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雙顎前突外貌的不美觀,常會對患者造成社會及心理層面的困擾。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雙顎前突患者之齒顎顱顏形態特徵,進而幫助臨床上的診斷與治療計畫的制定。方法:選取雙顎前突之成年男女各30名,並選取正常咬合之成年男女各30名,分別描繪其側面測顱X光片,利用測顱分析法,共採用32個標記點及61個項目,再進行測量項目單變項分析與二因子變因數分析。結果:雙顎前突者呈現骨性二級關係,上顎骨長度較長且較前突,下額骨總長度較長但矢向位置與正常咬合組間沒有統計差異存在,且下顎骨有順時針旋轉的情形,頦部較後縮,同時咬合平面也較傾斜:顏面開展度較大,前臉部高度較長,以前下臉部的差異為主。齒列方面,雙顎前突者的上下顎門牙較前傾且前突,上下顎門牙齒軸角較小,且垂直高度較大:上下顎第一大臼齒角度較直立,矢向位置較前,同時垂直高度也較大。結論:雙顎前突患者在齒顎顱顏形態上確實存在不同於正常咬合者的特徵。
雙側矢狀劈開術(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BSSO)是一種常用的正顎手術術式,它最常發生的後遺症是造成術後下齒槽神經知覺異常(Neurosensory disturbance; NSD),發生率是9%~85%,在臨床上的症狀最常出現在下唇及下巴區域感覺異常。本研究的目的,希望透過問卷調查來了解在接受雙側矢狀劈開術後一週(T1)、六個月(T2)及一年(T3),病人的知覺異常情況及知覺異常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在術後三個時間點,知覺異常最常出現在兩側的下巴(84.0%,63.1%,60.0%)及下唇(70.0%,67.7%,49.1%)區域;最常造成情況是腫脹(80.0%,43.1%,21.8%)及壓迫(46.0%,32.3%,14.5%)影響到碰觸時的感覺(60.0%,63.1%,65.5%)及容易咬到臉頰(10.0%,21.5%,20.0%)、燙到嘴唇(4.0%,18.5%,14.5%)。知覺異常造成不舒服程度,在visual analog scale(VAS)T1,T2,T3分別為6.0±1.3,5.4±1.5,5.3±1.2有隨時間的增加而不舒服的程度有顯著減少(p= 0.0319)對正顎手術的結果滿意程度,在T1,T2,T3分別為7.6±1.4,8.0±1.6,8.2±1.2,表示病人對正顎手術滿意程度隨術後時間增加而增加,但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0967)。將來須加入客觀的神經測試能與目前得到的主觀神經測試結果相互比較,並對病人有一年以上的術後觀察,得到長期追蹤的資料。
目的:電腦輔助顱面重建已經發展到能允許外科醫師精準地模擬和預測複雜的3-D顱顏結構的手術結果。我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可以應用在正顎手術上新的3-D模擬及預測方法(3-D Computer-Aided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CASPOS Protocol)不僅使臨床醫師可以計劃及模擬手術過程,而且還提供了一個骨骼定位導引板,能夠精準地將模擬結果轉移到術前規劃的位置。本篇研究的目的是評估CASPOS模擬和預測的準確性。材料及方法:選用了15位嚴重的骨骼性異常咬合的成人患者,其都接受矯正合併上下顎正顎手術治療。術式皆是上顎勒福一型截骨術(LeFort I osteotomy)合併雙側下顎枝矢向分裂骨切開術(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手術後上下顎固定期為兩週。手術前所有的齒列矯正移動皆完成後,於術前三周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手術模擬和預測皆根據CASPOS的模擬結果執行。手術結果是藉由術後6個月的斷層掃描來評估。CASPOS的準確性評估是對照手術前和手術後的電腦斷層掃描數據之間的差異。結果:患者手術後的臉型,表現出顯著的改善。手術的骨頭移動都符合與模擬的距離及以及方向。本研究中術前模擬預測與手術治療結果的三度空間參數之平均差異值在±0.589毫米的範圍內,顯示手術治療結果皆能與術前規劃之模擬預測一致。結論:本研究中應用CASPOS預先設計的手術導引板在治療顱顏患者上,可以給予外科醫師精確地處理複雜的骨骼畸形。我們的CASPOS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使臨床相關人員能精準地改正患者複雜顱顏差異。
近年來由於正顎術式的成熟以及病人對於手術治療的接受度逐漸提升,患者和醫師已無法僅僅滿足於咀嚼功能的恢復,臉部美觀的改善成為更重要的議題。然而正領手術本身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患者美觀上的需求,若能配合其他整型外科領域的術式,將使患者得到更完善的治療。本文首先回顧心理學界對於臉部美觀的基本定義,其次介紹臨床上必須注意的分析重點及診斷工具,藉由對美觀的基本認識與判斷,以期得出最佳的治療計畫;最後則是概括性的介紹正顎手術外常見的整型術式,包括術式的成效與併發症,讓醫師更能向患者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建議。
如何加速矯正移動牙齒的速度,是矯正醫師以及學者一直在探討的議題,而目前已知加速矯正移動牙齒速度的方式包含:藥物、機械性刺激、低能量雷射、骨皮質切開術(corticotomy)或牙周輔助加速成骨矯正治療(PAOO)、以及在合併正領手術的患者身上實施手術先行(surgery first)等等方式,皆可以加快矯正過程中牙齒移動的速度。在臨床上以侵入性手術方式刺激矯正速度已有確切效果,但許多非侵入性的方法則都停留在動物實驗階段,應用在人體的治療成效如何,需要更多臨床試驗來證實。本文藉由回顧文獻的動物實驗與臨床試驗,從藥物、機械性生理刺激、以及手術方式,三個方向來探討如何加速矯正牙齒移動速率。
一名十一歲女性患者,上顎前牙區域因含齒囊腫導致右側正中門齒,側門齒,犬齒萌發受阻。在囊腫移除後,僅右上頓正中門齒有些微外露,因此以單額矯正方式進行上額右側正中門齒、側門齒及犬齒之強逼性萌出。治療結果病人右上正中鬥齒、側門齒及犬齒皆順利萌出並伴隨足夠之角化牙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