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221.103

運動教練科學/Sports Coaching Science

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跆拳道運動自2008 年之後的國際比賽,開始全面採用電子護具。因為電子護具的使用及規則的改變,使跆拳道項目在技戰術的運用亦有所不同。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2014 年世界青少年女子組的各類技術攻擊型態之得分數,及各類攻擊技術動作的踢擊部位及攻擊方法分析。方法:採質性觀察研究方法針對拍攝影片內容分析。研究對象:針對2014 年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女子組1 至10 量級的金牌選手初賽至決賽。結果:得分攻擊型態為主動攻擊型態,得分技術動作方面,側踩動作得分數提升、轉身動作得分下降,得分部位上端高於中端,攻擊方法以直接攻擊動作得分高於變化攻擊動作。結論:訓練時調整轉身動作踢擊角度或是提高踢擊部位,增加主動攻擊的概念及模式,提升側踩動作能力,除保持原有直接攻擊能力外,強化上端變化踢擊的方式,將能增加對手防禦的困難度,提升得分機會。

  • 期刊

羽球運動自1992 年列入奧運後,2012 年我國取得滿額參賽門票,國際競爭力值得期待。目的:整理研究者實際參與2009 年、2013 年東亞運女子羽球代表隊蟬連銀牌之經驗,透過SWOT 理論學理解析,提出提升競賽實力之策略建議。方法:本研究結合訪談、文件分析、田野觀察,彙整2009 年、2013 年兩屆賽事的實戰經驗及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結論:一、臺灣優勢在選手自主能力強、有獨立的思維,面對突發狀況有足夠危機處理能力。二、訓練與實戰未全然融入頂尖的科學研究以提高運動表現。三、選材是優質精選,但欠缺垂直整合的訓練環境,二軍銜接出現斷層。四、年輕選手在國際競賽上欠缺實戰經驗,若能投入更多的資源累積,相信我國仍具強大國際競爭力,創新奪牌歷史。

  • 期刊

振動訓練是近幾年許多運動項目用來強化訓練的一項運動科學儀器,過去在眾多與爆發力、肌力、速度相關的研究,不論是醫學上的生理實證或在運動競技場上的運動表現,都顯示出不錯之功效。透過全身振動訓練的介入,探討經過8 週不同震幅及震頻的振動訓練對六龜高中橄欖球選手之爆發力是否有明顯之差異。實驗對象為六龜高中橄欖球代表隊選手共16 名,採隨機分配方式分為實驗組(N = 8)與控制組(N = 8),進行8 週實驗,實驗組於常規訓練外增加每週3 日的振動訓練,其強度1 至4 週為1.8 mm、30 Hz,5 至8 週2.0 mm、40 Hz,控制組則維持常規訓練無實施振動訓練。研究結果以獨立樣本t 考驗進行分析振動訓練對爆發力的影響,顯著水準α 訂為 .05。結果顯示8 週的振動訓練後,對橄欖球選手在爆發力具顯著提升效果。故振動訓練對增進爆發力有助益,建議教練在擬定爆發力訓練時,可以將振動訓練列入考量,做為變化訓練的內容。

