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211.202

航測及遙測學刊/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全球定位系統GPS之掩星觀測與低軌道地球繞極衛星之輻射強度觀測,兩者均可用來反演三維大氣之溫度與溼度分佈,近年來更嘗試將此兩者之異質平台觀測合併使用,其反演成效不僅優於各單一系統之反演結果,更可以降低反演大氣垂直溫溼度時之不確定性。但目前合併使用時,除了是採取統計回歸反演法之外,二種觀測之配對(co-location),亦直接採取投影至地表之經緯度之垂直配對方式。本研究提出一嶄新的空間幾何配對方式,係考慮掩星觀測於大氣層中,會隨高度而改變的正切點位置,同時低軌道衛星之觀測,對於某一掃瞄角(scan angle)於不同高度之地面投影點及非柱狀之視場空間涵蓋範圍,予以斜向配對,更嘗試以物理反演演算法,將二者資料融合對大氣垂直溫溼度反演。實驗結果顯示,二者融合後的演算法除了仍保有優於單一反演系統之成效外,證實了高品質掩星觀測可以協助降低經輻射強度觀測而反演的產品誤差,新開發的配對方式,更能提高反演準確度,提高反演產品於後續應用時的可使用度。

  • 期刊

本研究藉由單一視角的平面影像中,自動化地偵測三個彼此正交軸向的滅點,並針對平面建物與三種常見的曲面結構:橢圓柱型、旋轉曲面、自由曲面,進行不同策略性的三維建物重建。整體流程自具有透視投影的照片或是圖畫中萃取出直線特徵,計算滅點與估算特徵點與其對應之特徵底點的位置。接著利用滅點幾何計算特徵點三維坐標,並迭代校正以降低誤差,最後重建曲面建物參數。使用之影像來源包含電腦模擬、視訊擷取、非量測型相機與真實畫作等。建置成果與現地量測等資料進行量化驗証,同時也針對視角條件進行了誤差分析。

  • 期刊

空間資料之多元化與快速成長為空間資訊技術發展之趨勢,詮釋資料(Metadata)在這樣的空間資料基礎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由於詮釋資料欠缺因應後續應用需求而預先建立配套之機制,詮釋資料通常僅被視為一般資料流通之溝通媒介,並無法有效彰顯應用上之效益。本研究結合「標準化詮釋資料」及「變遷分析應用知識」,提出一套創新之詮釋資料導向變遷分析機制,藉由結合詮釋資料內容與系統之應用知識,發展搜尋條件自動產生與變遷分析介面預警機制。除有效提升變遷偵測作業在資料搜尋上之效率,更確保所搜尋之資料可正確比較,避免錯誤之決策。除此之外,研究成果也可提供影像詮釋資料因應領域需求而擴展之建議策略,便利於以標準化之方式擴展資料之應用層面。

  • 期刊

由於攝影測量感測器的快速發展,整合GPS/INS的直接定位系統以及數位航空相機(或稱攝影機)能提供更便捷的航測方位獲取、較佳的像片輻射品質及交會幾何。除此之外,蓬勃發展的空間資訊中建構各類型圖資,在特徵多元及數量豐富的優勢上足資扮演物像對應的控制角色。航測應用廣泛,在不同工作任務上,以上諸多特性也許能全然整合或僅能發揮部份功能,因此針對整合效能的分析以及在精度門檻內可搭配的組合配置探討便成為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本研究目的即在建立一套進行上述分析工作的航測空中三角解算器,除了具備傳統的空中三角計算功能外,本模擬器的特色在於模擬地形幾何及航測配置,並透過具彈性的平差模式,藉由方位參數、像片觀測量以及物空間控制在誤差、幾何以及數量上的調動進行各類情境所能獲致的物空間定位精度分析。

  • 期刊

傳統的影像分類技術是以像元式(Pixel-Based)的方法為主,但若使用高空間解析度的影像時會產生椒鹽效應(Salt and Pepper Effect)的現象,進而影響分類的精度。基於此,本研究利用物件式(Object-Based)的影像分類方法於Z/I DMC(Digital Mapping Camera)航照影像上萃取出崩塌地區域。首先,本研究比較了Mean-shift和Ward二種不同演算法之影像分割技術,並採取分割結果較佳的Mean-shift演算法將航照影像依同質性分割成不同區塊,接著以每個區塊為最小單元進行分類,最後評估萃取出來之崩塌地的精度。研究結果顯示物件式的影像分類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在像元式影像分類上所產生的椒鹽效應現象,其崩塌地萃取整體精度從87.05%(像元式分類)提升至99.41%(物件式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