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呈現一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接受應用行為分析教學法後在各發展領域之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採用個案報告方式,詳細描述一名四歲十個月有口語之自閉症接受18個月(每周接受4-6小時的教學介入)的學習成效。研究方法結合測驗之前後測資料、單一受試多試探跨行為和ABA實驗設計,以及質化描述之資料。教學程序採用四期後效模式,著重教學前之動機操作及辨識教學理念,教學程序依不同課程難度,採用單一嘗試教學程序或語言行為混合教學程序,並著重安排類化課程。結果顯示該生接受教學介入後,在五大領域都有明顯進展,結果分析包含評估表的前後測進步比較、單項課程之進步曲線變化,以及家長的社會效度資料。本研究報告除了將應用行為分析教學的技術做一清楚的陳述外,並以實證研究方法證實此方法對不同領域課程的有效性,對國內提供一實證研究資料,對未來自閉症之教學亦進行深度討論並提供相關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初步分析聽障生視知覺注意力。實驗中共有12位男性大專生,6位聽障生(年齡19.7±1.1歲)與6位一般生(年齡19.5±0.2歲)。實驗儀器採用克氏持續度表現測驗第二版軟體(CPT II)做為視覺注意力評估標準,並以描述性統計以及無母數統計法進行資料分析。測試結果得知:(1)聽障生與一般生的遺漏率無顯著差異。(2)錯誤率方面,聽障生組的錯誤率高於一般生組平均值,但兩者只趨近於顯著水準(p=.09)。(3)聽障生組的辨識度分數平均值高於一般生組並呈顯著差異(p<.05)。根據實驗結果推測,聽障生可能是因為發展過程中,長期依賴視覺訊息的影響,對於外在環境視覺刺激接受的敏感度高,但衝動抑制能力低,而造成整體注意力系統呈現較弱功能。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地區成年視覺障礙者收看電視的行為,以年齡滿18歲以上之成年視覺障礙者為調查對象,以自編的「成年視覺障礙者收看電視行為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電訪、面訪、紙本問卷、網路問卷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取得315份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1.在收看電視習慣上,成年視覺障礙者,在平日與假日收看電視的時數以2小時以內為主,其中,在假日收看電視超過4小時的人比平日多;在收看電視時段以晚上18:00~24:00為主。2.在收看電視習慣上,低視力有七成五的人表示收看電視的時候不會使用視覺輔具;對於有使用視覺輔具的人來說,眼鏡是收看電視主要的視覺輔具;對於沒有使用視覺輔具的人來說,主要理由有三點:收看電視還夠清楚、使用後也不清楚與找不到合適視覺輔具。3.在電視節目瞭解程度上,成年視覺障者在角色、對話、場景、音效等層面,表示是容易瞭解和部分瞭解的;相反,在畫面及語言層面,表示是難以瞭解和部分瞭解的。4.在電視軟硬體設備使用上,成年視覺障礙者使用的電視以20~31吋的人最多,主要的節目來源以有線電視為主;在電視相關設備使用上,以都沒有使用相關設備和使用影片播放器為主。5.成年視覺障礙者在電視遙控器操作上,主要以觸摸的方式進行操作,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可以每次都正確操作電視遙控器。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對成年視覺障礙者、政府和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視障者因為視力受損的緣故,對環境的探索遠比健全人士吃力,在生活上常常會遇到許多不便和危險。視障者需要適當的輔具,本研究假設,是設計者能經由近距離觀察視障者及了解的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以產品開發性分析的流程,得到適當的輔具。利用60位大學三年級的同學在學期中與視障機構合作,同學共分成13組,共解決5位視障且伴隨智障與精障等多障別的視障者的13個現有問題,並製作出13件輔具。以其中3個輔具在本文說明:第一個輔具的助行器助行器扶持帶子、第二個輔具的搖晃椅、第三個輔具的桌椅扣環。視障者輔具設計流程可以藉由產品設計的流程介入,經由需求分析所設計出的輔具,除了可滿足單一使用者,也可以提供其他有同樣需求的人使用。
在臺灣,精神疾病的診斷大都依賴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心理異常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DSM為美國精神醫學會對精神疾患的診斷分類系統,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正式出版第五版(DSM-5),DSM-5乃基於DSM-IV的骨架下作修改。本文首先簡介DSM-5和DSM-IV中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即「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的改變,再佐以三名筆者曾經直接提供諮詢的大學階段情緒障礙學生的輔導歷程。文末,筆者針對三名個案的家庭支持面向進行解析,期能協助越來越多進入大學就讀的身心障礙學生家長明白如何協助自己的孩子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最後,筆者也提到情緒障礙學生手足的心酸。
