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學習動機研究以「為何要學習日語、為何持續學習?」等、以開始學習日語的契機以及其持續的理由為主來進行調查的研究較多。的確現今於台灣的日語學習者為何進行日語學習的動機已經逐漸明瞭,不過卻留下該如何強化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或是該如何使學習者習得該動機以導向日語學習等的疑問。本研究為了解決「該如何才能引導學習者進行學習行動」之疑問,參照至今現有之與學習意願相關的研究,製作出適合台灣日語學習者的流程圖。本研究認為參考此流程圖進而設計出的學習環境能夠提高及維持學習意願。
本研究探討我國(應用)英語系(共50系)及(應用)外語系(共56系)中的日語教育,調查英語系及外語系中日語課程的開授狀況及師資結構,並與該英語系或外語系的設立宗旨、教育目標等進行比較。另外並訪談由英語或外語專攻轉換到日語系,或是從日語專攻轉到英語系的學生,探究他們心目中的日語定位。結果得知(應用)英語系及(應用)外語系均重視日語教育,其中又以(應用)外語系為甚。而訪談結果也可看出(應用)英語系及(應用)外語系學生對日文展現的興趣。
日語的「重音」及華語的「聲調」被歸納為不同的重音(廣義)類型(斉藤1998)。前者為音節間高低差異所產生的重音(高低重音)。相較於此,後者則為音節內部上昇下降所產生的重音(聲調)。因此,台灣學習者在學習日語的重音時,會產生困難。另一方面,對於台灣學習者的重音指導,似乎主要以「靜態音調觀」,使用「上下」的兩段觀說明居多。然而,觀察實際的發音情形,以「動態音調觀」,使用分為「上中下」的三段觀指導,可以說是較為理想的。本論文比較了日華兩語重音之差異,並以語言學的觀點,由「舊兩段觀」、「新兩段觀」、「三段觀」、「新三段觀」等重音的階段觀,重新思索使用各階段觀進行日語重音指導的優點與缺點。再由日語教育的立場,將既往的重音指導法進行比較,希望對台灣學習者之日語重音教育提出建議。
本稿以製作有助於形成性評估之評估基準為目標,調查學習日語之大學生以如何之觀點及話語自我評估角色扮演的達成度。在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之6次的角色扮演活動中,讓24名學生以A、B、C、D級別自我評估自身之達成度、並說明其根據;再依其根據分為10項進行分析。分項項目中有例如受TA誇讚之TA的反應、不瞭解TA說話的內容或雖然瞭解但不會回答等與對方互動有關的項目,此等向來未被觀察到之評估的觀點值得注意。在級別部分有以下的傾向,在A的情形為TA之反應、流暢程度、提及準備之正面評估的話語;在B的情形為心理因素、提及流暢程度之正面及負面的評估、提及言語之結構的問題;在C及D的情形,除心理上因素及提及流暢程度的話語外,感到與對方在互動上之問題的評估的話語增多、構造上的問題亦變多。今後,期將由本分析所得之評估項目,活用至學生之自我評估及他人評估時之評估基準表,同時,持續使學生進行自我評估並加以 分析,以製作有助改善學生達成度之評估基準。
臺灣從2014年8月開始義務教育延長為12年。高級職業學校為了能提高學生的升學率與求職競爭力,不斷追求教育品質的提升。特別是中等教育裡日語教師所應具備的行動特質為何,勢必將成為社會各界深切探討的議題。本研究著眼於學習者的角度,透過問卷發放,目的在分析理想的日語教師形象。其結果盼能對師資培育與教師自我進修,而有所啟發。本研究以臺灣某女子高級職業學校之日語專業及非日語專業科別的學習者562名為對象,有效樣本505名(89%)。由分析結果得知,最為學習者所追求的是教師與學習者間的貼心互動,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資格、學位等則較不受重視。這意味著與其教師擁有崇高的身分和地位,倒不如在學生脆弱無助時,教師能以激勵或撫慰人心的話語之類、體貼用心的行動特質更為重要。從此結果來看,不僅止是大學生,職業學校的學生也渴求師生之間的互動。希冀本研究的調查結果提供我國中等教育之日語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係活用JF日語教育指標,針對以學生的興趣培養與青少年的教養為目的,和以日語學習與文化鑑賞為主軸之高中階段社團活動,所進行之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首先,進行學習起點與需求的調查,繼而確認學習者的日語使用環境與課程相關條件,接著擬訂教學目標,並沿著下列三重點進行實踐研究。