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後的轉變知覺內涵,以參與服務學習無學分之必修課程的北部某校科技大學護理科系學生為對象,進行6 次焦點團體訪談,共有36 位護理科系學生參與研究,護理科系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後的轉變知覺,透過詮釋現象學的觀點,以主題分析法歸納出掙扎、覺醒與向前看等階段。在掙扎階段,護理科系學生出現嘗試不同角色之內心衝突以及超越自我原本角色思維的變化;在覺醒階段,發現護理科系學生可以跳脫現有的生活框架以及察覺提升專業與其他能力的重要;在向前看階段,護理科系學生發現了解他人及體會生命意義、強化好護理師的特質、預見未來職場的專業需求等。本結果可理解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轉變知覺,有助於學生個人成長以及與專業方面的連結,並且作為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
背景:病童接受心臟手術治療術後,所裝置的許多醫療儀器設備及母親對心臟手術相關知識的不足,常使母親面臨龐大的焦慮。因此手術前的護理指導方式及如何有效提供母親有關病童心臟手術的護理指導為兒童加護護理工作中重要議題。目的:比較兒童心臟手術前護理指導影片與常規衛教對病童母親焦慮與兒童心臟手術相關知識之影響與差異。方法:本研究採類實驗研究設計,針對某醫學中心兒童加護病房,進行心臟手術病童母親共60 位收案,先收集對照組30 位實施常規衛教,再收集實驗組30 位接受護理指導影片。兩組母親於護理指導前、後進行問卷測量。以「母親及病童基本資料表」、「貝氏焦慮量表」及「兒童心臟手術相關知識問卷」為測量工具,資料以SPSS18.0 for Windows 進行描述性、卡方及獨立t 檢定等統計分析。結果:兩組母親在接受護理指導前均呈現焦慮情形,於接受不同方式的護理指導後,母親對病童心臟手術相關知識提升及焦慮降低均具有成效,但實驗組母親在知識提升及焦慮降低效果優於對照組並達顯著差異(p< .001)。結論:兒童心臟手術前以影片方式提供母親護理指導,能有效提升手術相關知識並降低焦慮,值得兒科相關單位應用及推廣。
護理病人的過程中,民眾對於疾病與其治療的認知表述很重要,會影響其對疾病的感受,情緒反應,進而影響行為。對於疾病與治療的誤解,將限制或降低病人的遵從性或自我照護的執行。疾病表述常識模式(CSM-IR) 乃為臨床護理照護評估模式之一,醫護人員以此評估模式可以了解個案與家庭對於疾病的感受,有助於護理過程中發展適切的介入措施,藉以提升個案與家庭的疾病因應。本文旨在探討疾病表述常識模式之意義、應用現況,並藉由實例說明疾病表述常識模式在臨床之應用方式。疾病表述常識模式是以家庭為中心和全人、全家的照護為原則的評估方式,故誠摯期望能藉由本文,能提供醫護人員理論架構的評估模式,以提升照護品質。
第1型糖尿病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對處於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之「轉換期」的第1型糖尿病患不僅同時經歷了發展、個人角色關係、健康-疾病性及由以兒童為中心的照護體系轉至以成人為導向的健康照護系統的組織性轉換四種轉換衝擊,也造成其疾病管理行為的改變,更影響了疾病控制的結果。過去研究指出在16-25歲第1型糖尿病患的轉換階段,疾病控制有惡化之趨勢,凸顯了此轉換期疾病照護的重要性。本文統整出第1型糖尿病患在面臨轉換期的重要議題,包含:第1型糖尿病轉換期之衝擊、轉換期之變化以及第1型糖尿病轉換期照護現況。希望有助於提升第1型糖尿病患在轉換期的照護,並能做為未來介入性措施之基礎,以提升病患疾病控制結果及其生活品質。
「疼痛」已列為第五生命徵象,台灣疼痛醫學會亦積極推動「無痛醫院」以期解決病人疼痛問題。本單位為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經調查發現護理人員對重症病人疼痛評估處置完整性僅48.9%,原因為:遺忘及無暇進行疼痛評估、執行疼痛評估及處理的態度被動。自2012 年1 月1日至9 月30 日止,專案成員參考文獻擬定改善方案,並以跨理論模式為基礎,將疼痛評估處置轉變成內化行為,設計相關策略,包含:(1) 修訂疼痛評估量表;(2) 疼痛評估資訊化;(3) 修訂疼痛評估處置流程;(4) 製作疼痛提醒標語;(5)「反疼痛」胸章佩戴;(6) 舉辦「疼痛守護小天使」等。改善後護理人員對重症病人疼痛評估處置完整性由48.9% 提升至98.9%,足見方案有效改善問題,期望藉此提升醫護團隊對疼痛評估的重視並提供適切的疼痛照護。
