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111.52

長庚護理/Chang Gung Nursing

  • Ahead-of-Print

長庚大學長庚護理雜誌,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背景:國內目前有關使用安寧療護病人症狀分佈文獻仍較為匱乏,自2004年桃園某地區醫院設立安寧病房以來,累積不少臨床照護實務經驗。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本院安寧病房五年期間第一次住院病人的人口學及臨床特性,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作為改善國內安寧療護之參考。方法:本研究為次級資料分析,使用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第一次入住桃園某地區醫院安寧病房病人的住院資料(n=1,025),以SPSS17.0進行描述性資料分析。結果:此研究顯示病人平均年齡64.13歲,男病人居多(56.59%),平均住院天數11.75天。前三種常見的疾病依序為肺癌、結腸直腸癌及肝癌,常見三大症狀依序為口乾、食慾差及疲倦,平均症狀數為9.87。出院原因中50.9%病人在院內往生,33.1%病人彌留返家死亡,及13.1%病人病情穩定出院。結論及建議:第一次入住安寧病房病人具有多重症狀,且過半數病人於轉介7天內死亡,使得安寧療護團隊不易在有限時間進行末期病人的身心靈症狀評估及處置,以達成緩和療護的目標。未來須進一步研究如何在有限時間做好身心靈症狀評估及處置,以改善病人使用安寧療護的品質,並達到善終的機會。另於實務上仍需讓民眾及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深入了解安寧病房的全人、全家、全程及全隊特色及功能,期待末期病人能及早接受身心靈症狀之評估和處置。

  • 期刊

背景:老人處於疾病末期,若給予過多而無效的醫療處置,雖能延長生命,但卻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不但為罹病的老人與家庭帶來莫大的痛苦與煎熬,浪費醫療資源,形成社會負擔。目前長期照護機構的住民多數對安寧療護及預立醫療指示不了解,鮮少探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對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成效。目的:探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對機構老人於安寧療護、預立醫療指示認知及態度成效。方法:此研究採單組前後測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選取某一長期照護機構25位老人為研究對象,接受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介入措施,包含以圓滿人生畫冊進行一小時個別生命回顧訪談及兩次30分鐘安寧療護及預立醫療指示團體衛教,藉由「民眾對末期病人使用安寧療護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問卷進行前後測調查,評值此介入措施前後之安寧療護、預立醫療指示的知識與態度。結果:機構老人於接受預立醫療自主計畫介入後,安寧療護及預立醫療指示知識平均分數由前測3.84(SD=1.95)顯著地增至後測10.56(SD=5.64)(p<.001),安寧療護態度平均分數由前測78.24(SD=6.96)增至後測85.56(SD=6.83),亦達顯著差異(p=.001)。「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及「預立不施予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簽署率提升至24%。結論及建議: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可顯著提升機構老人安寧療護、預立醫療指示知識及態度,故護理人員應主動積極宣導安寧療護及預立醫療指示,儘早透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護理人員可協助老人表達對於生命末期醫療照護的看法,提升自主與自決權力,預先為末期醫療照護做規劃,於必要時做出合適選擇,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處置,提升其生命尊嚴及品質。

  • 期刊

創新擴散理論主要乃探討新事物如何被散佈或推廣,分析接受創新者的過去經驗和屬性特質如何影響其決策過程,目的在於瞭解如何使具有優勢的創新得以迅速推廣,創新擴散會受到時間、認知屬性、決策類型、溝通傳播管道、社會體系特性和推廣人員的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其最終成效是評估接受者對於創新的接受度、滿意度以及其他非預期的後果等。成功的創新需經過審慎的評估與規劃,再透過適當的傳遞管道,依據不同的特質呈現各異的擴散速率,最後評估其成效。本理論的探討範圍由個人層面到社區層面,從微觀到巨觀來考量政策推行的成效,因此被廣泛應用在公共衛生、健康促進及健康教育、臨床疾病教育、網路遠距醫療。近期也被應用於護理教育與行政決策、護理人員對基因體研究的瞭解與接受、科技於護理的應用性研究。所以善加利用創新擴散理論為架構,讓新時代的護理人員能擁有創新思維與技能,將是未來護理學界發展的重要趨勢。

  • 期刊

本專案目的藉由組合式照護降低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率。現況分析發現南部某一區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醫師放置中心靜脈導管前未正確洗手、皮膚消毒時間>2分鐘;護理人員未落實評估中心靜脈導管傷口狀況、執行中心靜脈導管照護前未落實洗手技術,使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率升高。介入方案為舉辦在職教育、制訂中心導管組合性感染管制措施、推行感染管制口號及制訂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管制查核機制。2012年08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率,由11.6‰降為2.0‰已達專案目的,中心靜脈導管置入過程及照護過程正確率均達100.0%,醫護人員確實遵守組合式照護模式,降低中心靜脈導管血流感染的發生。

