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性遊戲不僅是兒科護理的重要概念,亦是完整具品質照護的重要元素。住院、治療和不熟悉事物皆會帶給孩童衝擊與增加心理壓力,此時溝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治療性遊戲可以促進醫護團隊與病童之間的互動關係,更能提升孩童對治療的接受度,讓病童更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治療措施與自我照護,並獲得控制感與自主權。本文描述遊戲、兒童遊戲發展,進而探討治療性遊戲定義與功能,並深入探討治療性遊戲於臨床護理運用與考量,以利醫護人員運用治療性遊戲創造無創傷性環境並且提供個別性的照護。
安寧護理記錄為呈現安寧全人照護的理念與品質,其表單多樣且複雜,而目前國內的護理資訊系統趨於穩定發展,唯安寧護理紀錄為各醫療院所發展較為不完整的部份,故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安寧病房護理人員對安寧護理紀錄資訊化之需求。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共十二位安寧病房護理人員參與,利用半結構性訪談指引,採一對一深度訪談,以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經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共歸納出三個主題:一、容易操作快速紀錄:介面操作容易、快速記錄及快速查詢;二、資料整合資源共享:表單整合、依系統分類、方便閱讀、連結各相關功能及分析統計功能;三、輔助決策判斷功能:具即時回饋提示系統及輔助判斷,可快速確立病人問題。安寧護理紀錄在國內仍尚未有完整資訊化的系統,建置一套合適的安寧護理紀錄資訊系統為照護資訊化努力的方向,本研究結果不僅能瞭解安寧護理人員對其護理紀錄資訊化的看法與需求,並將表單整合,提供給醫院發展系統時的參考,將能使科技使用符合臨床需求。
老年病人常因體力及下肢肌肉力量減弱、併用多種易跌藥物等因素,造成跌倒傷害。本專案為降低內科住院老人跌倒發生率,經現況分析發現導致本單位跌倒發生率高的原因為:一、病人因年齡、身體虛弱、下肢肌力與活動力差,且不知本身為高危險群執意下床;二、護理人員對跌倒評估流程及預防跌倒作業指引不清楚,缺乏教育訓練課程;三、無監測及審查標準。改善方案:透過設計防跌快篩、修訂預防跌倒評估流程圖、製作預防跌倒及肌力訓練衛教手冊、制定下肢肌力訓練運動、舉辦團體衛教及預防跌倒在職教育、制定審查辦法等方案介入,跌倒率由0.08%降至0.05%。預防高危險病人跌倒措施正確率由82.7%提昇至97.3%,預防跌倒護理指導完整率由44.09%提昇至94.1%,團體衛教滿意度平均為84.5%。
由於病人對手術訊息不瞭解,對手術因應能力下降。因此手術室護理師至病人單位提供適切完整的術前護理指導,給予正確訊息實為重要,因此激發此專案改善動機。本專案主要目的在提升住院病人術前護理指導完整率、其次為認知正確率、滿意度,及護理師對指導內容認知得分。於2014年7~12月實施。經調查、分析及文獻查證後,選定八項改善方案:統一標準規範、持續品質監測、製作書面輔助工具及多媒體影片、制定在職教育辦法、舉辦示範教學、定期經驗分享、增訂初次術訪人員訓練計畫。主要結果發現住院病人術前訪視護理指導完整率由67.3%提升至98.4%,而住院病人術前護理指導認知正確率由62.7%提升至97.5%、滿意度由77.3%提升至95.5%、護理師對護理指導內容的認知得分由69.8分提升至100分;故本專案除提升護理指導完整率外,亦提升住院病人術前護理指導認知正確率及護理師的認知得分,進而提升護理之專業認知,同時病人的滿意度亦獲得極大之改善,對護理品質具正面之肯定。
本文旨在運用安寧療護協助一位乳癌末期病人舒適與善終的急診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為2014年03月10日08:10至03月11日15:00,運用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型態為評估架構,以身體評估、觀察、會談、病歷查閱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個案的健康問題依序為低效性呼吸型態、慢性疼痛及抉擇衝突。護理過程以安寧療護理念,首先提供緩解呼吸困難、疼痛及增進身體舒適之護理措施;藉由關懷、傾聽、溝通、討論了解個案在疾病過程所面臨之心理衝擊,並提供跨團隊資源以滿足個案對善終之期待。在急診,時常有癌症末期病人在非預期性病況惡化下,被送往急診救治,當病人或家屬尚未做好死亡準備時,常易造成選擇積極治療或安寧緩和治療的抉擇衝突困擾。建議急診團隊需秉持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理念,在生命末期時刻引導個案與家屬生命回顧、肯定自我、詮釋生命意義、克服抉擇衝突、尊重病人決策,幫助病人「舒適」與「善終」,達到病人與家屬生死兩相安的生命末期照護。
