,本文對當代兩大「性」倫理議題──「性解放運動」及「同性戀與異性戀」提出了佛教的倫理觀。扼要言之,佛家的「性」、「愛」觀, 可依「緣起、護生及中道」理論以作整體綜觀。

  • 期刊

兩性關係中常存在著被背叛的風險,例如戀愛過程中對方的劈腿與機會性遺棄(遇見更好對象時移情別戀),又例如婚姻生活中的外遇與機會性遺棄(為更好的新歡而離婚)。在兩性關係中被背叛,不只會經歷情緒上的傷痛,從遠古時的演化角度而言,更是個體生存與繁衍上的危機。本文的主旨在討論愛情(love)這種非理性的情緒,是如何被演化出來解決這種被背叛的危機。首先,本文引用心理學家Herrnstein的「配合法則」(報酬的吸引力與延遲實現的時間成反比)來分析兩性關係中「背叛者的誘惑」的來源與型態。以此論誰在某些常見的情境下,真愛者比背叛者更有利於子孫的繁衍。其次,本文以真愛者與背叛者的演化賽局模擬分析,何以愛情與背叛皆會在演化中共同留存。

  • 期刊

徐橫山是王陽明畢生最難忘的弟子,他們的相識與相愛產生的奮勉,共譜心學獲得發端的序曲。徐橫山在王陽明生命遭遇最患難的時刻,卻毅然成為心學的信仰者,彼此共構出無法割裂的「我-你關係」,他在王陽明愛的眷顧裡考上進士,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政府公職,深獲百姓的愛戴,卻發覺很難實踐理想,更企慕著領會本體,不情捨棄公職,在霅上買田作為傳播心學的地點,不幸因病壯志未酬,在三十一歲的英年死亡。這對王陽明是很深的打擊,他在不同的時間裡書寫四篇祭文來抒發心裡無止盡的哀痛,並決志帶著對橫山的臨在感來闡發心學,其後期的弟子錢緒山雖然與徐橫山素未謀面,他藉由觀察橫山的妻子王守讓在橫山死亡後不懈呈現對橫山愛的臨在,領會出「中行」的生命特質,其生命會特別重視事上磨鍊,正顯示出陽明,橫山與緒山三人如何完成對彼此的忠信,他們三人對愛的深度其實跨越生與死的限隔,這就是我們說的「恆常臨在」。

  • 期刊

人類原有多元的渴望與多元的能力,然而,現代社會卻過度重視競爭、經濟能力,並強調以「理性」作為獲得知識、與人相處、追求成就及穩定社會秩序的最重要依據。由此引發諸多個人及社會性的危機。是以,本文首先從Charles Taylor (1931-)的理論分析出發,從「滲透性認同」(porous identity)至「阻絕式認同」(buffered identity)的歷史發展,來掌握紀律社會及現代文明之核心精神─「疏離理性」的概念及體現「反結構」的精神。其次,由於Taylor指出此一轉變之關鍵元素,在於失去對於體現在「反結構」中古老智慧的認識。故本文於第二部分深入探究「反結構」的重要意涵及其變化。最後,作者指出紀律文明框架中的教育問題,並提出教育必須適時地跳出理性思維,給予教育參與者探索其生命意義, 及恢復其存有之完整性的機會。為此,作者提出三點「反結構」作用在生命教育上的可能蘊義。

  • 期刊

本文是一位大學初任教師,在面對高等教育環境與內在認知的衝突時,究竟是要「遵守規範」,還是「踰越規範」的自我探索。臺灣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與大學數量過多的影響下,處於高度競爭的狀態,大學教師被要求要有許多產出,所有成果也都藉由數字所決定,於是,教師主體被客體化,成為維繫學校生存的重要工具。本文透過M. Foucault的「規範」及「規範化」概念,探索當前高等教育情境存有哪些「規範」?以及筆者如何被「規範化」?在自身經驗與Foucault哲學的對話過程中,筆者也在經歷自我教育的歷程,經由思考的行動探究,進行自我生命教育實踐,努力雕琢自己,成為一位心態上較為成熟的大學教師。本文最後也提到,「踰越規範」並不是要顛覆既有規範,或在現存體制下尋求另外的解答, 而是在繼續「遵守規範」的情形下,去做心態的調整,以及生命的自我超越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