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201.156

台灣癌症醫學雜誌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此刊物暫停授權合作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比起化學治療造成的全身性副作用,抗癌標靶藥物更易引起皮膚反應,而這些副作用常發生在影響外觀甚鉅的部位。常見的皮膚反應有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引發的丘疹樣膿泡型紅疹,乾燥搔癢,以及甲溝炎;血管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還會引起手足症候群,除此之外也會發現黏膜及毛髮的變化。這些副作用除了會減低病人使用標靶治療的意願,也可能使臨床醫師須調整標靶藥物的劑量,甚至導致治療中斷。對於病人生活品質及心理社會學上都造成不等程度的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皮膚反應的發生,可能代表標靶藥物在此類病患是有作用的。皮膚反應的處理可分成預防性及反應性的處理。使用系統性抗生素及外用類固醇藥膏可能某種程度預防副作用的發生或減緩其症狀。所有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病人都建議做好防曬;使用滋潤保養品則可有效減輕手足症候群的症狀。

  • 期刊

前言:Glypican-3已經在不同類型的腫瘤中被發現。然而,關於Glypican-3在乳癌的角色的資訊仍然非常有限。組織微陣列使用對原始組織標本最小損害的平行原點塊來分析數以千計的標本。本研究將使用組織微陣列檢測乳癌中的Glypican-3之表現。材料方法:以組織微陣列的組織免疫染色來分析99個原發浸潤性乳腺癌案例的組織檢體的Glypican-3之表現。結果將與臨床病理資料多元分析及比較。結果:TNM分期顯著與5年內的生存率相關。不過,Glypican-3的表現與5年內的生存率沒有明顯的關係。結論:組織微陣列的組織免疫染色是方便及適合用於分析乳癌中的Glypican-3。我們的初步結果顯示,Glypican-3的表現在乳腺癌無顯著預後價值。

  • 期刊

背景:第二期大腸癌病人開刀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目前尚無明確的定位,多以具高危險因子之病患接受化療為目前共識,我們根據本院癌症資料庫回溯分析第二期大腸癌病人治療狀況,進而得知輔助性化學治療的角色。材料與方法:根據國泰綜合醫院癌症登記資料庫,癌症登記2007年至2012年病理期別為第二期的大腸癌患者,共176名個案,統計總存活時間及各族群間存活比較。結果:病人平均追蹤時間為40.37個月,第二期大腸癌是否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的存活分析,有接受化療之存活顯著較未接受化療者佳(p=0.003),三年存活率為82%比上61%(p=0.004),左側大腸癌接受化療之存活顯著較未接受化療者佳(HR 0.093,p=0.002),男性接受化療之存活顯著較未接受化療者佳(HR 0.216,p=0.010)。結論:根據本院資料庫分析,除了傳統共識中的高危險因子外,第二期左側大腸癌病人可建議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改善存活時間。

  • 期刊

前列腺小細胞癌在臨床上罕見且不易早期診斷,過去統計上的發生率占前列腺癌約1%,其病理特點為細胞較小,分化較低,PSA可陰性,且多種神經內分泌標記物可陽性,例如: chromogranin A及synaptophysin。其臨床症狀常以泌尿道排尿阻塞症狀表現,而實驗室檢查較難有早期協助診斷的工具,臨床上常用的PSA可不升高。而因為發病年齡較輕,故易誤診為慢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肥大。而治療上早期以手術為主,但因不易早期發現,故病人多只能接受化學治療併放射治療作疾病控制及症狀緩解,亦為治療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我們在此提出一位前列腺小細胞癌的病例,病人臨床上以背痛及肢體麻表現而無泌尿道相關症狀,在疾病初期亦不易確定診斷,之後接受化放療後,疾病控制約十個月。藉由此個案提供臨床醫師相關治療經驗,並希望在未來能對此族群有更大規模的研究及治療策略以改善治療成效。

  • 期刊

肌上皮癌(惡性肌上皮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其定義為惡性唾液腺腫瘤合併所有癌細胞幾乎皆具有肌上皮分化。它可以出現在不尋常的位置,例如鼻咽,而這使得它們可能很難被探究。鼻咽肌上皮癌有時可表現為鼻咽部的腫塊病灶,因而可能被誤認為原發性鼻咽癌。鼻咽肌上皮癌的治療不同於鼻咽癌,儘可能地手術切除主要病變仍被認為是主要的治療方式。這裡,我們提出一個32歲的男性罕見個案,有鼻咽腫塊,起初,被臆斷為鼻咽癌;然而,在病理切片的審查複閱後,鼻咽肌上皮癌的診斷才被確立。

  • 期刊

根據2013年台灣年度十大死因報告,癌症仍然佔首位,其中肝癌是第二常見的癌症死因。肝動脈化療栓塞已廣泛用於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和提升巴塞隆納肝癌分類為中期患者的存活率。儘管肝動脈化療栓塞併發症不高,嚴重的併發症仍會發生。我們報告一位54歲肝癌患者在做完肝動脈化療栓塞後有嚴重腹痛,之後檢查發現右腎包膜下血腫之罕見併發症。

  • 期刊

肚臍的轉移性腫瘤被廣泛稱做Sister Mary Joseph's nodule(SMJN),它與腹腔、骨盆腔內的癌症有著很大的相關性,並代表著原發癌症的遠處轉移與較差的預後。胃癌、卵巢癌分別為男性與女性SMJN最常見的癌症原發器官,結腸癌併發的肚臍轉移則鮮少被報告。我們提出的病例報告是以肚臍的轉移性腫瘤,做為升結腸癌的最早表現;良好的鑑別診斷,可增加病人接受根除性手術治療的可能。

  • 期刊

在肝內膽管癌多種型態中,類淋巴上皮瘤樣膽管癌屬於較罕見的一型。我們在這篇文章裡報告一位70歲女性,有慢性C型肝炎與肝硬化,經由手術治療後診斷類淋巴上皮瘤樣癌管癌的案例。病患在門診規律追蹤,意外發現單一肝腫瘤,影像上懷疑是肝惡性腫瘤,病患於是接受手術切除。經病理分析,發現此肝腫瘤為類淋巴上皮瘤樣膽管癌。經免疫染色,發現此類淋巴上皮瘤樣膽管癌與EB病毒的感染無關。病患於術後接受規律追蹤三年,未有腫瘤復發的現象。

  • 期刊

大腸癌的轉移病灶多數於肝與肺,而卵巢轉移多被報導。而原發性大腸癌合併乳房轉移則極為罕見。我們報導一位37歲女性病人診斷為大腸癌合併卵巢轉移,在緩和化學治療後又併發乳房轉移,並做文獻回顧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