  • 期刊

探討國內橄欖球選手使用營養補充劑之情況。方法:採問卷調查方式,共349 位橄欖球選手完成問卷,回收率達96.9%。問卷內容主要包含:個人基本資料、營養補充劑使用狀況(包含:使用項目、時機與頻率)、使用或未使用之考量因素與訊息來源等三大部分。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顯示使用營養補充劑使用率為74.4%。在各類營養補充劑中,以運動飲料使用率(62.2%)最高,其次是高蛋白(37.8%)和維生素B 群(24.6%)。在使用時機部分,運動飲料(33.5%)和高蛋白(39.8%)皆在運動後使用率最高,維生素B 群(36.4%)則主要是在比賽前使用。在使用頻率部分,大多數營養補充劑的使用頻率為一天一次或偶爾使用。選手未使用補充劑主要考量因素為「不知道要用什麼」和「太貴」,而使用考量因素則以補充營養、增強肌肉與獲得能量為主,其營養補充劑訊息來源主要來自教練與隊友。結論:目前國內橄欖球選手有普遍使用營養補充劑之情形,以上資訊可作為改善營養教育之參考依據。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為針對爆發力是否影響青少年網球選手的發球技能。方法:本研究對象為青少年網球選手共18 位,分為優秀組與一般組,先檢測青少年選手爆發力,再進行發球技能測試。研究採用獨立樣本t 檢定及多變量多元迴歸分析。本研究結果指出在發球技能方面,一般組的選手發球準度比優秀組選手佳(22.96%,41.11%;p < .05);優秀組的選手發球球速比一般組選手快(150.26 公里/小時,116.67 公里/小時;p <.05)。爆發力與發球技能方面,跳箱後橫向衝刺對於A 區、B 區與C 區發球準度達顯著差異(p < .05);跳箱訓練對於A 區發球速度達顯著差異(p < .05);跳箱後橫向衝刺對於A 區、B 區與C 區發球速度達顯著差異(p < .05)。本研究發現在青少年的網球比賽,若擁有強力的發球即使落點不佳只要發進,就有機會贏得比賽,但建議優秀組的網球選手犧牲一些球速,便可提升準度,一旦能夠精準控制發球,必能將球發至對手弱處,提高得分率;建議一般組的網球選手必須加強發球的球速,因為即使發球的落點再準確,球速不夠快,亦不足以造成威脅。另外,本研究發現跳箱訓練及跳箱後橫向衝刺可以增進下肢的平衡能力與爆發力,有助於提升發球的準度與速度。

  • 期刊

本研究旨在評估中老年人健身運動誘發感覺量表之建構效度及驗證,包括兩個研究,研究一的目的在於檢驗老年人健身運動誘發感覺量表(exercise-induced feelinginventory, EFI)(Gauvin & Rejeski, 1993)之中文版建構效度。施測207 位(男78 位;女125 人),50 歲以上(M = 59.3 ± 8.1)之中老年人,以驗證性因素分析驗證EFI 假設性測量模式、項目分析及內部一致性等進行資料處理。結果發現中文版EFI 具有良好的整體模式適配、信度、幅合效度以及區別效度。研究二進一步利用中文版EFI 檢驗單次健身運動對中老年人健身運動誘發之感覺變化。針對自願之27 位(男3 位,女24 位),50 歲以上(M = 62.3 ± 8.3)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參與由持有專業體適能證照之指導員設計及帶領之60 分鐘結構式運動課程,並於運動前、後施測中文版EFI,以相依樣本t 考驗檢單次健身運動前後運動感覺誘發感覺之變化。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之「正向投入及活力」(t = -3.38, p < .05)及「平靜」(t = -2.77, p < .05)分量表之前、後測分數皆達顯著差異,但「身體耗竭」分量表則無達顯著差異(t = -0.47, p > .05)。綜合以上,中文版EFI 具有良好之信、效度,適用於國內中老年人;進一步以中文版檢驗單次健身運動對中老年人的感覺變化,在心理方面之正向投入、活力以及平靜的感覺有提升之效果。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當K 艇與C 艇選手分別進行輕艇靜水標桿衝刺測驗、不同距離輕艇測功儀衝刺測驗及改良式溫蓋特無氧動力測驗時,一、其運動時間、心跳率及運動後血乳酸濃度之間是否具有差異?二、其臨界速度及改良式溫蓋特無氧動力測驗指標間是否具有關聯性?三、以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建立靜水標桿表現的預測模式。本研究的對象為17 名K 艇選手(年齡:16.18 ± 3.40 歲;身高:171.31 ± 6.56 公分;體重:64.19 ± 8.05 公斤)及7 名C 艇選手(年齡:18.29 ± 2.81 歲;身高:173.29 ± 2.81 公分;體重:69.41 ± 15.46 公斤)。受試者被要求接受身體組成測量、靜水標桿運動表現測試、輕艇測功儀不同距離衝刺測驗(200 公尺、500 公尺、1,000 公尺及2,000 公尺)及改良式溫蓋特無氧動力測試。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組別 × 測驗項目)、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K 艇與C 艇在靜水標桿的競速表現沒有顯著差異,K 艇在輕艇測功儀不同距離衝刺測驗之表現均顯著優於C 艇選手,並且有較高的血乳酸濃度,但兩項目於心跳率無顯著差異;靜水標桿運動表現與輕艇測功儀測驗、臨界速度及溫蓋特無氧動力測試具有關聯性。本研究發現K 艇選手與C 艇選手在各種測驗的運動強度相當類似,但K 艇選手在輕艇測功儀測驗中比C 艇選手動員更多的肌群。評估K 艇靜水標桿運動表現的最佳預測指標是輕艇測功儀200 公尺測試的時間,其最佳預測公式為「K 艇靜水標桿運動表現 = 0.4961 × 測功儀200 公尺時間 + 10.015」;評估C 艇靜水標桿運動表現的最佳預測指標則是改良式溫蓋特無氧動力測試的疲勞指數,其最佳預測公式為「C 艇靜水標桿運動表現 = 0.0046 ×疲勞指數 + 0.2647」。

