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探討中老年人其社會參與對存活的影響,並進一步針對喪偶者與有偶者進行比較。方法:資料來源為1999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研究調查資料庫」,社會參與定義為活動參與及有酬工作,影響存活主要因素為喪偶情形及社會參與,採用Cox迴歸進行分析預測1999至2003年四年之間及1999至2007年八年之間的死亡風險。結果:在四年期間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持續喪偶者的死亡風險為持續有偶者的1.47倍;65至74歲的老人的死亡風險為53至64歲的2.73倍,75歲以上的老人則5.62倍;認知功能障礙的死亡風險為正常1.34倍;日常生活活動障礙的死亡風險為正常1.76倍;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障礙的死亡風險為正常1.99倍。在八年期間存活分析結果發現持續喪偶者的死亡風險為持續有偶者的1.2倍;而男性、年齡較大、非外省籍、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病、有日常活動功能障礙者、自覺健康狀態較差者及有憂鬱傾向者死亡風險較高。結論:社會參與及喪偶對存活有各自的影響作用,喪偶對存活有負向的影響,活動參與對喪偶者及有偶者有正向的作用,有酬工作只對有偶者有正向影響,故社會參與有助於提升中老年人晚年福祉。
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的國家。銀髮族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生理、心理的老化,使其不容易從事活動以及人際關係較容易有失落感、孤單感。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良好的互動式遊憩設施讓銀髮族達到保持健康並體會到自我價值。本研究採用方法目的鏈研究模式,以內容分析法針對收集到的資料加以記錄與分類,經由編碼後得到公共遊憩設施中的九項屬性(平坦的步道、活動式桌椅、電視遙控器、專人整理的廁所、背靠式長椅、寬闊的平地、成人體健設施、專用自行車道、棧木登山道)、五項結果(舒適性、安全性、方便性、趣味性、健康性)以及三項價值(重要性、能力、力量),總共17項要素,再將其做「屬性-結果-價值」鏈結。其中最顯著的鏈結是銀髮族透過電視遙控器,獲得舒適性、安全性以及健康性之後,感受到力量。由此可知,設計良好的人性化科技產品,可增強銀髮族的使用結果感受,並使銀髮族得到對於自己生活的安排有主要決定權或是對他人具有影響力的自我價值。因此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從事老人服務之相關機構、業者以及研究銀髮族休閒活動之學術界,為銀髮族設計更多、更適合的互動式遊憩設施,滿足銀髮族的真正需求。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台灣地區老人身體健康狀況對醫療服務利用的相關因素。資料來源為行政院衛生署國健局民國94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研究對象為65歲以上共2‚725人。以描述性、卡方檢定及邏輯斯迴歸統計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安排、婚姻狀況、籍貫、收入狀況及居住地區別都是影響老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迴歸分析顯示,居住安排、自評目前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數及IADLs是影響急診服務利用的顯著因素;非獨居、自評目前健康狀況不好、慢性疾病數愈多及IADLs有障礙者急診服務利用顯著較高。性別、居住安排、自評目前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數及IADLs是影響住院服務利用的顯著因素;男性、非獨居、自評目前健康狀況不好、慢性疾病數愈多及IADLs有障礙者住院服務利用顯著較高。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居住地區別及慢性疾病數是影響牙醫門診服務利用的顯著因素;65-74歲年齡層、初中職以上教育程度、有配偶、居住城市、慢性疾病數愈多及認知功能正常者牙醫門診服務利用顯著較高。自評目前健康狀況及慢性疾病數是影響西醫門診服務利用的顯著因素;自評目前健康狀況不好、慢性疾病數愈多及認知功能輕、中度障礙者西醫門診服務利用顯著較高。年齡、性別及慢性疾病數是影響中醫門診服務利用的顯著因素;65-74歲年齡層、女性及2種慢性疾病數者中醫門診服務利用顯著較高。本結論為自評目前健康狀況、慢性疾病數及IADLs是影響醫療利用之重要因素。如何針對長者進行健康促進活動,以改善老人健康情形及減少醫療利用是衛生主管機關應努力的方向。
背景:近年來,許多研究都曾檢視台灣民眾,尤其是中老年人利用保健食品之情況與相關因素。巴金森氏症乃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疾病盛行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病期長且易出現其他慢性疾病。然而,針對此群體之保健食品利用調查卻十分匱乏。目的:以Andersen醫療利用行為模式為基礎架構,加入認知與態度等心理變項,用以探討老年巴金森氏症患者之保健食品利用與相關因素。方法:研究對象為65歲及以上之老年巴金森氏症門診病患。收案地點為台北市與新北市四所醫院神經內科門診部。研究工具為自行發展編制之結構化問卷。資料檔以SPSS16.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與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有效樣本共計200人(男104人,女96人。平均年齡:75.07±7.47歲)。近六成受訪者(57%,n=114,其中男性佔59.6%,女性則佔40.4%)表示受訪前一個月內曾服用過保健食品。邏輯斯迴歸之結果顯示:罹患其他慢性病(共病)、性別(女性)與疾病認知為影響此群體利用保健食品之顯著變項。結論:呼應以往之研究,本調查發現健康狀況與性別的確會影響老年巴金森患者之保健食品利用。另外,對疾病的認知也在此議題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建議醫院提供病患與其照顧者相關之衛教知識,且應繼續探討心理變項對醫療照顧利用之影響。
本研究主要探討(1)生理失能與休閒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為何?(2)休閒和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為何?(3)休閒在生理失能與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關係之中介機制為何?(4)社會支持在生理失能與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關係之中介機制為何?資料來自2003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65歲以上老人,樣本為2,864人,研究方法採卡方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路徑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生理功能變化明顯會影響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而心理健康是解釋生活滿意度變化的最主要預測因素。休閒活動(特別是消遣性休閒活動)是可成為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之中介因素。討論:生理功能良好的老人在面臨退休成角色失落的心理壓迫力時,可透過休閒和情感性支持來促進成功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