(1)開發學習者可能面對的日語使用場合之教學大綱(2)依據此教學大綱進行課程活動設計(3)考察學習之有效性。教學大綱則依據JF日語教育指標擬訂Can-do項目而成,接著再以此架構設計教學與評量活動,並進行課程實踐。實踐後,實施問卷調查與使用PAC分析(個人別態度構造分析)之方法,以瞭解學生於學習後的轉變。經交叉分析結果發現,學生藉由此學習,日語基礎及溝通能力提升,思考的多元性也獲得成長,對日本的國際理解亦隨之增進,顯示JF日語教育指標應用於高中階段日語社團之教學具有相當之可行性。
本論文將日語裡後件為同一動詞表現的順接條件句與-temo句視為對立表現,並考察其使用區別。從用例的分析歸納出三種類:第一種對立裡,不論-temo句或順接條件句皆有「反預期」的含意;順接條件句表示包含「kaette(反而)」之意的「反效果的因果關係」,而-temo句表示「muda(對於預期的實現沒有幫助)」。第二種對立裡,-temo句有「反預期」的含意,但順接條件句沒有;順接條件句表示「當然的因果關係」或「契機」,而-temo句表示「muda(對於預期的實現沒有幫助)」。第三種對立是,有些原本應該用-temo句來表現的地方,卻觀察到順接條件句的使用,那是因為將前件解釋為「(必然會發生的)確定條件」的緣故。此種對立的順接條件句表示「確定條件」,而-temo句表示「muda(對於預期的實現沒有幫助)」。
在日語教育現場,包含跨文化溝通能力在內的學習者日語能力會受到檢驗。真正的日語跨文化溝通能力育成光靠編纂的教科書是不夠的。本稿於檢視初級教科書句型指導的實際狀況之後,以村上春樹「螢」為文本,就句子的長度、構造、副詞使用、歷史的現在等角度加以探討。由於「螢」有會話部分和敘述部分,因此學習者經由閱讀可以同時接觸到日語的各種表達法,可以說是日語教材的選項之一。筆者建議日語教育可以多加利用。
目前台灣各大學日文系或應用日語系普遍開設文學課程,提供文學教材輔助高階日語學習者深化日語學習成效,同時拓展學習者文化視野,蓄積對日本文化認知的廣度與深度。近幾年研究者實施日本文學教育的對象,以90年代前後出生的大學生為主。身為文學教育者,面對這群成長過程便接受卡通動漫等影像文化薰陶之網路世代學習者,發現若堅持以傳統教學模式-重視文字修辭講解與文本分析方式傳授意境之美的單向式解說教學,將面臨重大挫折。因為習慣數位化影像生活的新世代學習者,其文字想像力與讀解能力(包括母語與外語),已遠不及活字文化盛行年代的一般青年水準,更遑論要求這些學習者用原文精讀詞藻艱深的日本近代名著。有鑒於此,研究者積極找尋有關日本文學教育的視聽覺多媒體教材,同時廣泛閱讀文學教育研究文獻以建構文學教育方法的新思維。在尋求解決方法的過程中,研究者意外發現日本文學教育界同樣也面臨新世代學習者欠缺文字閱讀經驗而遭遇困境的窘況,也積極展開補救的配套措施;而許多文化工作者也開始投入創意,製作一系列以文學作品為主題的動漫畫作品,提供過度倚賴映像文化的年輕人近距離接觸文學作品的機會。研究者近年來於「日本小說選讀」「日本名著選讀」課,先後以芥川龍之介短篇作品<蜘蛛之絲><地獄變>為文本,佐以動漫片《青澀文學》(2009)系列<蜘蛛之絲.地獄變>為輔助教材,實施試驗性教學。本論文將以<蜘蛛之絲><地獄變>之實際教學經驗與紀錄教學成效之相關資料為研究對象,探討日本文學教育導入動漫教材的意義與可行性。希望藉此獲得具有正面意義的經驗值,對日本文學課程教材設計與教學法之質性研究有所助益。
島木健作是從昭和十四年的春天至夏天約兩個月去滿洲旅行,主要參觀了北滿開拓地及視察了北海道、朝鮮、中国、九州、日本東北等各地的農村。昭和十五年島木健作將所見所聞的隨筆集成『満洲紀行』由創元社刊行。《滿洲紀行》的序裡島木健作提及,滿洲旅行的動機及目的是,想透過在北滿的日本農民的生活,觸及開拓地《滿洲國》的新國家的動向,並探究目前為止的旅行者所寫的文章裡,對在北滿的日本開拓農民的生活傳遞了多少的事實?總而言之,島木健作所關心的是日本移民或滿洲人在滿洲這個地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又如何地生活這一點上。本論將探討島木健作的《満洲紀行》裡如何描述北滿開拓農民的實際情形,藉此將島木健作作品裡的滿洲農業移民像浮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