本文主要探討一位乳癌末期病人,因病情持續惡化,病人面對即將死亡的事實,身心承受煎熬及打擊,出現極大的負面情緒。護理期間於2015年5月3日至5月20日,透過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四層面進行整體性的評估,確立病人有呼吸困難、營養不均衡及無望感等健康問題。筆者於護理過程中,依照病人的病況、體力及家庭成員的支持度,提供適切的護理計畫,有效緩解呼吸喘及營養不均衡之生理症狀;另外運用同理心、主動關懷及溝通,更結合安寧共照了解病人內心深處的需求及心願,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執行圓夢計畫完成病人心願,使得病人與家屬達到生死兩相安。
本篇個案報告是在描述一位卵巢癌育齡婦女面對疾病及治療預後不確定感之護理經驗,個案在罹患卵巢癌後,要面對治療的痛苦和死亡威脅,還要面對可能切除子宮、卵巢等影響女性身體心像的手術治療,甚至面臨生育能力喪失、婚姻關係改變等問題,讓個案深刻感受到疾病帶來的不確定感,於2015年8月11日至8月18日的照護期間,針對個案從入院面對疾病所帶來的衝擊,包括對家庭的羈絆及手術治療後不同階段的心理歷程,藉由觀察及會談並利用「疾病不確定感量表」評估個案對疾病不確定感的程度,發現個案有對疾病相關認知的模糊和缺乏、對術後照顧不確定感及治療預後恢復的不確定感等三項健康問題,運用Mishel的疾病不確定感理論為基礎,針對個案的不確定感提供適當的護理措施,在認知行為方面,利用陪伴、同理並引導正向思考;在資訊方面,給予疾病相關知識諮詢,協助建立醫病間良好的雙向溝通管道;社會支持方面,建議參加相關支持團體及鼓勵家屬或有意義的人參與照護等護理措施,協助及降低住院期間的不確定感,進而幫助個案達到適應狀態。
本文旨在探討一位1歲6個月幼兒期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童,於癌症復發後,因接受多次侵入性治療,個案出現分離焦慮、失去控制力及疼痛感等負面行為,及主要照顧者面臨幼兒癌症復發產生衝擊的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5年3月1日至3月20日,運用紐曼理論進行評估,並以觀察、會談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健康問題有「恐懼」、「照顧者角色緊張」及「家庭運作過程改變」。藉由護理人員進行個別性照護並協助個案及主要照顧者共同擬定護理計劃,包括:鼓勵主要照顧者描述內心感受性、共同陪伴治療過程、多次進行治療性遊戲,期望減輕個案對治療的恐懼,及使家庭了解、釐清所面臨的問題,並共同擬定護理目標,以提供個案之個體內、個體間以及個體外的照護措施,並與個案及主要照顧者面對疾病復發治療過程與心理調適,在壓力的環境產生防禦機制,讓幼兒期個案於住院及家庭環境中維持功能穩定性,降低壓力源及增進整體平衡狀態,幫助家庭獲得良好的調適。期望藉此護理經驗能鼓勵護理人員在幼兒期照護多以病童及主要照顧者角度思考及關懷,提供個別化的關懷護理照護,提升護理照護品質之參考。
本文為運用心臟復健照護一位心肌梗塞病人之護理經驗,此個案為初次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因對疾病進展感到憂心,出現活動無耐力、焦慮及對疾病知識不足。護理期間自2015年5月5日至5月9日。以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為評估工具,經觀察、會談、身體評估等方式,收集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層面資料,確立個案的主要問題有「活動無耐力」、「焦慮」、「健康維護能力改變」等健康問題。護理過程中,有計畫的執行心臟復健活動,配合飲食及藥物治療,以漸進式方式增進個案心肺功能;用主動關懷及同理的態度,緩解焦慮,並提供個別性的護理指導及疾病相關知識,病人出院時心臟復健活動可達3.5METs,並主訴焦慮感獲得減輕,也瞭解如何自我照顧之方法。建議針對此類患者應常規照會復健科,提供病人心臟復健服務,並設立「心臟病個管師」,以提升照護品質。期望藉此護理經驗,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護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