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槲黃素(quercetin)可以在許多植物組織中發現,是一種類黃酮成分。槲黃素的抗乳癌作用主要是化學預防與作為化學治療藥物的增強作用。至於它在乳癌細胞內真正作用於何種致癌蛋白並未有任何報導。材料方法:本實驗利用即時反轉錄酶鏈鎖反應(real-time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分析細胞週期蛋白cyclin E2(CCNE2)mRNA在213位乳癌病人身上的表現情況,並利用MCF7乳癌細胞株作為研究模式,探討槲黃素之抑制CCNE2的作用機制。結果:證實CCNE2 mRNA在癌組織中的表現明顯高於正常組織約3.55倍(*P = 0.005)。證實CCNE2蛋白在Tamoxifen抗藥性MCF-7細胞株(TAM-R)中,CCNE2高表現。此種TAM-R細胞株CCNE2高表現可以被槲黃素(5 μM)所抑制。合併處理槲黃素與Tamoxifen可以使抗藥性MCF-7細胞株對藥物的敏感度增加。結論:槲黃素有潛力與Tamoxifen作為合併使用,可以使抗藥性MCF-7細胞株對藥物的敏感度增加,並增加化療效果解決乳癌病人抗藥性的問題。
目的:食道鱗狀細胞癌的病人預後極差。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肺、肝、骨、肋膜及腎上腺,但腦轉移的案例相對較少。由於過去關於食道鱗狀細胞癌病人合併腦轉移的文獻報告並不多,藉此研究,我們想要探討食道鱗狀細胞癌病人合併腦轉移的發生率及其預後。方法:1011位食道鱗狀細胞癌病患於1996年至2011年在本院診斷,其中合併腦轉移的有14位。腦轉移的診斷依據組織學報告或影像學檢查,包括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結果:腦轉移的發生率為1.4%。從診斷食道癌到發生腦轉移的平均追蹤時間為6.6個月。14位腦轉移的病人中,有10位(71%)同時合併其他器官轉移。在腦轉移部分,6個病人(43%)為單一腦病灶、2個病人(14%)為兩個腦病灶、其餘6位(43%)為多發性腦病灶。在治療部分,5個病人(36%)接受全腦照射、6個病人(43%)接受手術切除,其中5人術後亦接受全腦照射、其餘3人(21%)只接受支持性治療。單變項分析發現單一腦轉移病灶(P=0.005)、接受手術切除及全腦照射(P=0.002)及沒有其他器官轉移(P=0.03)的病人有較好的預後。結論:單一腦轉移病灶及沒有其他器官轉移的病人有明顯之存活率的改善。針對這群病人,應該考慮積極治療。
血管性肉瘤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往往因快速進展至轉移病灶,而死亡率相當高。也因此治療方面以高度複雜的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的合併治療為主。然而,預後依然不佳。血管新生抑制劑,bevacizumab,因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顯著效果,已經在各類癌症如大腸癌、肺癌、乳癌被應用。在此我們提出四則病例使用bevacizumab為主的化療處方來治療血管性肉瘤,其中一例得到部分緩解,二例為病情穩定,一例惡化,並做文獻回顧及探討。
中性球低下引起之壞死性腸炎,好發於血液癌症治療前後、固態腫瘤經化學治療之後,或是其它引起中性球低下的狀況。中性球低下引起之壞死性腸炎併發症及死亡率甚高,一般以保守治療為原則,決定手術介入的時機雖然非常重要,但充滿爭議。在此報告一位42歲男性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經化學治療後,出現中性球低下相關之壞死性腸炎,後經手術成功治療之案例。此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得以順利接受進一步化學治療。由此可知,在中性球低下引起之壞死性腸炎,除了難以控制的出血及腸道穿孔等臨床惡化的狀況,若中性球恢復到正常,應該讓病人提早接受手術,以使患者得以順利接續其潛在疾病的治療,提高患者的預後。
胰臟實質乳突狀腫瘤是一種主要發生於年輕女性,罕見的低度惡性腫瘤,甚少發生遠端轉移及復發。我們報告一位診斷為胰臟實質乳突狀腫瘤的四十五歲女性,在手術後兩年發生多處轉移,經過多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後因多日解黑便而住院,胃鏡發現多處胃潰瘍,高度懷疑胃轉移。切片證實為巨細胞病毒胃炎。
精神分裂症病患合併腫瘤之治療是複雜的,除了考慮療效,更多需要重視的是精神疾病之控制及藥物與藥物間的副作用。本文分享兩位轉移性肝癌合併精神分裂患者之肝癌治療經驗,在使用每周性速溶艾黴素(Doxorubicin)及友復膠囊(UFUR)之控制下,除了延長生存時間,也有好的病患之藥物順從性及忍受性,此外,初步結果顯示不會干擾病患精神狀況及疾病控制。此組合性治療可提供轉移性肝癌合併精神分裂之患者除了蕾莎瓦(Sorafenib)之外之另一個選擇。
我們報告一個右側小腦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癌的病例,病人在使用了皮質類固醇十四天之後,腫瘤消失不見了。因為腫瘤消失不見,在立體定位腦部切片中所取出的組織,病理檢查之中並沒有看到任何惡性的細胞。停止了皮質類固醇之後十二天,腫瘤復發了。因此,我們後續安排了下枕部顱骨切除術合併部份移除右側小腦腫瘤,病理檢查顯示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經過確診後,使用了高劑量Methotrexate、Methylprednisolone、Rituximab、以及全腦放射線治療,右側小腦的腫瘤在手術後八個月消失不見。皮質類固醇很常使用在腦部腫瘤的患者,而腫瘤在明確的診斷以及治療(除了皮質類固醇)之前,就自行不見的情況下,稱之為「消失的腫瘤」。這種腫瘤的可能診斷包括淋巴癌、生殖細胞瘤、多發性硬化症、神經系統結節病、局部腦梗塞、以及局部腦炎。我們認為,當我們在腦部的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的影像上懷疑到原發性中樞神經淋巴癌的病灶,在獲得組織以確定病理診斷之前,建議避免使用皮質類固醇。否則,將會導致誤診或延遲診斷。
滑液囊肉瘤好發於四肢,但少見於胸壁。我們報告一名四十三歲女生左前胸壁發現滑液囊肉瘤。經過廣泛切除併皮瓣栘植,且接收化療及放射療法後。仍在短時間內發現肺部及腹膜轉移。雖經積極治療,16個月後病患仍然死亡。在胸壁腫瘤的鑒別診斷上,也要考慮到滑液囊肉瘤,尤其是年輕至中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