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臨床實習是淬鍊護理學生精熟學理知識技能於實務工作中的重要教學場域。然而,教師與學生之間非對等關係存在著階級差距,臨床教師要訓練學生具備批判性思考,卻常常在言詞上否定學生的想法與意見,又常常無意間限制了學生發言的權利,排除其他人的思辨與想法。理性的溝通行動是導向社會主體相互理解的行動,而且是以達到意見一致為目標。師生間理性討論必須建構於相互尊重與平等發言機會的基礎上。因此,筆者建立臨床實習教學之學習共同體模式,並運用哈伯馬斯(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臨床實習教學時運用師生共同體的概念與實踐,若能立基於理性溝通理念上,有望提升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辨能力。使師生於臨床實習場域及過程中能共同探究、合作、表達、運用與反饋,真正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實證護理教學,達到護理教育師生教學相長、互惠學習的目標。
為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護理臨床教師之角色,衛生福利部於2007年始推展二年期教學醫院教學費用補助計畫,目的在於推展「護理臨床教師培訓與認證制度」,以培養新進護理人員「全人照護」的臨床工作態度及技能等實作經驗。本文透過文獻整合及分享本院經驗,說明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護理臨床教師角色,更深入瞭解在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創新翻轉教學、運用網路數位學習網與教學反思等,均透過完整有系統的訓練制度,期望本篇提供臨床參考,並透過護理臨床教師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角色與責任,提升新進護理人員留任率,降低醫院人力訓練成本。
本文旨在闡述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臨床教師培育計畫之經驗,包括基礎訓練、甄選、審核、訓練、教學、評值與評核、輔導與獎勵等。其次描述護理臨床教師培育訓練課程之規劃與推動,含基礎訓練與持續培育課程。最後陳述護理臨床教師培育訓練成果及檢討,其中除運用多元管道收集意見外,且以護理同仁之多篇研究作為擬定訓練課程之參考,經多次修訂使護理臨床教師培育計畫更臻完整及具系統性。
醫學教育的新紀元已經展開,因應現今多變的醫療環境及突飛猛進的高科技,臨床醫療教育的轉型勢必要顛覆過去教學的傳統模式。本文僅就2015年參與國際醫學教育大會(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in Europe, AMEE)後,整合大會闡明的重要新思維,舉凡:跨領域討論、擬真醫學、翻轉教學等,並分享個人心得感想及參與發表的主題內容,藉此提供給臨床工作之醫療人員作為未來台灣醫學教育推展與創新之參考。
背景:軍校女學生比率雖逐漸增加,但以男性為主體之軍校環境中,女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應為亟需關切的議題。目前國內針對性別議題進行之研究較少,促使筆者進行此篇研究。目的:探討軍校生面對軍事社會環境要求時,其心理健康與適應狀態是否因性別影響而有所差異。方法:採前後比較性研究設計及多重隨機抽樣法,針對西元2008年大學入學的軍校一年級新生,抽取代表性樣本830人參加自填式問卷調查,問卷使用大學心理健康量表及大學生身心適應調查表,並於2012年學生四年級時進行後續追蹤調查。統計分析運用Mann-Whitney U test、Logistic regression、簡單線性迴歸等方法。結果:於Mann-Whitney U test分析中一年級女生於心理健康量表之憂鬱(p < .001)和焦慮傾向(p < .001),及於身心適應調查表之時間管理(p = .035)、家庭(p = .045)、人際(p < .001)、情緒(p < .001)、精神(p = .001)、生理(p < .001)等困擾之得分均比男生高;男生則於感情困擾(p = .002)比女生得分高。四年級女生於心理健康量表之焦慮傾向(p = .032)及身心適應調查表之生涯(p =.003)、家庭(p < .001)、精神(p < .001)、及生理(p < .001)等困擾之程度比男生高;男生則在身心適應調查表之生活困擾(p < .001)的程度比女生高。進一步比較男女學生在其一年級和四年級時心理健康與適應狀態程度的改變量時,於簡單線性迴歸分析中女生於心理健康量表之憂鬱傾向、焦慮傾向、自傷傾向、精神傾向,及身心適應調查表之時間管理困擾、情緒困擾、生理困擾等改變量得分上均比男生高。此外,使用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顯示,一年級男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之憂鬱傾向、焦慮傾向、精神困擾及身心適應調查表之生理困擾、情緒困擾的風險分別是女生的0.63、0.45、0.58、0.27及0.55倍,且均達統計顯著意義(p均<.05),其餘心理健康量表及身心適應調查表的各分量表,與性別之間則未達統計顯著差異。結論/實務應用:本研究顯示在軍事社會環境中,軍校生之心理健康與適應狀態會受到性別因素與高低年級變化的影響而呈現差異性,此結果可提供未來規劃軍校健康促進與心理衛生預防性介入措施之參考。
護理人力不足是近年來不斷被討論的議題,亦是醫院管理者刻不容緩需積極面對的問題。本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間,新進護理人員三個月內的離職率高達58.8%,主要原因在於管理制度、薪資福利、工作性質及環境設備,在交通不便及資源不足致使專業人才招募不易的離島環境,此課題攸關醫院營運,因而成立專案進行改善。主要具體措施包括:修訂排班/派班原則及支援調派模式、彈性調整新進人員護病比、關懷輔導、增加夜班津貼及加班費、增設院區健身休閒設施。方案實施期間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新進護理人員三個月內的離職率由58.8%下降至5.6%。同時三個月以上的護理人員離職率亦由14.2%下降至11.5%,護理人員積休假由平均26天下降至16天,本專案成功地留任新進護理人員。
管路安全為衛生福利部公告2016~2017年醫院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年度目標之一,管路照護不慎可能造成嚴重合併症甚至威脅生命。本單位為神經外科病房,於2013年第2季傑克森引流管(Jackson-Pratt drain, J-P drain)滑脫率高達6‰。分析原因為缺乏護理指導工具、固定引流管裝置及針對護理師之引流管照護流程、稽核制度未建立。專案小組製作中文版及印文版之護理指導單張、拍攝護理指導影片及設計固定引流管裝置、進行教育訓練及稽核等方法,以作為解決方案。方案實施後,2014年第一季滑脫率由6‰降至0‰,護理師照護正確率由70.1%提升至97.3%,病人及照顧者J-P drain照護認知正確率由53.4%提升至78%。此專案手法可有效降低J-P drain滑脫率,提升護理師、病人及照顧者對於管路照護之知能,使病人安全獲得保障。
本文探討一位長期臥床老人,身上多處難癒合的壓瘡傷口,又因肺衰竭合併呼吸器使用,導致病人肌肉萎縮,嚴重影響壓瘡傷口的癒合。2015年4月15日至2016年4月15日照護期間,採觀察、會談及直接護理進行Gordon 11項健康評估,確立個案主要護理問題為(一)組織完整性受損/與壓瘡傷口有關、(二)低效性呼吸型態/與呼吸肌無力有關、(三)焦慮/與健康狀態有關,以及(四)潛在危險性感染/與長期導尿管留置有關等護理問題,嚴重的壓瘡傷口,且合併呼吸肌力的消耗殆盡,病人隨時可能因感染而發生敗血症致死。故筆者依據實證照護,運用TIMEING原則,評估傷口增生或淺入現象,控制發炎與感染,平衡傷口及周圍皮膚潮濕度,與醫療團隊共同確立目標,以提供傷口照護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