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新能否被接受,過去研究焦點多集中於創新的優勢功能或是社會網絡的影響,少有人關注機構的存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向機構的重要,特別是當機構力施展於使用者,無法移除也難以反抗時,創新者必須思考如何回應此機構力,以求得創新順利推展。機構理論主張創新者要致力取得正當性,以得到推展創新的通行證,卻略於討論如何回應機構力;策略性回應提出回應機構力的不同策略,暗示創新者不必然順從於機構,可施展策略以回應機構力,卻未能考慮到使用者;強力設計文獻,主張面對機構力時,要由跟使用者實際接觸的物件設計下手,借此以舊帶新。由設計的角度切入創新採納,將焦點回歸使用者與創新物件的互動,是創新採納的新觀點。本研究歷經四年的田野調查,分析階梯數位學院—本研究中的創新,其物件科技功能中,隱含了契合使用者需求的設計特質,以及回應機構阻力的策略設計,也就是物件設計中包含對機構的算計,形成計中計。本研究將這種化機構阻力為創新助力的設計手法,稱之為柔韌設計。如何將機構的阻力化為創新的助力,本研究發現其中的關鍵在於「從機構施予使用者之阻力找出槓桿點」,才能借力使力。本研究發現的柔韌設計,在學理上,將可補足機構理論、策略性回應、與強力設計等文獻之不足;在實務上,則提醒創新者,除了將焦點放在創新物件的設計,也應深入使用者脈絡,洞悉機構力對使用者的影響,並設法將之轉為推展創新的助力,而非阻力。
知識分享可能令競爭優勢流失,但也可能提升。對知識工作者而言,要不要分享著實是一個兩難的議題。本論文以吸收能力為理論基礎,分析知識分享本質與不同知識類別的運用特性等。研究發現指出,知識分享其實是精彩的鬥智過程,對手會先判斷兩者間吸收能力的差距,再據以選擇適當的知識分享策略,以便在分享知識時能立於不敗之地。本研究透過八個案例,分析競爭對手之間如何判斷吸收能力的差距,選擇不同的知識類別、資訊與專業技能特性,據以採用安全型、保護型與創造型等知識分享策略。這些策略使對手間可以分享知識,同時又創造雙贏之優勢。本文歸納不同知識分享模式做為理論貢獻,並據以探討對實務的啟發。
本研究建立於國際進入以及商業模式之文獻,提出商業模式四大構面的動態創新要素模型,檢視在新興市場中高科技廠商如何利用商業模式創新與聯盟的交互運用而整合為商業模式的創新。在理論發展上,本研究強調進入新興市場後外部資源開發之重要性,首先將企業外部學習成長策略如外部聯盟與網絡列為商業模式的要素之一。企業在進軍新興市場時便須依外部資源的累積來決定在新興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而形成一個同時強調商業模式要素變動與外部資源累積之動態調整軌跡。在此一商業模式動態創新軌跡模型引導下,本研究採用比較個案研究方法,探討加捷科技與華苓科技這二家企業個案在中國之商業模式創新,並且解讀其軌跡發展的差異性與共通性。本文最後討論理論、實務意涵以及未來研究建議。
科技意會常被用來解釋科技採納的結果。現有科技意會研究多探討陌生且新穎科技的意會,卻較少說明人們如何意會半新科技。本研究所謂之半新科技,是指科技功能與既有科技有部份重疊之科技創新。由於使用者早為這些科技功能建立穩定的既有意會,這些既有意會將干擾人們理解新科技之路,使得人們無感於它的新。因此,半新科技意會的軌跡不僅是「溫故知新」,甚至需要「革故鼎新」。本研究以科技意會的革故鼎新來說明半新科技的意會調適。以台灣某所大學教授使用數位學習科技的案例,本研究呈現意會延用、意會中斷與意會再生等意會調適歷程,來解讀教授們應用該科技的教學做法。本研究接著討論人們對於半新科技的意會可能受既有科技意會影響,使得人們過度關注其「舊功能」而忽略其「新概念」。最後,我們提出本研究的學術貢獻與實務意涵。
本研究探討虛擬溝通環境中(特別是被廣泛使用的電子郵件)組織衝突的管理議題。作者深入觀察一脆弱、不得要領的跨組織合作關係,探討組織衝突在虛擬溝通平台下難以管理的原因,在研究結果與發現的基礎上,提出看法與解讀。在本研究案例中,組織衝突明顯存在日常對話,但卻被大量隱藏於電子郵件的文字裡,由於組織成員未曾將不滿情緒表達在電子郵件中,使得衝突無法忠實呈現,但此舉並未改善雙方的衝突,反而因為組織成員的過度解讀,造成衝突加劇、組織關係惡化、終致合作破局。此一發現雖呼應了過去的文獻,認為電子郵件不適合作為衝突管理的溝通工具,但我們進一步從學術和實務的角度,理解虛擬環境下表達與解讀組織衝突的問題。我們主張管理者應視使用者選擇溝通媒介的特定偏好為一重要管理訊息,並同時理解虛擬溝通內容中隱性的情緒線索。
