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49.184

臺灣牙周病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Taiwan Academy of Periodontology

臺灣牙周病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牙周疾病是一盛行率極高之口腔疾病, 其主要的特徵在於牙齒支持組織(toothsupportingstructure)的破壞,晚近幾年的研究更發現,牙周病不只止限於對口腔產生危害,甚至可能威脅全身系統性疾病的嚴重性。蒽醌(anthraquinone)具有多種藥理及治療效果,其中的雙醋瑞因(diacerein, DAR)數十年以來的研究發現多半集中於對關節及其相關之組織或細胞的療效。然而,DAR對牙周病的治療潛力則尚未被研究及探討。本研究先以IC50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探討DAR對牙周致病菌P. gingivalis 與A. actinomycetemcomitans之抑菌能力及在大白鼠上顎第二大臼齒誘導產生實驗型牙周炎後之保護效果。實驗分組如下,雄性大白鼠分為3組,每組6隻動物:(1)動物沒有結紮線綑縛放置的空白對照組;(2)動物接受實驗型牙周炎誘導(結紮線綑縛放置);以及(3)動物接受結紮線綑縛,同時口餵以DAR,劑量為50毫克/公斤/天。在第10天將動物犧牲,以供進一步分析和組織切片樣品製備。統計分析以one-way ANOVA以及Bonferronitest比較各組間的差異。結果顯示,DAR在低劑量 (12.5 μM)便可有效抑制牙周致病菌P.gingivalis與A. actinomycetemcomitans之生長,亦可在第10天改善實驗型牙周炎所產生之破壞(p < 0.001)。另外組織形態學分析顯示,DAR治療可以減少牙周組織的嗜中性粒細胞浸潤(p < 0.001)。這些研究結果表明,DAR極有可能在未來作為一輔助牙周病治療的選擇藥物。

  • 期刊

顎側牙根發育溝(palato-radicular groove)為一發生在上顎門齒的發育變異,本文藉由口內臨床檢查及電腦斷層影像分析探討上顎門齒顎側牙根發育溝的發生率、分類、與牙周健康之相關性。研究結果中,43位患者共157顆上顎門齒中,有46顆有牙根發育溝,其發生率為29%,且發生在上顎側門齒的比例明顯高於上顎正中門齒。依牙根發育溝發生位置分類,大多數發生在上顎門齒正中顎側面(78%)。對牙周組織影響上,有牙根發育溝的牙齒其出現≥5 mm牙周囊袋的比例高於沒有牙根發育溝的牙齒。以電腦斷層掃描判別牙根發育溝有無與臨床檢查結果一致性為87%。總結來說,有顎側牙根發育溝的牙齒與較差的牙周組織健康相關,可視為一危險因子,受限於電腦斷層影像解析度,目前無法精準判別牙根發育溝延伸深度,期望未來能夠克服,更能瞭解牙根發育溝延伸深度與牙周健康相關性。

  • 期刊

臺灣牙周病醫學會為牙周暨植體維護治療(periodontal and implant maintenance)訂定了一套準則。對曾經接受牙周暨植體治療的患者,牙周暨植體維護治療是後續工作也是完整牙周暨植體治療的一部分。牙醫師應告知病程、變通的治療方式、潛在的併發症、預期的結果、及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應負的責任。且應向病人說明沒有治療的可能後果。若不能配合牙周暨植體維護治療,可能造成疾病復發或惡化。病人在被告知後,應可選定與其有關的牙周暨植體治療。

  • 期刊

臺灣在2007~2008以國際常用之社群牙周與附連喪失指數(CPI and LA)調查18歲以上成年人之牙周病情況。發現99%有不等程度之牙周病,54%有牙周囊袋。而且牙周囊袋之罹患率隨年齡而增加,從18~24歲之22%,35~44歲之53%,到65~74歲已達73%。但只有29%之民眾認為自己有牙周病,不到10%的人有每天正確使用牙線;雖然絕大多數人每天刷牙。幾乎2,300萬人都需要潔牙教育,但牙醫師分身乏術,目前國內又沒有口腔衛生師之制度,衛教人力嚴重缺乏。另外,全民健保對囊袋之治療卻只能提供有需求者之3%。臺灣牙周病防治之供需失調,會隨人口老化而持續擴大,但目前未見政府、牙醫界與學界對這方面有具體之策略。

  • 期刊

牙根切除在處理根叉侵犯的牙齒或病變集中於多根牙的局部牙根時,一直是很重要的治療模式之一。這些局部病變包括牙周破壞、牙根斷裂、牙根齲齒、根管治療失敗或是牙周與根管合併病變等,都可以考慮使用牙根切除來治療。目前雖然關於牙根切除的成功率與存活率都有文獻記載,然而大部分的文獻討論到牙根切除的存活率時並沒有把上下顎的臼齒分開計算,這忽略了上下顎臼齒的形態與周遭解剖構造並不相同。另外要考慮的一點則是,隨著現今植牙治療的高成功率,牙根切除是否有可能仍是治療的選擇之一?因為上顎區域解剖構造的特殊性,本文獻回顧針對牙根切除術與臼齒區單顆植牙於上顎之存活率進行比較,並針對這兩種術式的適應症、手術與補綴方面等考量進行討論。

  • 期刊

牙科植體發展日益蓬勃,已然成為治療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隨著植體廣泛地在臨床應用後,與植體失敗相關的病例報告和學術研究也陸續地被提出。目前,已有諸多文獻探討植體周圍疾病、致病機轉,與導致慢性牙周炎之菌種間的相關性。尤有甚者,一旦受到感染產生植體周圍炎,其病程的進展與擴散將會比牙周病來的快與廣。本文回顧目前探討植體周圍炎的動物及臨床研究文獻,試圖為此「人造疾病」做一完整分析與探討。

  • 期刊

本病例系列報告提出3位患者,罹患廣泛型慢性牙周炎,牙周治療前有廣泛性牙齦發炎及出血,多顆牙有5毫米以上的牙周探測深度,及大臼齒牙根叉侵犯。患者接受牙周基本治療及大臼齒區牙根切除手術治療。術後1年追蹤,臨床檢查結果顯示,牙根切除手術治療區牙周囊袋探測深度在皆4毫米以下,並得到4至7毫米之附連獲得,以及手術區在放射線影像下有骨充填。3位患者皆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並定期接受牙周支持性治療,整體的牙周狀況皆有改善,也重新贋復治療並恢復正常咬合功能。

  • 期刊

牙根穿孔是牙髓之根管系統與牙根表面相連通,根管系統中的細菌可藉由牙根穿孔感染牙周組織而引起牙周組織的發炎與齒槽骨破壞,穿孔位置倘若處在齒槽嵴附近,造成上皮附連往根向移動而形成牙周囊袋,治療此類型之牙髓牙周合併病變預後較難預測,需藉助牙髓病科醫師與牙周病科醫師協同治療,方可達到較佳預後。本文提出一病例為左上第二小臼齒之齒頸部牙根穿孔合併牙周破壞,給予牙髓牙周合併手術治療,以三氧礦化物修補牙根穿孔,於骨缺損處採取放置自體移植骨及可吸收阻隔膜之引導組織再生手術,術後一年的追蹤顯示穿孔處牙周探測深度減少3毫米,無探測出血現象,附連增加1~2毫米,無探測出血的現象,放射線檢查發現骨內缺損有骨填充。近齒頸部之牙根穿孔合併牙周組織破壞,經過牙周再生治療,可以在三氧礦化物封填穿孔的牙根表面重建喪失的牙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