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60.215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sciences

  • OpenAcces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針對《師大學報》與《教育科學研究期刊》自1956年至2017年間之發展歷史與所收錄論文進行分析,透過研究內容的分類及統計,瞭解學刊在近60年間之領域發展軌跡及未來研究趨勢。本研究共彙整收錄於學刊之1,345篇論文,並依研究目的分類為七個向度進行資料探究,分別為:期刊收錄內容、研究對象、研究主題、研究性質、研究方法、作者貢獻程度、引用文獻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學刊自分冊後出版篇數有明顯增加,平均作者量也逐年增長,顯示國內人文教育領域之研究數量增加,且近期作者多採用合作模式共同進行研究。二、研究對象以人類樣本最多,其後依序是語文樣本、數測樣本、其他樣本;而在人類樣本中的研究群體以教師最多,其他年紀樣本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表示學刊收錄論文的研究對象朝多樣性發展。三、研究主題早期以科學教育、歷史與哲學為主,但相關論文逐年遞減,近期隨著期刊分冊後,《師大學報》改以語言與文學為研究主軸,《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則以學習與教學為主,此類研究主題的發表篇數皆逐年攀升,分別顯示兩類學刊各自的研究主題趨勢,如《師大學報》研究重心逐漸轉移至「語文」,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的研究主軸為「教」與「學」。四、研究性質以實徵性研究為主軸,其次為論述性研究,而非研究論文之比例最少。五、研究方法是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各占半數,量化研究以實驗研究法及調查研究法為主;質化研究則以文獻研究法為多數;混合研究法的使用於近30年開始增加。六、引用文獻分析中,參考文獻以英文文獻為主,引用類型則以書籍與期刊為主。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電子資源的引用明顯增加,書籍的引用則是逐年下降。七、針對國內教育類八本學刊在2015年影響係數之比對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在影響係數中的數據居於首位,且影響係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具有高度影響力,係教育學門專業領域良好且優質的學術期刊。本研究根據系統性資料整理與回顧性探討內容進行討論,提供未來相關領域發展之參考及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本橫斷調查研究目的在探討青少年於自覺健康、身體意象與幸福感的差異性及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分層叢集抽樣方式選取高雄市國中、高中及大學一年級共計1,12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三種自編量表蒐集青少年自覺健康、身體意象與幸福感的現況。首先,以探索性及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再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性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在自覺健康、身體意象及幸福感的差異情形,最後,使用結構方程模式檢驗青少年自覺健康、身體意象、幸福感間相關性與預測力。本研究發現,七年級學生的自覺健康與身體意象總分顯著高於高一及大一學生,男學生自覺健康與身體意象總分顯著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幸福感顯著高於男學生,青少年的身體意象對於自覺健康及幸福感具有顯著完全中介效果。本研究建議融入健康教育理論與實務於各級學校和各學科領域課程與教學及各類型活動中,以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身體意象觀念及提升幸福感。

  • 期刊
  • OpenAccess

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發展與人才培育成效近年廣受社會關注與業界挑戰,尤其是畢業生就業條件未能跟上快速變遷的職場環境與雇主要求,致使大學教育與產業人才需求間,存在亟需解決的缺口。本研究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為基礎,問卷為調查工具,採立意抽樣方式,選取12所學校大學生為樣本,共獲619份有效問卷,以分析教師轉換型領導、學生自我效能和問題導向學習對大學生就業力發展的直接影響,並進一步瞭解自我效能與問題導向學習在教師轉換型領導對學生就業力間的中介效果。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顯示,教師轉換型領導、問題導向學習和自我效能對學生就業力具有正向顯著影響,且問題導向學習與自我效能在轉換型領導與就業力間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作為大學及其教師在課程與教學規劃之參考。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普通班七年級身心障礙學生親子互動及自我概念對多面向學校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合宜行為)之影響。本研究使用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所蒐集的1,482位身心障礙學生資料,透過結構方程模式來檢定親子互動對自我概念與學校適應的直接效果、自我概念對學校適應的直接效果,以及探討親子互動透過自我概念影響學校適應之間接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親子互動對自我概念、師生關係、活動參與、學校氣氛、學業成就、合宜行為均有正向顯著影響,但親子互動對同儕關係之影響未達顯著;自我概念對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及學校氣氛有正向顯著影響,但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合宜行為之影響未達顯著;親子互動透過自我概念對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活動參與、學校氣氛有正向顯著的間接效果。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探討磨課師(MOOCs)教學經驗隱含之意義。以現象學的深度訪談與資料分析步驟,從受訪教師內隱的心理體驗歷程,歸納屬於人們共通性現象的經驗之意義,可分五大項陳述:傳達以學生為中心的訊息、編導故事情境的教學影片、增加多元學習經驗比小知識重要、放下名利得失心、創新教學的熱情與執行力。綜合上述描述,發現MOOCs授課教師具備五項教學經驗的意義:一、轉化專業實務經驗:將實務歷練注入教材製作,不同於學校課程所教授的內容與型態,讓學生感知有用及興趣。二、善用多媒體建構教材:教師構思教學劇本架構,編導影片或動畫,與生活面連結讓學生易於理解,引導學生想像空間預見未來。三、增加多元學習經驗:引用多元資源教學,安排實務專家參與課程,擴增學生視野及知識。四、精進數位教學知能:放下個人名利心,體驗MOOCs教學,獲得磨練及反思。五、做中學的精神:懷抱創新教學的熱情,勇於嘗試執行。最後,從反思MOOCs授課教師教學經驗的意義,得到啟示並提出建議。