本研究旨在透過問卷調查研究法探討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對畢業後成人教育之需求與重要性看法,研究工具為自編問卷「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對畢業後成人教育之需求調查表」,問卷內容包含二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份為成人教育之需求與重要性調查,包含基本教育知能、生涯規劃、生活知能、社會適應、人文素養共五大向度。研究對象為叢集分層隨機抽樣全國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階段三年級智能障礙學生共323位的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和「推論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和迴歸分析,探討不同的學生、家長與學校背景變項之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階段三年級智能障礙學生對畢業後成人教育之需求與重要性看法。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生畢業後成人教育的需求,會因「障礙程度」、「家長教養態度」和「家長教育程度」而達顯著性差異;但在「性別」、「家庭經濟狀況」和「學校城鄉位置」則未達顯著性差異。二、學生對畢業後成人教育的需求與重要性存在顯著正相關,即對成人教育有高需求者也抱持高重要性的看法。三、「障礙程度」、「家長教養態度」和「家長教育程度」對學生畢業後成人教育的需求與重要性之預測作用已達顯著性差異,足以預測學生畢業後成人教育的需求與重要性。最後,本研究提供相關建議給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編制一眼神偵測與意圖理解之測驗,並探討亞斯柏格兒童與一般兒童在眼神偵測及意圖理解之現況比較。本研究編製一系列符合國情之意圖理解訪談工具,包含抑制力測驗(顏色及形狀命名)、眼神偵測測驗(三種形式),以及意圖與慾望區辨之意圖理解測驗,用以了解亞斯伯格症學生在意圖理解上的表現。在工具建置的部分,本研究工具除針對題目做本土化的修訂,進行內容效度檢測,並選取中部地區4-9歲普通兒童共123名進行個別施測訪談,建立測驗內部一致性、折半信度資料及發展效度資料,信效度資料顯示本測驗工具信效度良好。正式樣本則選取亞斯伯格症兒童及一般兒童各16名進行意圖理解能力之比較研究,年齡、智力及抑制力測驗為控制變項,研究資料顯示二組兒童為等組團體,並以統計方式考驗兩組兒童在眼神偵測及意圖理解之得分及眼神偵測三種分測驗中的完成時間,研究結果顯示在眼神偵測及意圖理解的得分未達顯著差異,三種眼神偵測之分測驗完成時間則達統計的顯著差異,顯示亞斯伯格兒童須要花雙倍以上的時間完成眼神偵測,針對此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多項討論議題及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宗旨在探討一位前程似錦的小學教師,因一場突如其來的病,導致在準備國小校長資格考前雙眼失明。在面臨父親過世、雙眼失明的打擊之下,如何重新振作,從自認為是一位失能的人,到重返校園成為一位大學講師的歷程。本文旨在進行質性研究之前與蔡老師進行關係建立的訪談,俾利擬定日後深入研究的訪談大綱,亦為研究者進行正式的質性研究訪談前反思之用。
自我決策是一個動態歷程,是身心障礙者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提升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的能力不僅能協助其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在學校的生活適應,且能在生涯轉銜的過程中發揮影響力,而大學校園生活的多樣化、自主性、獨特性等特質更需要具有自我決策能力才能適性適才地發展。本文採質性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一位妥瑞氏大學生在學校發展期自我決策能的過程,發現自我決策的歷程可以歸納成:(一)接納自己;(二)認識自己;(三)評估環境;(四)自主決定;(五)檢核成效等五個步驟,在過程中個體也隨時因應環境的變化和需求而動態地經驗上述的步驟。此發現證明培養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能力的重要性,建議家長和學校宜積極提供機會,鼓勵陪伴孩子從小處開始做起,讓孩子勇於走出舒適圈,為自己發生決策。
本研究以中部地區為研究範圍,透過問卷調查以了解中部地區203位國中生物科教師在教導學習不利學生時資源獲得、運用的現況,以及對於這些資源的需求程度。另外亦探討538位國中一年級學生在學習生物時其教師使用有效方法的情形與他們對於這些方法的需求程度。研究工具包含「國中生物科教師教導特殊需求學生現況與需求問卷」之「資源需求與運用」與「國中生生物科學習現況與需求問卷」之「資源需求與運作」。研究結果顯示生物科教師不論在特殊需求學生資訊取得和資源運用方面,現況和需求都有明顯落差。特殊需求學生比一般學生更需要透過具體表徵來發展概念,對於分組討論、模擬和觀察的需求均高,結果同樣顯示資源運用的需求和現況之間有明顯落差。促進融合教育環境下資源的整合和運用,是有待進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