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97.162

人間佛教研究/Studie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Prompted by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taken 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existentialist tradition, this paper offers a Buddhist perspective in an attempt to clarify what the question means when basic assumptions about life-that one lives one lifetime and then dies-are changed. From the many-lives theory of Buddhism, the question of "life's meaning," which existentialists, more often than not, consider as absurd, becomes not only unnecessary, but also quite meaningless. Reviewing the varying meanings and value of the term "nothingness" and "emptiness" in both existentialist and Buddhist thought,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initial negative associations to these terms may be transformed into something positive that gives a less absurd (or even defeatist) view of life. In the end, existentialist thought and Buddhism may even coincide, if concern for an authentic living of life is given priority over the question of its meaning.

  • 期刊

As a result of the unique social and geopolitical position of Hong Kong, Buddhism in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gone on a course different from its Mainland counterpart.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in Hong Kong also catapulted Hong Kong Buddhism to the forefront of some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Chinese Buddhism or Buddhism within the Chinese societ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ravāda Buddhism in Hong Kong since the 1990s is one of the latest of such developments and its continual impact to both local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Mahāyāna-dominated Chinese society at large will require proper evaluation.

  • 期刊

在「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傳統格局瓦解後,人間佛教理論以革除佛教以往被傳統宗法社會世俗化所形成的積弊為發端,指明了佛教在現代,既應與市民社會融合,又應保持超越性品格以淨化社會的大方向,以此解答了佛教在現代社會如何適當定位的宏觀問題;然而,各佛教寺院、社團如何隨之調整自身定位的微觀問題,正在隨之凸現。本文主要運用宗教社會學的類型學與功能論方法,精選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發展的五個主要模式,即佛光山、法鼓山、慈濟、玉佛寺、柏林寺,通過案例分析,就「宗教產品」特色、骨幹構成、組織、修學、弘法對象與主要方式、途徑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度剖析比較,歸納出其之所以創造出自身特色的主要因素,以期提供多方面的啟示,以解答如何因應各地不同條件的佛教微觀定位問題。

  • 期刊

中國佛教的不食肉觀包涵着道、養生,以及自然與人的進化等思想。本文分析了三昧慈悲水懺法的不食肉觀,指出它是對梁武帝不食肉主張的發揮。水懺鮮明反對殺業,宣揚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堅持眾生平等。因而,水懺的不食肉觀,反映出戒殺理念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變化。

  • 期刊

宗教與商品經濟活動之間到底存在著甚麼樣的聯繫?宗教對經濟的發展有沒有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代宗教研究的課題之一。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對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關係的闡述,為我們重新認識佛教倫理與商品經濟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些啟發。本文嘗試借用韋伯的相關理論,批判性地探討佛教布施倫理與社會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繫。首先,我將分析馬克思和韋伯有關宗教社會學理論,說明宗教活動與商品經濟之間的關係;然後,介紹早期佛教與商人的關係,探討佛教產生的社會背景,分析佛教布施倫理的社會和商品經濟功能。本文希望通過分析和研究早期佛教經典文獻,重新認識佛教的社會經濟性質,幫助人們理解當代佛教寺院商品經濟的發展。

  • 期刊

東南亞的寮國、柬埔寨、緬甸、斯里蘭卡及泰國都屬於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國家。除泰國以外,全部都曾被西方殖民統治過。包括泰國在內的五國上座部僧團,皆出現過不同的宗教-民族主義及原教旨主義運動。其中尤以斯里蘭卡及緬甸兩國情況至為嚴重,造成社會持續動盪。本文的目的,是探討為何上述這兩類宗教的激進政治運動,並沒有在現代泰國僧團引發廣泛的響應。泰國是本文主要案例,但在有對照意義之情況下,亦會兼論其他上座部傳統。本文內容由以下四個環節組成。第一節是引子與問題。第二節討論拉瑪五世的政治、米政及僧團三層改革之間的關係。第三節討論1960-1980年代,泰國僧團不同類型的宗教-社會實踐。第四節是基於前例,試圖綜合解答以下問題:為甚麼在其他上座部國家甚見紛擾的佛教宗教極端運動,沒有在泰國僧團形成氣候,並造成政-教關係的不隱定。

  • 期刊

在漢傳佛教的歷代僧傳中,收錄多位亡/遺身的高僧事例,他們以捨身、燒身的方式來實踐成佛之道。然而,這種宗教行為是凡夫僧所能堪忍的嗎?以及這個行為在宗教內部和社會觀感的認知之間存在怎樣的差距?不僅各方持論各異,乃至佛教內部的看法也難以一致。大乘佛教重視從六度萬行累積福德資糧,經三大阿僧祇劫逐步實踐成佛之道,而捨身、燒身則是以非常之發心和行動,以迅速圓滿菩提道,就解脫次第的實踐倫理而言爭議尤多。本文將以三朝僧傳的亡/遺身篇為範圍,從宗教行為與修證次第的關係,探討高僧的捨身、燒身行為及其意義。並從佛教根本教義、戒律和修行方式三方面,討論慧皎、道宣和贊寧對僧侶亡/遺身的態度和觀點的異同,以及三位僧史家對高僧捨身利生或燒身供養行為的評價。以期提高吾人對亡/遺身之行的認識,從而理解成佛之道的多元和不易,令當代的修學者,對於前人如何由信仰產生強烈的實踐信念和宗教行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 期刊

唐漢譯佛經《楞嚴經》篇幅宏大,顯密結合,邏輯縝密。關於其是否中土偽經,一直是學界關注爭論的焦點。儘管身世成謎,自宋以降,《楞嚴經》就成為了佛教各宗爭相注疏的對象。關於這部經文的注疏著作多不勝數,其詮釋學意義非常值得我們重視和發掘。本文擬借用保羅.利科(Paul Ric□ur)的文本本體論,解析《楞嚴經》中「隱喻」、「象徵」、「意義」、「語境」等文本特徵。本文從「摩登伽女」這一形象入手,分析其在文本隱喻「三千大千世界」的作用;並結合佛教文化體系,從隱喻中提取「慾望」這一核心語義,構成本文中的象徵元素。以隱喻和象徵為線索,文本中凸顯出「隱含的存慾—慾之害—去慾」的宗教觀,並表達出作為神話的原型意義。天台宗、華嚴宗等佛教宗派皆從自身語境出發對這一原型文本做注疏。本文主要章節為:一、《楞嚴經》之真偽與價值。二、《楞嚴經》與詮釋學。三、保羅.利科(Paul Ric□ur)的文本本體論。四、文本本體論與《楞嚴經》的解讀。希望通過論述,使讀者對《楞嚴經》的文本特徵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