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31.104

人間佛教研究/Studie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歷來述《起信》大意者,多見於古疏之疏序、宗旨以及釋題。然而序多簡約,宗旨抽象,而釋題則囿於格式,難免支離,均未見有全面、系統之概述者。當代之解讀,又往往因傳統太盛,束縛太重,釋者、譯者糾纏於經典之解釋模式,鮮能以獨立之立場述其意者。然則一論之理論基礎為何?理論之實踐意義何在?整體結構之邏輯關係應當如何理清?種種圍繞其大意之問題,既須有全面、系統之總結,又須有能與現代人之學識、認知,以及思維方式相接軌的表達形式,方可形成有效之回答。本文之作,即試圖從此兩方面著手,對《起信論》以和合心法為基本內容,以說、修模式為基本結構之大意,作一粗淺之總結。

  • 期刊

本文就《中論》緣起思想中的三個問題作了考察。首先,指出《中論》的中心思想應是「緣起」而不是「二諦」,並從五個方面作了論證。其次,關於緣起不生與緣起詞義相互矛盾的問題,列舉了三種解釋,並認為月稱的解釋更符合龍樹的本意。最後,關於緣起意思的問題,認為《中論》所主張的緣起主要強調它的相待性(apekṣa或apekṣya),「緣起」就是一種相互觀待的關係,所以「觀待」才是緣起的真正意思。雖然從語源學角度得不出這樣的語義,但它與緣起的根本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相一致,更符合《中論》的空性思想。

  • 期刊

遼代高僧通理(1048-1098)大師著有懺悔儀軌《金剛禮》,以懺法著稱於其時,曾被封為「內殿懺悔主」。《金剛禮》刻入石刻的大致時間為1093-1095年間。該懺悔儀軌內容豐富,除了作供與梵嘆部分,還有皈依、禮拜、啟請、讚嘆三寶、讚處世界、讚清靜心、懺悔、發願與迴向九項內容。《金剛禮》除有一般懺悔儀軌所具有的共有內容,即有與五法、十科相通的內容之外,還有自身獨特的特點:由《金剛經》發展而出;懺悔科目之間並非截然分離,多個意項共為一體。《金剛禮》的懺悔思想屬於道宣所論的理懺與無相懺範疇。

  • 期刊

本文從政治倫理的視角,研究人間佛教的政治倫理中為政之道的議題。在印順法師對為政之道的敍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深化,而初步概括為十過失與十功德、五衰損與五方便、五可愛法與五引發可愛之法、四恩、七不退法、十德等六個方面的內容;試圖在總結和分析這些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突顯人間佛教的政治倫理的當代價值。

  • 期刊

自明末蕅益大師以來,「信願往生」之說非常流行,加上經印光大師的竭力弘揚,影響甚廣。守培上人則不以為然,並作文宣導「一心念佛,即得往生」之新論。印老去信批評,王鏡周居士又寫長文駁斥,爭論蜂起。上人復撰二文,據理力爭,辯才無礙。這場爭論反映了近代佛教史上宗門、淨土兩家對念佛法門的不同理解,但均不免流於片面的傾向。本文結合古代淨宗高僧之言行,以證明信、願、行三,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依然是修習淨土法門的不二之論。

  • 期刊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先後三次分舍利於各州,建塔110餘座。後世史志載杭州靈隱寺有「神尼」智仙舍利塔,實為仁壽二年隋文帝所建南天竺寺(下天竺寺)佛舍利塔。其記載流傳訛誤,由南宋後期咸淳《臨安志》、周密《武林舊事》等開其端,至明代後期《西湖遊覽志》等推其波,至清代康熙年間《靈隱寺志》、雍正《浙江通志》等成其勢。於是,後世靈隱寺「神尼舍利塔」廣為人知,該塔真相被掩蓋。

  • 期刊

關於元代佛教寺院的全國性統計資料甚少,元延三年(1316)維吾爾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所立《一百大寺看經記碑》是重要的史料。本文對《一百大寺看經記碑》近代的發現情況和錄文優劣進行了探討,對亦黑迷失的生平及其立碑目的進行了剖析。作者指出該碑記錄的一百大寺「看經」與元代的大藏經信仰有關,並對《一百大寺看經記碑》中出現的全國各地近百個寺院的地理分佈進行了分析。

  • 期刊

太虛大師(1890-1947)是二十世紀漢語佛教界肇興未已的「人間佛教」思潮運動過程中,思想影響最卓著的佛教思想家,其思想個案至今仍值得人們進行深入探析。本文從印順法師在《太虛大師年譜》中的總體評價入手,指出太虛大師所著力建構的「人間佛教理論」,呈現出鮮明而深刻的反思意識。這種反思意識的構成內容,具體表現為對中國佛教思想傳統的反思、對中國佛教的出路的反思、對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的反思,以及中國佛教與中國社會關係的反思認知,必須結合其對人間佛教社會觀、乃至社會理論展開相應的思考。本文指出,太虛大師以反思性為特徵的「人間佛教理論」,堅持以佛教為本位、以中國為本位兩大原則立場,以此展開其「人間佛教學」建構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有其鮮明的中國社會認知與佛教弘化的關係意識。上述太虛大師佛教思考中的佛教性、中國性、社會性、文化性和普世性,既是其人間佛教理論的構成內容,更體現其人間佛教理論具有一種「反思性」的建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