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目的在初步回顧台灣近十年以「教練領導型為」為主的實證研究,分析教練領導行為對於球隊以及競技運動選手的影響。在過去文獻中,教練領導行為對於運動選手在態度方面產生的影響最常被探討,其中包括運動動機、滿意度與組織承諾等;此外球隊組織氣氛以及團隊凝聚力等亦為相關研究的重要依變項。據此,作者強調「文化差異」在此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同時在文末提出未來研究可行探討的方向。
本文以文獻分析的方式探討幼兒體育教師教學專業之概念與內涵,以期深入瞭解幼兒體育教師之教學專業。整體而言,在教學上有效能的幼兒體育教師需考量一般幼稚園教師的教學專業,以及體育教學的特性與功能,方能符合幼兒的特性、發展與成長需要。身為幼兒體育教師應不斷致力於提升體育教學的品質,使兒童樂於參與體育、享受運動、從運動中獲得成就;在課程與活動設計上,跳脫傳統僵化的體育課,透過新鮮、活潑、具挑戰性、具散發性、多元、容易獲得成就的體育教學,吸引孩子參與,使其獲得充足的身體活動量。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體驗經濟」及「體驗行銷」的觀點,針對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品質對體驗滿意度及忠誠意願間之影響進行初探。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職棒現場觀眾消費行為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於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九日、十一日及十二日針對中華職棒大聯盟在新莊及台南二座球場所舉行的例行賽中不同職棒隊伍的對戰組合中各選擇一場比賽(總計三場比賽),並就該場比賽以系統抽樣方法抽取五百名內野現場觀眾,合計一千五百名做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消費體驗品質對體驗滿意度具有直接正面影響效果,而對忠誠意願具有間接正面影響效果;體驗滿意度則對忠誠意願具有直接正面影響效果。結論:職棒現場觀眾之消費體驗品質可直接正向影響體驗滿意度,並間接正向影響忠誠意願;體驗滿意度則會直接正向影響忠誠意願。
運動參與行為的促進是數十年來全球關注的議題,也是各相關政府致力推動卻依然成效有限的政策之一。有關行為研究的理論指出,態度是影響個人行為和活動的重要因素(Noland&Feldman,1984,1985)。此外,生理健康亦被認為是決定採取運動行為與否的影響元素,更有研究認為一個人的體適能水準會影響個人對運動所持之態度。基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體適能與運動態度──心理生物學模式──對運動行為的影響,盼研究結果可以提供更多的資訊以為運動促進策略之參考。方法:本研究以367名大一新生為抽測對象,所有受測者皆填答個人基本資料、運動參與狀況問卷及休閒運動態度問卷,並接受體適能檢測。研究結果發現:1.男生之運動時間及總運動量顯著高於女生;2.兩性之運動態度則皆傾向正面;3.瞬發力與肌耐力以男生表現較優異,女生柔軟度優於男生,身體質量指數亦比男生低;4.男生運動投入態度較佳;5.休閒運動態度可直接影響大學生運動的參與行為,體適能則必須透過休閒運動態度變項間接影響大學生運動的參與行為。結論:前述研究發現運動態度在大學生之運動行為上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未來體育教學課程設計除增加學生體適能的目標外,更應建立或加強學生的正向運動態度,如此將更有助於提昇學生休閒時之運動參與。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參與者的休閒效益、學業成就的情形,進而探討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受試對象為大學校院運動社團的學生,共寄發問卷1203份,回收有效問卷871份,回收有效量表72.40%。並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Lisrel路徑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驗證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一、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與再參與一般性社團學生的參與動機差異比較,在「促進身心健康」層面均顯示再參與一般性社團學生的參與動機高於只參與運動性社團學生。二、不同學院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參與者的休閒效益有差異存在,在「提昇生活品質」層面,教育學院高於工學院、文藝學院、社科院及法商學院;在「健全生活內涵」層面,教育學院及理學院高於文藝學院;在「均衡生活體驗」層面,教育學院高於文藝學院。三、大學校院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學業成就路徑分析:學生運動社團參與動機會直接影響生活品質及休閒效益;休閒效益會影響生活品質;生活品質會影響學業成就;學生運動社團參與動機經生活品質會間接的影響學業成就。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與文件分析之方式探討大專運動會資源籌募與賽會管理策略。研究結果發現,中正大學辦理大運會總共獲得政府五千萬之補助,其報名費收入為4489000元,社會資源組募得之現金約447萬,以及總值超過一千萬的物資。社會資源組主要資源籌募策略包括,將工作分配至企劃、招募、廣告設計及物流等四個小組,將廠商依類型做區分,直接找決策者聯繫,郵寄大運會贊助內容資料,對個別廠商的需求進行廣告效益分析,以及鍥而不捨與誠懇的態度。2005年大運會主要以固定成本方式及參考歷屆各工作小組支出比例編列預算,其後再視各組特別需要提出追加。其量入為出的支出管理策略獲得良好的成效。整體而言,2005年大運會圓滿達成所預期的目標,其組織運作模式值得借鏡,而管理者在溝通技巧及員工激勵上有待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