當代企業積極學習善用外部資源以創新商業模式。但多數企業往往只看到資源的顯性價值以換取短期利益,忽略資源的隱性潛值,無法掌握創新先機。本研究剖析TVBS電視台─美妝時尚節目《女人我最大》,製作團隊如何在換取資源過程中喚醒置入資源、達人老師、與電商平台價值,從而創新營收獲利模式。本文提出三種轉型機制:喚醒有形資源的無形價值、轉化劣勢資源為優勢價值、從單一資源增生多元價值。在學理貢獻上,本研究由喚醒資源價值角度,豐富資源多元樣貌,取代開放創新對資源流動或資源交易的單一換價觀點。尤其,特殊資源加值過程,可創造資源多元應用可能性;較以往資源基礎論僅重視稀有性或難以模仿的優勢資源,將更具開創性。從資源基礎論到「資源喚價學」,乃是本研究重要貢獻。在實務上,本文建議陷入經營危機的企業,與其盲目仿效或到處籌措資源,不如潛心學習如何由「喚價」實務改變內外部資源價值。企業若能學習資源加值之道,就有能力掌握開創商模先機。
本研究闡述一個建置及使用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超過十年的大型組織個案。採用科技的社會形塑觀點,研究體現於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全域結構與區域結構之間的衝突互動。本個案研究發現,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封閉與穩定化是暫時性的。穩定與顛覆是不停的在循環,它顯示在建置與使用大型企業資訊系統時,所謂的「共識型封閉」絕不是如同過去研究所說的那麼簡單。在達成共識之前,會出現不同類型的封閉型態以暫時結束區域結構與全域結構之間的衝突互動。區域結構傾向於主導使用者早期如何從事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運用,而組織在後期轉向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的標準結構。於個案中顯示,結構制定與選用兩種技術使用行為同時存在,並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程度的顯著性。藉由科技的社會形塑觀點,同時包含行動者衝突互動與脈絡影響,本研究結果能更深入了解暫時性的穩定封閉是如何及何時被打破、改變而再次達到另一個穩定封閉的過程。
以開放式創新觀點,本研究分析臺灣生技公司的新藥開發模式。臺灣生技公司從國外引進技術後,進行臨床前期試驗與臨床試驗,再授權技術,如基亞生技公司、寶齡富錦公司。本研究分析擁有內部資源較豐富的基亞生技公司如何結合外部資源來從事新藥開發,與分析內部資源有限的寶齡富錦公司如何引進大量外部資源以從事新藥開發。一方面,本研究希望分析臺灣生技公司從技術引進至新藥開發的創新模式;另一方面,探索臺灣生技公司技術移轉至國際製藥公司之獲利模式與在全球生技產業價值鏈之定位。研究結果指出,基亞生技與寶齡富錦都是著眼於亞洲市場的利基藥品。基亞生技著重抗肝癌新藥;寶齡富錦則著重腎臟疾病新藥。兩者採用不同的開放式創新模式,基亞生技利用自身醫界人脈,結合台灣在地的醫療資源,成功地在臨床試驗第二期後授權給國際大藥廠,並在臨床試驗第三期進行共同「合作」開發。相對地,寶齡富錦公司經營者利用自身在北美的人脈,有效地利用北美的臨床「委外」模式,進行臨床試驗並成功地在臨床第二期試驗後授權給國際大藥廠。這兩個對比案例提供開放式創新的新觀點,也指出企業未來對外整合資源的新作法。
虛實整合成為電子商務發展關鍵。但是,許多企業發現在虛實整合過程中遭遇許多困難。過去文獻說明虛實整合之成功關鍵是策略、通路、系統等方面的綜效,分析許多虛實整合不當的原因,但我們仍不清楚虛實應該如何整合?本研究探討企業如何進行虛實整合以提供消費者創新服務體驗。本文選擇特力集團為研究對象,它是台灣較早發展虛擬商店的零售商。本研究說明虛實整合過程中的三種衝突現象:人員衝突、知識衝突、流程衝突。並整理出四種虛實整合方法,包含虛實整合之相得益彰、虛實整合之化繁為簡、虛實整合之如虎添翼、虛實整合之以少制多,點出對虛實整合企業的實務意涵。
大學課室的學習績效是由許多因素彼此互動產生的,因此有研究者以劇場理論描述之。目前大學中混合式教室日益增加,希望能結合數位與面對面傳統教室的優點。本研究利用社群診斷模式中的四個評量:學習呈現、教師呈現、社會呈現及認知呈現;並加入一個新評量:平台呈現,試圖去了解混合式教室可能產生的教學成效。本研究以兩個循環的行動研究來發展及檢驗有效混合教室的教學策略;在第一個循環中以相同的教師及教材,比較線上與面對面兩種教室所產生的滿意或不滿意事件,來評估平台造成的影響;進一步以第一階段發現的原則應用於設計第二階段混合教室的教學策略來驗證其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