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花梨木(Pterocarpus spp.)、巴杜柳桉(Shorea spp.)及婆羅洲鐵木(Eusideroxylon zwageri)三種木材所製成C_4~B_4之馬林巴木琴用琴鍵,在不同含水率狀態下時撓曲振動第一及第二振動模態共振頻率及內部摩擦的變化。結果顯示隨著木材含水率增加,各音名琴鍵之撓曲第一及第二共振頻率會降低;內部摩擦則會增加;第二振動模態與第一振動模態共振頻率的比值則都維持在4倍,不會隨含水率變動而有差異。從樹種間變異性分析比較結果,含水率每增加1%時,婆羅洲鐵木琴鍵之撓曲第一及第二振動模態共振頻率分別減低0.44%及0.45%;內部摩擦增加3.65%,皆顯著低於其他兩個樹種。若木材含水率變化超過2%以上時,則C_4~B_4音名琴鍵之撓曲第一及第二振動模態共振頻率差異皆超過±10音分,即會造成琴鍵音準偏差。
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粒片含水率、熱板溫度以及耦合劑或黏附劑添加量,對於平壓式木質粒片-高密度聚乙烯複合材(Wood particle-HDPE composites, WPHC)理學與機械性質之影響。試驗結果顯示,以粒片含水率4%以及熱板溫度為180℃所製備之複合材,具有較佳之木螺釘保持力與內聚強度。另外,添加耦合劑(MAPE)之木質粒片-高密度聚乙烯複合材,其抗彎強度及抗彎彈性模數隨耦合劑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內聚強度與木螺釘保持力則無顯著差異。至於添加黏附劑,雖可提高複合材之抗濕性,但其抗彎強度、抗彎彈性模數與木螺釘保持力卻隨著添加量增加而降低。由此顯示,添加耦合劑或黏附劑無法提升平壓式木質粒片-高密度聚乙烯複合材之機械性質。
本研究旨在探討木材靜曲破壞時表面溫度上升之情形並提供木材破壞之訊息,試驗中以杉木與台灣櫸之氣乾材為試驗材料,將其鋸製成20 mm (R) × 20 mm (T) × 320 mm (L)之試片後,於載重方向分別為徑向與弦向之條件下進行靜曲強度試驗,並利用紅外線熱像儀檢測破壞時試材表面溫度之變化。由試驗結果得知無論是杉木或是台灣櫸於靜曲破壞時,位於試材中立軸下方引張部之表面溫度上升較上方壓縮部者明顯增大,且弦向載重時之表面溫度上升均較徑向者大,雖然台灣櫸靜曲強度較杉木大,但其破壞時表面溫度上升較杉木者小,顯示靜曲破壞時表面溫度上升受樹種即靜曲強度之影響不明顯。
本研究將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 ma bamboo)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與丙三醇(Glycerol)之混合液為溶劑,H_2SO_4為催化劑進行液化處理,將所得液化麻竹與與雙酚A型環氧樹脂混合調配聚摻合樹脂(Polyblend resins),並以三乙基四胺(Triethylene tetramine; TETA)為架橋硬化劑,探討聚摻合樹脂之硬化性及膠合性。由試驗結果顯示,液化麻竹與環氧樹脂之聚摻合樹脂添加TETA為架橋硬化劑時具備常溫硬化性,其膠化過程為一放熱現象,然隨液化麻竹添加量增加,其硬化反應活性減緩,膠化時間增長。將聚摻合樹脂應用木材膠合劑時,液化麻竹添加量20 phr之摻合樹脂之膠合強度與對照組環氧脂相近,而液化麻竹添加量提高至60 phr者,膠合時採用90℃加熱3 h可改善其硬化後膠合材之耐水膠合強度。
本研究目的在於評估商用木材保護藥劑銅烷基銨化合物(ammoniacal copper quats,ACQ)與防火藥劑Dricon對於木材固碳之效能。試材係分別以0.5%、1%、2%、4%、6%濃度之ACQ及1%、2%、4%、6%、12%濃度之Dricon處理,再依據ASTMD1413-99(1999)標準方法、熱重量分析儀(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 TGA)及熱示差卡量儀(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等儀器,分別進行室內實木塊耐腐朽性與燃燒性等試驗。試驗結果顯示:以0.5%ACQ處理之杉木與柳杉,經褐腐菌(Gloeophyllum trabeum)接菌12週後之重量損失率小於2%,具有優異之耐褐腐功效;而同樣以ACQ處理楓香試材進行耐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試驗,需將濃度提高至2%方能達相同防腐效果,三種試材經ACQ處理後所增加之防腐能力均可有效增加碳保留率並減少CO_2釋放率。以Dricon處理杉木、柳杉與楓香等試材,可改變其燃燒之反應機制,且隨著Dricon處理藥劑濃度之增加,其處理材之碳保留率與所減少之CO_2釋放率亦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