  • 期刊

不正確的採集過程是影響血液品質不佳的主要原因,檢體退件不但造成病人診斷與治療時間的延誤,也可能因重複採集檢體導致病人不適及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自2011年5-9月本單位送檢檢體退件率高達0.63%,引發專案小組改善動機,目的在降低肝臟移植病房病人檢體退件率低於全院設定0.22%之閾值。根據現況分析發現問題為:缺乏採集移植檢體參考資料、條碼設備不完善、護理人員對檢體採集作業認知及技能不足、未落實執行檢體採集前後條碼辨識操作、缺乏肝臟移植病人檢體採集監測機制。經文獻查證及團隊討論後,擬定解決辦法包括:1.制定肝臟移植病房檢體採集參閱本、設計採血工具、改善條碼設備系統;2.舉辦在職教育訓練;3.進行情境模擬演練;4.定期稽核機制。結果顯示:檢體退件率由0.63%降至0.13%,護理人員對檢體採集作業認知正確率由改善前的69.1%提升至96.5%,檢體採集作業正確率由72.6%提升至94.8%。此專案實施有效降低檢體退件率,強化護理人員執行檢體採集正確性,提高病人的安全及照護品質。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26歲外籍印尼男性,為家中長子,從事船員工作,肩負家庭經濟重擔,此次因船隻遇暴風雨擱淺於外港,船身斷裂造成輪船漏油事件,個案從船上跳水逃生落入海中意識不清,送至急診因呼吸窘迫插管入加護病房治療,清醒後面臨語言不通及無法返回印尼與家人團聚,獨自面對於異國罹難後的心理衝擊。照護期間為2011年10月03日至2011年10月10日,以觀察、會談及紙筆溝通等方式收集資料,針對生理、心理、靈性及社會進行評估,顯示個案有氣體交換障礙、睡眠型態紊亂及焦慮等健康問題,運用Watson關懷理論,透過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等醫療團隊提供護理措施,包括每班聽診呼吸音、監測動脈血氧濃度;夜間睡覺時調整室內燈光及配合個案生活習慣於睡前口腔清潔;製作英文圖卡及簡單英文溝通,排除溝通上的問題、發展信賴關係引導說出海難情緒表達並提供個案返回祖國流程,給予個別性照護方式,著實解決氣體交換障礙、睡眠型態紊亂及焦慮等健康問題。最後個案於10月10日轉病房持續治療,透過電話訪談得知個案於病情穩定出院後即返回印尼,對於住院期間所提供之照護,內心充滿感激,期望此照顧經驗能與同儕分享,並作為日後照顧此類個案之參考。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54歲女性,因缺血性腦中風喪失語言能力而導致個案心理衝擊及焦慮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1年8月31日至2011年9月9日止。筆者藉由病歷查閱、訪談及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工具收集主客觀資料並分析,確認護理問題有1.言詞溝通障礙、2.吞嚥功能障礙、3.焦慮、4.身體活動功能障礙。在言詞溝通障礙方面:筆者與語言治療師討論後,與個案及家屬共同製作簡易溝通本,並與個案練習各式情境,讓個案一人時可與對方做簡單溝通;在吞嚥功能障礙方面:筆者結合營養師及家屬,了解個案之飲食習慣並依其所需提供飲食衛教及吞嚥能力運動訓練;3.焦慮方面:照護期間以耐心、關懷的精神,與個案建立互信基礎,並經由支持系統的建立讓個案重拾自信心以降低其焦慮感;4.身體活動功能障礙方面:筆者與復健師及家屬,共同制定每日復健計劃表,讓個案主動參與復健運動,並教導家屬各項照護技巧。透過跨團隊的合作模式,讓個案主動參與復健活動,提升個案日常生活功能,達到部份自我照護能力,維持日後良好的生活品質。因復健運動返家後仍需持續,建議復健團隊可將復健運動生活化,讓個案有更完整的後續照護。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罹患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患者,住加護病房接受體外膜氧合器治療的護理經驗。自2013年1月24日至2月15日護理期間,運用羅氏適應模式為指引經由身體評估會談、觀察、傾聽及查閱病歷等技巧收集病史,確立個案有心輸出量減少、危險性感染、焦慮等健康問題,在照護期間有效運用護理過程密切觀察血液動力學數值之變化,維持穩定生命徵象並成功脫離體外膜氧合器。運用適當護理措施:症狀護理、疾病相關衛教主動適時的陪伴給予心理支持。並運用急性心肌梗塞和體外膜氧合器之學理為依據,配合醫囑給藥物和治療,解除個案身心不適之症狀。期許本篇報告討論,能專業領域中達到經驗分享。

  • 期刊

本文旨探討一位口腔癌患者接受頭頸部重建術之手術全期護理經驗。於2012年8月12日至30日護理期間,運用Orem's自我照顧理論照護,透過訪談、觀察、身體評估、病歷查閱、訪視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個案主要健康問題共四項:包含手術前期:一、口腔黏膜改變。二、焦慮。手術中期:一、潛在危險性皮膚完整性受損。手術後期:一、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根據問題根本原因提供適切Orem三大護理系統,主動提供手術全期正確相關訊息及個別需要護理活動,持續評值與照護使患者焦慮降低,坦然面對疾病改變並增強口腔黏膜的自我照顧能力,協助患者有效咳嗽以利呼吸道通暢,發現運用歐倫護理理論照護此個案,能有效重拾其信心並強化自我照護能力。建議促進頭頸部手術全期護理團隊之連續性照護,有利類似個案健康或自我照顧能力重建,作為類似個案照護之參考。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62歲女性因呼吸衰竭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面臨換氣不足感受瀕臨死亡的威脅而產生負面情緒,醫療團隊運用俯臥治療改善病患氧合之護理經驗。照護期間為2012年11月14日至2012年11月26日,以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進行整體評估,藉直接護理、觀察、身體評估,使用紙筆、圖卡與病患會談的方式收集資料,確立病患有氣體交換功能障礙、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潛在性皮膚完整性受損、無望感等護理問題。在護理過程中筆者提供個別性的護理措施,藉俯臥姿勢改善氧合狀態,監測血氧變化,進而維持足夠換氣,增進其信心及希望,並在病患無法清除痰液時,協助抽痰、維持呼吸道的通暢,當病患俯臥時使用水球及軟墊於骨突處避免壓瘡產生,且應用言語上的鼓勵、關懷和家屬支持等方法,增進病患的心理安適,讓病患能渡過這漫長的治療過程。在醫療團隊共同努力下,病患成功脫離呼吸器轉至胸腔內科病房,期望能藉由此照護經驗,做為未來照護相關病患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