  • 期刊
  • OpenAccess

由於建構反應試題較選擇題更適於評估學生的高階認知能力,本研究目的係在發展科學能力的建構反應評量,建立評分規準,並分析信度與效度。全評量包含「科學知識的記憶與瞭解」、「科學程序的應用與分析」、「科學邏輯的論證與表達」,以及「問題解決的評估與創造」四個分評量,共計32題。分析結果顯示,評分者內之Cronbach's α與評分者間之Kendall ω和諧係數值均大於.90,表示評分者內與評分者間的一致性良好。再者,評分者嚴苛度之多面向Rasch測量模式之卡方考驗未達顯著水準,表示評分者間的嚴苛度未有差異存在,infit與outfit MNSQ介於1 ± 0.5,顯示無論嚴格或寬鬆的評分者,均能有效區分高、低能力的學生。另RSM與PCM模式比較的卡方考驗達顯著水準,將所估計的Deviance進行BIC轉換,結果發現RSM較為適配,顯示評分者間有相同的評分閾值。此外,全評量之Cronbach's α在.85以上,顯示具有不錯的信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科學知識的記憶與瞭解」、「科學程序的應用與分析」、「科學邏輯的論證與表達」,以及「問題解決的評估與創造」所檢測四個一階潛在因素,可被二階因素之「科學能力」解釋的變異量分別為.92、.56、.46、.46,實徵資料尚且支持「科學能力的建構反應評量」的理論構念模式,係為一項精確測量科學能力的工具。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近年來有關藝術與設計實務導向的相關理論研究已開始萌芽,藝術課程的實務性應建基於「實踐性」,有實踐性才能產生實務的意義;再者,具有實踐性的行動課程,關心的面向應在於是否能以廣闊的視野來論述社會和文化意義。站在藝術教育的立場,教學者有責任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變為實踐的行動,讓學生直接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此過程才能產出知識改變的力量。另者,科技部近年亦重視大學的社會責任,期許高等教育能針對臺灣的重要社會議題,提出具人文關懷與學術創新的行動方案。因此,本研究採用為期1年半的行動研究,學生以分組實作的方式,探索各鄉鎮的農業產業文化,以及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據此,本研究的目的為:一、應用「實務導向」的課程理念創造大學生對在地文化的關懷;二、以「社會實踐」的理念規劃地方文化為主軸的藝術設計課程。本研究結果為:一、以實務導向、地方文化為課程理念,可以激發學生「人文探索」、「科技應用」、「社會創新」、「族群關懷」等能力,具有整合性人才培育的效益;二、以社會實踐為課程發展模式,應重視「問題規劃」、「學習社群」、「教學者」、「學習者」等四個層面的設計。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運用結構方程式模型中的中介模型,探索個別化教學透過自我歸因、學習動機等因素,對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影響關係的探討;樣本乃抽取臺灣地區國中、國小參與補救教學的學生共2,168人。本研究先進行個別化教學對學習成效直接影響效果的檢測,發現其標準化迴歸係數為.86,達顯著。進一步分析則發現,部分中介模型優於完全中介模型。故本研究歸納得出的結論為:個別化教學能夠直接影響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效,且個別化教學亦可透過自我歸因、學習動機等因素,間接影響補救教學學生的學習成效。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結論與對教育當局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