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32.105

台灣精神醫學/Taiwa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 OpenAccess

台灣精神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自從2001年起,亞洲地區的精神科醫師合作完成了各國開立精神科藥物之型態的研究(Research on Asia Psychotropic Prescription Pattern, REAP)。2001年至2004年參與的國家包括中國、香港、日本、南韓及台灣等五國或地區,2008年起印度、馬來西亞、泰國也加入了這項研究。每位研究者用當初協議好統一的問卷收集了超過6,000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處方(即2001、2004、2008,每年各約2,000名)並拿來分析及比較。結果發現日本的處方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明顯的高劑量及複方用藥的特性;且特定藥物的可用性在國與國之間差異極大;另外各亞洲國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間處方的藥物大多從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轉移成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而這些改變也伴隨著副作用及其他精神科用藥使用上的變化,這些結論已經刊登在超過30篇國際期刊上。2004年REAP的成員也開始探究抗憂鬱劑的處方型態,並在2013年做了追蹤,2013年的研究擴展到10個國家參與,包括40個精神機構中超過200位精神科醫師共同完成了追蹤。REAP的目標在於促進亞洲地區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精神科的合作,且REAP有潛力增進參與研究國家精神科用藥的處方型態。

  • 期刊
  • OpenAccess

這篇綜說文章回顧文獻對自閉症的定義的演變。作者首先介紹Leo Kanner早期嬰兒自閉症及Hans Asperger自閉症的病徵。然後,他又介紹兒童自閉症在ICD-9-CM的分類,廣泛性發展疾患(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在DSM-III及DSM-III-R的分類,自閉期疾患(autistic disorder)及亞斯伯格疾患兩種疾患,在DSM-IV中,同屬於廣泛性發展疾患;但是在DSM-5中,兩種疾患不再分開,而同屬於自閉病病譜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跟據這些診斷的變化,作者擔心DSM-5 ASD對未來的臺灣自閉症流行病及遺傳病學研究的影響。總體來說,DSM-5 ASD可能造成負性的影響比正性的影響更多,未來臺灣的研究者必須全心的注意DSM 5-ASD可能造成的負性的影響。

  • 期刊
  • OpenAccess

目的:Machado-Joseph Disease(MJD)為一種脊髓小腦退化之疾患。小腦病灶已被證實可能造成認知功能及情緒障礙(cognitive and mood disorders)。經查閱,MJD精神或情緒症狀之相關研究相當少見,經由精神科醫師診斷性會談評估的則未有發現。本研究乃對MJD個案之精神症狀及認知功能作系統性之評估。方法:研究MJD個案14名,另取性別年齡配對之正常對照組8名。評量方式包括(A)精神科診斷:由精神科專科醫師以標準結構式會談(Mini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作精神科診斷;(B)Symptoms Checklist(SCL-90-R);(C)Zung’sDepression Scale;(D)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E)Life Quality Scale。結果:共收案MJD組14名,對照組8名。MJD組中精神科診斷major depression 2名、major depression + dysthymia disorder 2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3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 OCD1名、精神分裂症1名。兩組SCL各分項評分個案組皆明顯高於對照組(p < 0.001,Mann-Whitney U test)。Zung’s Depression Scale平均45.9 ± 7.7分,明顯高於對照組33.9 ± 5.6(p = 0.001)。Life Quality Scale平均16.8 ± 6.3分,明顯較對照組差26.4 ± 6.0(p < 0.001)。VIQ,PIQ,Full IQ個案組亦明顯低於對照組(VIQ: p < 0.05,PIQ: p < 0.001,FIQ:p < 0.01)。結論:與對照組比較,MJD個案智力及認知功能較差,較多情緒精神症狀,生活品質方面亦較差。MJD個案近七成有精神科診斷,以憂鬱症為多,顯示MJD個案極需精神醫療之協助。

  • 期刊
  • OpenAccess

目的:血清中的細胞因子濃度可能與重鬱症急性期之致病機轉有關。此研究探討細胞因子濃度、治療反應、以及體重變化在重鬱症病人接受四週抗鬱劑治療後的關係。方法:五十四位重鬱症病人血清中的干擾素γ(interferon-γ, 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以及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以酵素免疫分析法測量。精神科診斷依據DSM-IV。重鬱症之嚴重度則以十七題漢式憂鬱量表評估。結果:接受治療前,之後對抗鬱劑反應佳的病人有顯著較低的IL-10濃度(p = 0.001)及顯著較低的IL-10/TGF-β1比例(p < 0.01)。接受抗鬱劑治療後,在所有的病人中,體重變化與TNF-α/TGF-β1比例變化有顯著的正相關(p < 0.05)。若只分析對抗鬱劑反應佳的病人,體重變化與TNF-α/TGF-β1比例變化仍有有顯著的正相關(p < 0.05)。但若只分析對抗鬱劑反應不佳的病人,體重變化則與IL-10/TGF-β1比例變化有顯著的負相關(p < 0.01)。結論:血清中的TNF-α、IL-10、以及TGF-β1可能可以用來預測重鬱症病人對抗鬱劑治療之反應及治療後體重的變化。

  • 期刊
  • OpenAccess

目的:自殺是重大的全球問題,也是國家公共健康議題。如何篩選軍中服役初期的高危險個案是必要的。本研究目的是針對不同自殺相關議題在新兵族群中,評估其盛行率、探討五題簡式健康量表的相關因子及測定其篩選分數。方法:北台灣軍方訓練基地1,222名完成所有問卷的新兵參與研究。簡式健康量表及成人自陳量表等兩份問卷由所有個案填寫,貝克自殺意念量表僅由曾有自殺相關問題的人填寫。結果:研究顯示軍人在自殺意念,自殺嘗試及故意自我傷害有高的盛行率。以五題簡式健康量表作為自殺意念、故意自我傷害及自殺嘗試的篩選工具時,建議篩選分數為7、8及8並與通用篩選分數相比,有相似曲線下面積量。另對軍人族群有較佳特定度且針對不同自殺相關議題,相關因子大致相似。結論:研究結果建議五題簡式健康量表能有效地將自殺相關議題從軍人中區辨出並且新的篩選分數具有較佳的特定度。此種容易施作的問卷能利於軍中自殺防治執行。

  • 期刊
  • OpenAccess

目的:統計顯示代謝症候群和骨質疏鬆症在嚴重精神病病人的高盛行率。此前瞻性研究探討運動對台灣某社區型醫院嚴重精神病患者上述疾患之可能療效。方法:檢視12週有氧運動對嚴重精神病病人之代謝指標及骨密度之影響。結果:20名患者於運動介入前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及骨質缺乏之盛行率分別為40%,15.8%和42.1%。14名病人完成此試驗。介入前後,個別代謝指標和區域骨密度的變化沒有顯著差異,代謝指標和腰椎骨密度並無顯著相關。結論:結果支持代謝症候群和骨質疏鬆症在嚴重精神病患者的高盛行率及監測和介入之必要性。運動介入之療效需要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