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之目的是探討不同類型牙周病患其周邊血樹突狀細胞亞群比例的差異。實驗方法是抽取21位慢性牙周炎與26位侵犯型牙周炎病患與22位健康受試者的周邊全血1毫升,以流式細胞儀分析周邊血中不同樹突狀細胞亞群的比例,並統計分析三組的差異性。實驗結果發現,兩種類型牙周病患與健康對照組相較,侵犯型牙周炎患者的白血球中,周邊血淋巴系樹突狀細胞的比例比慢性牙周病患高。而髓系樹突狀細胞/淋巴系樹突狀細胞的比值則以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比值最高,但是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不同類型牙周病患周邊血樹突狀細胞亞群比例的差異,顯示牙周組織遭遇外來致病菌入侵時,除了局部組織的反應外,周邊血與深部淋巴結也可能參與免疫反應對抗外來抗原。
背景:本研究目的是探討造成牙齒喪失的潛在因子,及合併多個風險因子對牙齒喪失數目的影響。方法:我們篩選從2008年初到2010年底就診的患者,如果患者第一次就診到最後一次就診間隔少於五年,將其排除。紀錄以下資料,包括:教育程度、肢體或心智的缺陷、飲酒、抽菸、嚼檳榔、糖尿病(期間、治療、血糖控制),以及高血壓。計算在這段追蹤時間喪失的牙齒數,但不包括智齒。牙齒若被植牙取代仍視為喪失。結果:共239患者被納入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為6.4年。年齡(新牙齒喪失之中位數3.0,p = .001),牙周病(新牙齒喪失之中位數2.0,p = .007),牙周治療(新牙齒喪失之中位數1.0,p = 0.016),抽菸(新牙齒喪失之中位數3.0,p = .018)跟糖尿病(新牙齒喪失之中位數3.0,p = .042)顯著影響牙齒喪失的數目。有一個以上的風險因子的患者比沒有的患者喪失更多牙齒。有兩個或三個風險因子的患者比只有一個或沒有的患者喪失更多牙齒。結論:我們由患者6.4年的追蹤分析出5個和牙齒喪失相關的風險因子。臨床醫師在訂定治療計畫時應考慮多風險因子對牙齒喪失機會的影響。
傳統的牙周引導再生手術藉由清除骨內缺損處的結石及發炎的肉芽組織後,覆蓋不同材料的再生膜來達到日後的牙周組織再生重建。有時在大型缺陷中配合使用人工骨粉來獲得更多的骨頭與牙周組織的再生。牙釉基質蛋白(enamel matrix derivatives, EMD)取自發育中幼豬胚胎的牙釉質母細胞所分泌一種類似牙釉蛋白(amelogenin)的生長因子,經由萃取分離後,溶解於液態的攜帶因子蛋白(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PGA)中製成針劑,臨床操作時將EMD打到骨內缺損處,EMD會在不同的溫度及酸鹼度下可以再度沉澱出來,吸附於牙根表面,進而促進造牙骨質母細胞與造骨母細胞的分化,在不使用再生膜及人工骨粉的情況下,也能達到牙周組織再生的效果。使用牙釉基質蛋白,在操作上更為簡便,且不必擔心再生膜的暴露,以及減少術後的明顯腫痛。眾多研究文獻的治療評估,顯示出良好的牙周組織再生的效果。此外,牙釉基質蛋白搭配人工骨粉與再生膜的治療使用,臨床上是否能有更好的額外治療效益?本文將就目前相關研究的臨床證據來釐清此種治療的成果與評估,並對牙釉基質蛋白的研究背景與文獻回顧做一探討。
牙齦萎縮常導致牙根敏感、齲齒、有礙美觀等問題,而使用皮下結締組織於牙根覆蓋手術可以有效改善牙齦退縮。本篇提出三個案例,利用四種不同手術方法,包括雙乳突皮瓣、冠向提升合併全厚度或半厚度皮瓣、隧道式皮瓣等術式,並追蹤長達一年的病例報告。
牙周基本治療後若仍有較深的探測深度與骨內缺損,臨床上常利用引導組織再生手術作治療。本病例報告提出一位罹患慢性牙周炎的女性,此病患多顆牙齒有5毫米以上的牙周探測深度,右側犬齒與側門齒有病理性位移,且左下顎第一大臼齒缺牙區有牙嵴塌陷合併無角質化牙齦的問題。經過牙周基本治療,牙周手術包含使用可吸收再生膜合併移植骨進行引導組織再生手術,左下顎後牙缺牙區以游離牙齦移植體作軟組織增進手術。術後一年的追蹤顯示全口牙周探測深度為3毫米以下,再生手術區域有顯著臨床附連獲得與骨充填,左下顎第一大臼齒區頰側軟組織豐隆度顯著增加,並且有4毫米的角質化牙齦。經由完整的牙周病治療,病患整體牙周狀況改善,且治療效果穩定。
完整的牙周治療為病人改善疼痛及促進齒列健康,但更重要的目標是長期口腔健康的維護以遠離疾病復發。本病例報告提出一位42歲罹患慢性牙周炎的男性,其雖曾在早期做過牙周治療,但因缺乏適當的治療後的維護而導致牙周問題復發。在牙周治療方面包括基本的全口牙齦下刮除與針對臼齒區角狀骨缺損進行的骨移植手術。在口衛指導與疾病預防方面包含加強牙菌斑控制、戒除吸菸與積極定期回診。治療完成一年後的追蹤可見口腔清潔已有大幅改善,整體牙齦外觀較為健康,全口探測深度幾乎都維持在3毫米以內,而先前施予再生手術的骨缺損在放射線檢查中亦可見有增加放射線不透性。目前病患對術後維護的觀念也較為積極;藉完整治療與定期監控,使病人的牙周健康狀態獲得長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