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157

臺灣牙周病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Taiw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

臺灣牙周病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研究顯示使用N-苯甲酰噻唑溴化物(N-phenacylthiazolium bromide, PTB)截斷最終糖化蛋白(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可有效控制牙周發炎。本研究旨在製備體溫感應凝膠攜帶PTB以修復牙周炎組織。凝膠以Carboxymethyl-hexanoyl chitosan為基底、加入β-甘油磷酸鈉、甘油、及PTB製成,並於體外環境下進行成膠測試。動物實驗則在大鼠口內分側製造實驗型牙周炎,並於復原期分為4組:沒有牙周炎的控制組、牙周炎但無投予凝膠、牙周炎並投予未含藥物的凝膠、及牙周炎並投予含有PTB 的凝膠。動物於治療後第14天犧牲,並於不同階段照射微電腦斷層,觀察腭側及牙齒鄰接面牙周附連齒槽骨復原。實驗結果發現凝膠在37°C迅速膠化,並藉由附連齒槽骨顯著的喪失(p < 0.001),證實實驗型牙周炎已成功誘發。PTB治療在復原期第4天及14天,相對於投予未含PTB凝膠組別有顯著較少附連齒槽骨喪失 (p < 0.05),鄰接面處附連齒槽骨喪失之改善亦較腭側為之顯著。基於上述結果可知,此體溫感應凝膠攜帶PTB 可加速實驗型牙周炎齒槽骨修復,具發展為輔助牙周治療試劑之潛力。

  • 期刊

臨床醫師在拔牙後常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平及垂直方向的頰側骨吸收。基於美觀考量,有文獻提出保留部分牙根可以避免拔牙後的軟硬組織變化。根據2010年Huerzeler等人提出的齒槽盾牌術,就是在拔牙時將頰側牙根保留,之後進行立即植牙。本文提出4個案例,分別在上顎側門齒及小臼齒區域施行齒槽盾牌術合併立即植牙。等待3個月後,臨床檢查可見穩定的植牙旁軟組織及頰側骨平均水平吸收量為0.83 ± 0.178 mm,因為數值極小,為臨床上可忽略的變化。之後植牙的贋復物也成功地恢復病人的咀嚼功能及美觀。

  • 期刊

牙周病的分類學派眾多,不勝枚舉。一個好的疾病分類應能明確區分其嚴重度,提供治療方針,並反映其預後。此外,簡單、正確、實用的分類方法也是臨床醫師間互相溝通不可或缺的橋樑。植體周圍疾病的分類方法很多,但目前仍沒有共識。本文報導牙周暨植體周圍疾病的分類與診斷現況。因此建議未來能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將病因、風險因子與破壞速度等疾病特色納入分類的考慮或可與治療方式與預後連結,以利於牙醫師、學者及民眾在各類牙周暨植體疾病及其變異上能更正確有效的溝通。

  • 期刊

牙周病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發炎性疾病,會造成包括牙齦,牙周韌帶,齒槽骨等牙周支持組織的破壞。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是一種牙周病致病菌,其脂多醣體可以誘導蝕骨細胞的生成,藉由蝕骨細胞新生作用進而造成齒槽骨的破壞,然而這個機制的細節至今還在研究中,可能與一些發炎前細胞激素是有關連的。人類牙齦纖維母細胞是牙齦中最主要的細胞組成,而近代的研究發現,牙齦纖維母細胞在牙周病的持續發炎扮演重要角色,不過確切的科學證據還是很缺乏的。因此本文藉由回顧過去文獻,從介紹牙周病發炎機制中脂多醣體、蝕骨細胞、細胞激素的基本特性,再藉由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的研究來探討牙齦纖維母細胞在牙周病發炎機制中扮演的角色,以作為未來臨床治療及研究之參考。

  • 期刊

從Branemark於1965年開始發展口腔植體且提出骨整合的概念,並於1977年提出了10年長期病例追蹤報告,過去將近50年來,人工植體已經發展為牙科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一些文獻報導植體的成功率高達九成,隨者大量植體成功置入人體口腔內,植體周圍疾病的發生也開始困擾著臨床醫師。因此本文就植體周圍疾病做簡要的整理,並回顧處理植體周圍黏膜炎的相關方法,以作為未來臨床治療之參考。

  • 期刊

使用黏合劑 (cement) 固定植體牙冠約已有20 年的歷史,縱然有部分文獻提出殘留黏合劑之可能性,但其操作便利性與相對低廉之價格仍使牙醫師趨之若鶩。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有相當高比例的植體存在殘留黏合劑的問題,同時殘留黏合劑與植體周圍炎也具有高度相關性。2013 年美國牙周病學會發表之聲明,將殘留黏合劑列為植體周圍炎相關危險因子之一。本篇文章針對殘留黏合劑可能造成植體周圍炎的致病因子進行文獻回顧,進一步分析臨床植體上如何適當使用黏合劑、避免黏合劑殘留,以及發現黏合劑殘留後的治療處理。

  • 期刊

患者為68歲女性,於2011年8月23日由診所轉至本院牙周病科就診,主訴為左上後牙處牙肉腫脹流血。臨床檢查發現上顎左側第一小臼齒遠心頰側牙周囊袋探測有5 mm、遠心腭側有7 mm並合併有探測流血,牙齦上齒質健康,沒有齲齒填補、牙齦萎縮以及咬合干擾,根尖周圍觸診無疼痛情形。牙髓活性測試仍有反應且在常值範圍內,初始臆斷為慢性牙周炎。2012年1月31日回診時,發現頰側有瘻管出現,X光片根尖處有陰影病灶,呈現牙髓壞死。於原診所根管治療後,在本院接受手術性根管治療及牙周再生手術治療。牙周病灶與牙髓病灶會藉由牙周組織與牙髓組織互相影響,治療方法與預後也不同,此篇報告提出一個因牙周炎而引起牙髓壞死合併治療個案,觀察追蹤其治療結果。

  • 期刊

穩定而成功的植牙治療在於植牙處需要有足夠的骨頭,而引導骨再生術無論是階段性(stage approach)或是植牙同時 (simultaneous)都已被證實可以針對骨脊缺損進行修復。臨床上使用可吸收再生膜或是不可吸收再生膜同時合併骨移植物已被證實可以有效重建寬度不足的骨脊,但目前並無太多文獻去比較使用這兩種再生膜在上顎前牙區水平引導骨再生術上的差異。此篇文章回顧6位上顎前牙區有水平寬度不足而日後欲以植牙重建的患者,個別使用可吸收Bio-Gide (Geistlich, Switzerland)或是不可吸收再生膜Titanium reinforced e-PTFE(Gore-Tex, GORE & Associates)合併異種移植骨Bio-Oss (Geistlich, Switzerland)做水平引導骨再生術。在8到10個月的癒合期後,利用電腦斷層影像分析術前和術後骨脊變化狀況。使用不可吸收再生膜的組別得到了平均4.10 ± 1.49 mm的水平增加量,而使用可吸收再生膜的案例則是4.37 ± 1.06 mm。兩組患者在使用不同再生膜的治療方式下其骨脊寬度增加量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差異性存在。這些患者可以成功植入植體,植體在重建骨中均可以達到初級穩定,在植體受力1或3年後各項檢查皆顯示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