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26.211

人間佛教研究/Studie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思想在台灣興起,既被台灣佛教發展進程所逼迫,又含有不是居於主流的佛教人士訴求,契理契機地適時推出人間佛教,使原來處在主流邊緣的佛教人士利用這個思想,走上前臺。對人間佛教的認識要提高到整個中國佛教發展的高度,將人間佛教納入未來佛教發展的戰略性思考。人間佛教的理論僅有完善是不夠的,應該重在提升與創新。在人間佛教的框架下要進行不同力量的整合。充分發揮人間佛教的整合功能,就可以在傳統的歷史文化基礎上,讓整個世界都在人間佛教潮流影響下,共同走人間佛教的道路,這是中國人間佛教對當代世界佛教做出的最大貢獻。

  • 期刊

高僧契嵩(1007-1072)生活的宋初是一個排佛辟佛的年代,許多儒家學者推崇韓愈、效法韓愈,以文排佛辟佛,其中最為代表的是孫復、石介、歐陽修等。契嵩所著的《孝論》就是佛教學者對儒家學者排佛辟佛回應的代表作。契嵩的《孝論》是對前代高僧討論佛教孝道的集大成,他在總結前人討論孝道的基礎上,多次引證儒家與佛教的經典,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和創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而且還具有實踐性。契嵩論證佛教孝道的五個方面:第一,孝是人生的根源與本質;第二,行孝在戒之前,五戒是孝之蘊;第三,佛教之孝為大孝,因為佛教主張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對一切生命,不殺害一切有情生命;第四,以德報恩的孝行,因為色養不足以報恩;第五,僧人行孝以心喪為主。當契嵩的《孝論》發表後,不僅佛教界的人士為之讚歎,就是儒家的學者也受到他的影響。

  • 期刊

本文以明清之際佛教叢林最具理論特色的覺浪道盛為例,就其佛教護國思想之理論淵源與論述方式加以檢視,並以其〈大法重內外護說〉一文及其系列相關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儒釋交融的視角切進探討,同時嘗試探究其與當時歷史文化脈絡的相互關係。結論指出,覺浪道盛的《原道七論》帶有明確的政治立場與現實關懷,特別是「大冶紅爐禪」與「三教會同論」的說法為佛教護國思想別開新局。儘管情勢險峻無比,然而覺浪道盛從來沒有絲毫末法意識,追求實踐理想的心情也從來不因時移勢轉而有所改變。這也正是覺浪道盛帶給後世最重要的啟示。

  • 期刊

1945-1949年前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批難民湧入香港,其中有不少佛教界僧人。這些流亡僧,就籍貫上看,以東北與華北、江南地區最多;從年齡上看,有七、八十歲的長老,有十幾歲的僧青年;就教育程度言,有留學生、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從資歷上看,有名山古寺退居老和尚,方丈、都監、監院、法師等。這批南下僧人,後來有些留在香港,如天台法脈的倓虛、定西、永惺、體敬等法師,以及南京棲霞山的超塵法師;有些又回到中國,如虛雲和尚、巨贊法師;有些則輾轉到台灣,如印順、演培、續明、道安、樂觀、濟濤、道海、惠光、太滄等法師;甚至到更遠的地方,如樂渡、度輪、敏智法師等之赴美洲。有研究者指出,因香港緊鄰中國大陸,成為「一個黑暗與光明分界的橋樑」。本文想了解的是:1945-1949年前後這些僧人來到香港的歷程,以及他們留港期間的生活狀況;此外,本文也將分析他們對下一步選擇之去處,如台灣、東南亞、北美等地佛教發展的影響。希望藉由本文的探討,可以提供讀者了解1949年前後香港佛教的部分實況。

  • 期刊

本文系《人間佛教傳燈錄‧大陸編》十五個學案之一,該書包括《海外編》、《大陸編》、《港澳台編》三部分,在繼承中華傳統史學體裁的同時,也吸取運用了歐美現代學術思想史研究理論與方法,對廣泛搜集得來不易之1949年至今,海峽兩岸及海外弘傳人間佛教思想的百位高僧大德生平思想事業資料作了深入梳理與研究,以使當代人間佛教群英流傳千古萬代。本文除依高僧傳慣例詳列惟賢法師生平及成就之外,還梳理了其佛學思想的學脈、承傳衣缽的法脈及本人修行的法門淵源,通過閱讀其上百萬字的著述及深入研究,剖析了其思想特點,指出了其眾多弟子與法脈繼承者在西南地區的廣泛影響,精選並錄入其最有代表性的論述。

