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2.123

華語文教學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95
0.195 2024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教育 42
語言 1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一詞多義(polysemy)為單一語言形式具有之一組具相關性及區別性的義項。不過多義詞義項區別性之判定因缺乏明確理論架構,常出現分析者主觀認定義項的情形。因此,前人研究對於多義感官動詞「看」析出了不同之7個、9個及17個義項。有鑑於多義詞彙義項之確立為華語詞彙教學之基礎,本文結合Evans(2005)之原則性多義理論與Croft and Cruse(2004)的次義項理論,建立多義詞義項分析之區別性理論架構,並以多義感官動詞「看」為例,抽取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政治大學漢語口語語料庫之例句進行分析,確認「看」具七個區別性之獨立義項及其原型義項,為日後「看」之詞彙教學奠立根基。

  • 期刊

近義詞教與學是近來華語教學研究中一項重要的議題,對華語學習者而言,近義詞辨析一直是詞彙學習難點之一。而收集大量學習者語料的中介語語料庫有助於探究華語學習者的詞彙使用偏誤情形,可作為近義詞教學時的重要參考資料。本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建置之華語學習者語料庫為語料來源,調查兩組常用動詞的混用現象:「幫」、「幫忙」、「幫助」及「變」、「變得」、「變成」。研究結果發現「幫」取代「幫忙」、「幫助」及「變」取代「變得」、「變成」的偏誤情形在語料中比例較高,而其偏誤皆主要表現在句法結構的混淆。此外,本文亦進一步檢視近義詞組於華語教材中的呈現情形,嘗試釐清教材與學習者偏誤的關聯。期能藉由分析結果提供華語近義詞教學更多的參考。

  • 期刊

文學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均是重要的外語教學目標之一,但仍缺乏整合性討論。本文以跨文化溝通理論、修辭法為基礎,以漢字文化特徵明顯的「析詞格」探討如何藉文學手法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再以學生作品與文本為例提出教學建議:1.認知部分可應用「析詞解構」培養後設語言能力2.情意部分可藉「析詞否定」破除固化思維提升跨文化意識3.技能部分可結合詩文的賞析、仿作從部件意義的重組詮釋到創意造句的對白設計豐富漢字學習歷程。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語者因學習不同的語音符號對其音韻覺識的影響。本研究比較了中國與台灣各三組受試者:學前兒童、國小一二年級生、大學生。這兩地區華語使用者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但是中國的學生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使用漢語拼音協助發音,而台灣的學生使用注音符號。受試者在實驗中做音節計數實驗,音素計數實驗,以及語音偵測實驗(分組偵測[i]、[u]、[a])。實驗結果顯示(1)學前兒童能計數音節,但無法將音節拆解。(2)國小兒童較能拆解音節。(3)北京的受試者較台灣受試者能辨識音素單位。根據這些結果本文認為華語語者的音韻覺識受到所使用的語音符號影響。

  • 期刊

本文考察了母語是英語的漢語學習者在一項控制下的引發輸出任務中使用「都」的情況。實驗結果表明,不同於母語者,中上級水準的學習者「都」的使用率在各類實驗條件下相似;而高級漢語學習者雖然「都」的使用率不完全跟母語者相同,但「都」的使用率隨著「都」所總括的名詞性詞語的特徵變化而變化。這表明雖然他們在「都」的使用上還沒有完全達到母語者的水平,但是他們處於習得「都」的過程中。實驗結果顯示必須使用「都」的情況較難也較晚習得。基於漢語學習者的表現,本文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在「都」的教學上,應該把重點放在句法上必須使用「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