「病人安全」議題受到世界各國重視,醫策會於2013年宣導,轉運病人標準作業程序應包含轉送風險評估、人力配置適當、設備完善與轉送流程標準,以確保訊息傳遞正確性與轉送病人的安全。本單位於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調查發現重症病人轉送安全異常事件共94件,引發專案小組改善動機。本專案旨在提昇急診護理人員執行急診重症病人轉送安全完整性達99%。解決方案:經文獻查證及團隊討論後,設立改善策略,包括:(1)制定轉送前檢查表。(2)修訂急診重症病人轉送安全作業標準。(3)製作氧氣容量與使用時間對照表。(4)舉辦實務性在職教育訓練。(5)設立急救專用電梯刷卡管制。(6)制定轉送技術標準審核監測計畫。重症病人轉送安全完整性由76.8%提升至99.3%。期望藉此專案分享可提供臨床護理人員轉送作業之參考,使轉送重症病人交接安全達到零異常。
手術後恢復之病人具有科別複雜、疾病嚴重度高的特性,需依據病人嚴重度進行轉送,確保術後病人轉送安全。本專案旨在提升恢復室術後病人轉送安全,調查發現:轉送員在轉送安全正確率及認知分別僅有68.4%及51%,原因為:手術室出入口動線調整使轉送作業流程變更、工作細則缺乏轉送安全內容、轉送員皆對轉送安全注意事項不了解認知不足、缺乏可稽核轉送安全的工具。經專案小組擬定改善方案包括:(1)電動轉運床動線調整;(2)修訂「恢復室轉送員工作細則」;(3)舉辦轉送員在職教育;(4)制訂轉送標準作業流程;(5)設計轉送安全口訣;(6)制訂轉送安全查核機制的工具。結果顯示轉送安全執行正確率由68.4%提升至91.7%,認知由51%提升至87.9%。而轉送員是病人轉送服務中重要的角色,透過舉辦在職教育與轉送安全作業流程標準化來促進安全,讓轉送過程順暢與正確,提升術後轉送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本專案旨在降低內科病房血液檢體異常退件率。本病房自2011年1月至3月血液檢體異常退件率為0.49%,經現況分析發現缺乏在職教育、檢體試管血液混合輔助工具、檢體異常處理登錄未資訊化及護理人員血液檢體採檢正確率及認知正確率偏低,造成血液檢體異常退件率偏高。解決辦法為成立BTS小組,經團隊合作舉辦血液檢體採檢在職教育、製作「真空採血步驟參閱圖片」、設製「自動血液試管搖擺機」輔助器、拍攝「血液檢體採集流程」光碟及建構檢體異常登錄資訊化。經介入措施後,血液檢體異常退件率由0.49%降低到0.07%、護理人員抽血技術平均正確率由80.6%提升到98.6%及抽血認知正確率平均由78.9提升100.0%,達到專案目的。冀望護理部將此標準作業平行展開,進而確保病人安全及提升最佳醫療照護品質。
本文旨在描述一位懷孕33週又六天之初產婦,因早期宮縮住院安胎,但安胎失敗轉待產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4年3月12日至2014年3月16日。在照護期間以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為評估工具,發現個案在安胎期間因擔心胎兒的健康,而有「焦慮」的健康問題,也因為安胎期間使用安胎藥物及絕對臥床休息而出現「舒適障礙」的健康問題;另外在待產期間個案欠缺對生產時子宮收縮疼痛的因應能力及技巧,而有「產痛」的健康問題。於護理過程中,筆者藉由良好的護病關係、陪伴及傾聽、對於胎兒的健康狀況主動提供訊息,並提供安胎之相關資訊,以減輕焦慮;提供身體的舒適,以滿足個案的基本生理需求;在待產期間提供生產支持,增加個案之生產控制感及獲得正向的生產經驗。盼藉此護理經驗能提供護理人員作為日後照顧類似產婦之參考。
背景:思覺失調症病患存有慢性和退化的疾病特徵,儘管規則的接受藥物治療仍存有部份殘餘症狀,不僅造成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歧視和污名化現象,也嚴重影響病患的心理、婚姻、人際、家庭和職業等關係。對重視「家庭關係」和「面子」的華人社會而言,污名化的重要性與影響更甚於西方社會。目的:描述一位在日間病房男性思覺失調症病患受烙印之自我感受,以瞭解個案對於精神疾病的態度、看法、與社會互動情形和受疾病烙印的體會與經驗歷程。方法:使用深入訪談與個案共深度訪談五次,每次60-90 分鐘。結果: 依個案描述將結果歸納為三大主題:「無力感」、「陷入兩難- 告知與保密」、與「婚配阻礙」等結果。結論/ 實務應用:期望藉由此個案報告能幫助第一線精神醫療臨床護理人員瞭解精神疾患受疾病烙印之經驗,以便提供適切介入措施,期能藉此自我醒思對精神疾患烙印觀感,讓病患得到更好的照顧與家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