  • 期刊

探討空手道不同技能水準選手與大專生深度知覺之差異。方法:以電動式深度知覺檢測儀,測驗國內空手道選手及大專生共計67 位(優秀組22 位、一般組23 位與大專組22 位)之深度知覺能力。以獨立樣本One-way ANOVA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三組深度知覺:25 mm/sec 與50 mm/sec(近至遠、遠至近)差異。顯著水準定為α =.05。結果:三組在25 mm/sec 近至遠、25 mm/sec 遠至近與50 mm/sec 近至遠、50mm/sec 遠至近之深度知覺,優秀組顯著優於大專組(p < .05);而優秀組與一般組,以及一般組與大專組在25 mm/sec 近至遠、25 mm/sec 遠至近與50 mm/sec 近至遠、50 mm/sec遠至近則無顯著差異(p > .05)。結論:空手道優秀組深度知覺優於大專組,但優秀組與一般組,以及一般組與大專組之深度知覺相較下則無顯著差異。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係以目標取向和運動競賽焦慮理論為基礎,探討不同性別、國手與否、甲乙組和技術水準等不同變項對大專網球選手的運動競賽焦慮程度。本研究招募參與2013 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的228 位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採用目標取向量表以及運動競賽焦慮量表進行施測。結果顯示在性別、甲乙組方面,組別對運動競賽焦慮達顯著水準,意即高工作、高自我取向者的運動競賽焦慮大於低工作高自我取向者、高工作低自我取向者、以及低工作低自我取向者。對技術水準而言,組別和技術水準對運動競賽焦慮有交互作用影響,學校級選手的運動競賽焦慮高於國家級選手的運動競賽焦慮。此結果可建議未來教練在訓練選手時,除了體能與技術外可多幫助運動員塑造合適的目標取向,以達到成就的目標。

  • 期刊

本文目的為探討Serena Williams 在2014 年四大賽的各技術因子在整體、發球局及接發球局影響比賽勝負之關聯程度。研究對象為Serena Williams 及其對戰選手,共計16場28 獲勝盤及9 個變項,資料採用LabView 程式語言軟體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得到以下結果。在整體,各技術因子之關聯度最高依序(澳、法、溫、美網)分別為:非受迫性失誤、第二發贏球率與非受迫性失誤、破發成功率、第一發贏球率;在發球局,最高在澳網為非受迫性失誤,法網為第二發贏球率與非受迫性失誤,溫、美網為第一發贏球率;在接發球局,最高在澳、法網為非受迫性失誤,在溫網為破發成功率及美網為接發球點勝率;她對右、左手持拍選手在整體、發球局、接發球局之各技術因子的關聯度大致相同。依結果本文結論發現,影響Serena Williams 比賽勝負的最重要關鍵為發球,尤其在第一發球時的得分。在較慢速場地,勝負最重要因素是擊球的穩定性,而快速場地則是接發球的表現;降低失誤、破壞力的擊球及伺機上網壓迫在不同場地上皆有助於保發球局,理想的第二發球在紅土球場是贏得發球局的主因;面對第二發球時,壓迫性的接發球是破發球局的重點,最後,提升第二發球的質量及接發球的強度是選手突破成績的兩大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