  • 期刊

近現代中國佛教的改革運動,從太虛法師主張「人生佛教」開始,呼應並接續此潮流者不乏其人;當中印順法師和聖嚴法師是備受矚目的人物。本文即試著就兩人思想的異同,特別是差異的部份,進行分析和探討;其中又以中國佛教的立場為參照、對比的重點。首先介紹印順與聖嚴兩人生前在文字和思想上的互動因緣;其次,論述兩位法師對近現代中國佛教的危機及挑戰所表達之看法;第三,以抉擇純正法義,來論述印順的佛教觀點;第四,相對於印順重於純正法義之抉擇,聖嚴則重於傳承中國佛教之宗門法脈;第五,兩位法師對於中國佛教抉擇與傳承間的差異,本文提出可省思的方向,包括對中國佛教思想不同的判定、對禪宗不同的評價、宗派的觀點及「人間佛教」定位的差異等。印順與聖嚴雖然對中國佛教的立場未必一致,但兩人仍有諸多共識,如振興中國佛教、著重阿含之法義基礎、強調大乘菩薩精神等。儘管兩人分別於2005年及2009年圓寂,但他們對中國佛教復興的理想、人生暨人間佛教的闡揚,以及佛教義理的廣泛論述等,將持續對華人佛教產生深遠影響。

  • 期刊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即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凡夫的智慧,信解因果道理,了知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二乘的智慧,能觀照緣起法則,了知萬法皆因緣所成,較利根者可藉因緣解析而領悟到空義;菩薩的空性智慧,不破有而見空,了悟空有不二的畢竟空義,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業;最後,空性智慧的圓滿即是佛陀的「般若」。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行。

  • 期刊

本文以釋星雲的早期宗教實踐和文學創作為研究對象,認為釋星雲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開展弘法活動,確立了人間化、通俗化、現代化的弘法理念,其文學創作就是這一理念的體現,不僅宣傳了人間佛教,而且建構了自己的弘法藍圖,為佛光山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信眾基礎,因此釋星雲的早期創作是了解佛光山的重要史料。

  • 期刊

「人間佛教」應是1920年代以後漢傳佛教的現代化運動的現象和發展成果。從太虛、印順到星雲的主張、學說與實踐,已然成為漢傳佛教演進的一股重要趨勢。人間佛教是近現代中國佛教在歷經一世紀之久,由華人世界向國際佛教圈,所展現出21世紀佛教最輝煌的成果。星雲大師(本文以下簡稱「星雲」)直接點出21世紀就是人間佛教的世紀。然,研究人間佛教之來龍去脈、學說理念、實踐內容,問題複雜,是近三十年來,東西方學術圈持續關注與研究的重要議題。當中,具體討論到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對台灣人間佛教有具體討論的著作,如:闞正宗,〈近五十年台灣佛教的發展〉(1999)、〈「人間佛教」的區域性格與國際化趨勢〉(2003);楊惠南,〈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的現象與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中心的一個考察〉(2002);江燦騰,〈解嚴以來當代台灣本土人間佛教思想的行成及其社會實踐的不同路線之爭〉(2011)等。筆者將以星雲在〈佛教對全球問題的概觀〉(2006),提出的佛教對全球問題的觀點立場,試圖討論在「全球化」時代,面對衍生的「反全球化」之關聯性問題,人間佛教理論學說與實踐之道,是否可以成為全球治理之道。本文從三個問題層次展開,首先是綜述全球化時代的問題討論。其次,闡述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基本理念。最後展開「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回應「全球化」時代關聯性之問題討論。因此,筆者提出三個觀點,成為探討核心。第一、全球化與本土化;第二、人類心靈的價值重建;第三、人間佛教的全球宗教觀。以下將逐一展開討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