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理論學家Bandrua(1986, 1997)指出,自我效力的強弱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及成效極具影響力,而決定自我效力強弱的四大因素依序為:「過去的學習經驗」、「同儕經驗」、「他人的評價或勸説」及「身心狀態」。本文以自我效力理論為架構,探討影響臺灣學生英語聽力自我效力的因素。除了驗證Bandrua的理論是否適用於亞洲學生,更藉此提供臺灣英語教師增強學生自我效力的參考。此次計有277位大學生參與了問卷調查研究,經過因素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英語教師對其直接或間接的評價或勸説,加上過去學習經驗成功與否,才是影響學生自我效力強度的最大因素。不同於西方學生的是,教師評價及勸説是這些臺灣學生詮釋自己過去學習經驗成功與否的極大依據。亦即,教師在學生英語聽力效力上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英語授課在非以英語為母語的高等教育中早已蔚為風行,過去相關研究雖描述行政主管、教師、教師所遭遇的衝擊與挑戰,但卻常用個別行動(individual action)為主要分析單位,而忽視集體活動(collective activities)的重要性。本研究以Engeström(1987, 1996, 2001)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的內部衝突(inner contradiction)概念為框架,假設對象導向(object-oriented)與工具中介(tool-mediated)的活動系統(activity system)改變是因內部衝突而致,試圖探討一所私立大學專業教師與學生的英語授課經驗,並著重指出活動系統內與跨系統間的衝突及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所有研究參與者都有活動系統內與跨系統間的衝突及改變。以個別活動系統分析而言,學生逐漸從使用取向變成分數取向,而專業教師則逐漸能重視學生需求。雖然兩者改變的動機不同,但在各自教學經驗影響下,卻從未挑戰英語授課的政策。以集體活動系統分析而言,研究並未發現教師與學生在英語授課中設定立即的共同期待,活動系統也沒有質的變化。本文證實活動理論在英語授課研究與教學的可行性,而透過活動系統分析描繪各重要關係人系統內與跨系統間的衝突,也將為未來英語授課的教學與改變奠定基礎。
「新聞編譯」是許多學生認為實用有趣的課程,但教師往往缺乏媒體翻譯經驗,教學內容與實際職場常有很大差距。Kiraly(2000)曾提出社會認知學徒制,在課程中導入翻譯專業社群的隱性知識和策略使用。Colina(2003)也認為應將譯者的專家行為和社會化過程整合至教學中,才能培養學生成為譯者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識。本研究基於前述翻譯教學理念,以在平面與電子媒體任職的15位專業新聞譯者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取得他們從事新聞編譯工作的心路歷程和慧思洞見。資料分析採紮根理論的編碼方法,建構出新聞編譯職場現況、作業流程和成品、工作挑戰與成就、譯者條件與人格特質等範疇,以及對於現行新聞編譯課程的建議。最後提出把新聞譯者的職場觀點和建議應用到課程設計和學生自修上,期望能縮減學校教學與職場所需的落差,以訓練出符合職場需要的新聞譯者。
本研究利用PAC分析及半構造式面談手法,來探究及比較參加為期一年交換留學計畫的4位學生之留學前及留學後之日本印象,藉以分析日本印象變化及其影響原因。調查結果發現,無關乎言語能力高低,日本印象的變化可分為「好轉型」、「維持型」及「惡化型」三類。在校內外有建立友人關係的人的日本印象變化為「好轉型」跟「維持型」,只有在校內有建立友人關係的人也屬於「維持型」。但是校內外均無建立友人關係的人則屬於「惡化型」。有鑑於此,在對於留學生的語言以及生活上的支援完備的情況下,友人關係的建立與否比起語言因素更能夠影響日本印象變化的原因。上述結果將有助於留學前的事前教育、留學中的支援以及交流。
本論文目的在於記述日語副詞成分ayamatte及matigatte之語意及用法特徵。相關記述雖可見於先行研究中,但先行研究之說明無法了解兩副詞成份之相同,亦無法說明兩者與其他類似語意之副詞成分之別。本研究比較觀察的結果,兩成分於以下三點是相同的:a.兩者皆有表不適當的動作樣態之用法。b.兩者皆有表不適當的動作存在之用法。c.兩者皆有表不適當的動作結果之用法。另外,兩者雖語意共通處不少,但與matigatte不同是,ayamatte較常使用於正式場合,且其語意中多含有非善良或反道德行為之意,如次記述可有效掌握ayamatte與matigatte之特徵,可望增進對兩副詞成分之了解。
米勒不相信語言,但又迫切需要語言,而且幾近飢渴。在她眼裡,語言反應二種事實:1.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世界呈現不同的圖像、不同的觀察;2.經過政治化、規訓化的語言不只羞辱人文,也腐蝕人性。洞悉二者玄機之後,米勒更是著眼於此,進而發展出個人特有的觀察虛擬。拼圖詩最能展現米勒的語言風格。剪貼而成的米勒詩,圖文輝映。不只圖文之間有著對話,詩本身也與各個拼貼單元的各個原始出處產生隱隱約約的互文性。而米勒詩與她的小說、短評之間更存在著複雜的互文關係。在她的各種文類中共同出現的母題正是製造互文關係的關鍵。本文除了探討米勒的語言觀,更以米勒詩的圖文意涵及其文學母題的互文性為研究核心,進而由此推論米勒語言的開創性。
分析與批評德國文化和歷史-尤期第三帝國–是西博爾德(1944-2001)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在他復雜的文學作品中,西博爾德批評納粹與當時一般德國人一起合作:第二次大戰之後,全德國的氛圍與德國人的態度,西博爾德使用他自己發明的詞語「沉默密謀」形容德國當時社會的特色。就第ㄧ眼來看,西博爾德批評的事情好像與許多其他的作家一樣;實際上,他是以較特別的角度分析德國歷史。在西博爾德的書中,納粹主義根本是市民社會與市民主義的啟蒙運動症狀。西博爾德將市民的原則,例如整齊勤勉、愛清潔和啟蒙主義的科學與理性主義當作納粹德國主要成分。此篇文章之目的在於分析西博爾德批評市民社會對衛生學的觀念與對其談論重點。尤其,西博爾德以主角奧斯特利茨來觀察德國紐倫堡這座整齊乾靜的城市與風景。第三帝國的製絲工業、市民療浴池皆源自於與集中營同一精神。西博爾德描寫,市民按照啟蒙主義的衛生學論點就是納粹系統的實際背景。作家的重點是強調,雖然納粹德國已經消失,但讓納粹德國系統發展的結構根本無任何改變。
本研究旨在針對德文連接詞的中譯成果進行語料庫的分析。在德中翻譯平行語料庫的建構基礎上,本研究鎖定影響翻譯相當重要的連接詞作為討論的對象。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德中連接詞wenn跟weil在語法特性上與使用上的差異會對譯者帶來甚麼樣的翻譯困難。分析這兩個連接詞的語料發現,德中連接詞本身的表述及語法特性差異確實是譯者發生翻譯偏誤一項關鍵的原因。基於此發現,本研究試圖針對連接詞的教學及翻譯訓練提出可能的建議,並說明翻譯平行語料庫可以成為教學及翻譯訓練相當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