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45.200

人間佛教研究/Studies in Humanistic Buddhism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論文研究傳統上歸屬於僧肇(374-414)的《寶藏論》。首先考證此 文本的真正著者,認為可能是馬祖道一(709-788)的大弟子章敬懷暉(754-815)的世俗朋友劉濟,或馬祖的俗弟子李繁(?-829);接著探討《寶藏論》的主要思想內容,指出此文本體現了鮮明的「會通三教」特徵。

  • 期刊

《佛說無常經》在黑水城和敦煌藏經洞中都有保存,黑水城存有漢文本和西夏文本。英藏、俄藏黑水城文獻和敦煌藏經洞文獻的刊佈,為我們更好地瞭解其傳播情況提供了資料。本文先對英國國家圖書館藏 Or.12380-3700aRV(K.K.II.0258.m)、Or.12380-3700b(K.K.II.0258.m)和Or.12380-3700bRV(K.K.II.0258.m)號西夏文佛經殘葉進行釋讀研究和重新綴合,然後把黑水城和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佛說無常經》做簡要比較研究。

  • 期刊

本文目的在於探討中華禪門牛頭宗祖師法融(594-657)的禪教內容,希望顯示法融在有關如何藉由禪修安心入道的課題上,有什麼重要的思想觀念、義理論述和修學精神。至於研究的方法,則是分析其觀念,闡發其義蘊,由此打開法融禪教在哲理層面的重要內涵。本文探討「『心』是什麼」、「如何安心」等論題,指出法融以「心」為「妄想」的看法,以及其教導不建立「心」之實體的「無所得」安心方便;闡論法融禪教關於從「有心」到「無心」的心態轉化問題,同時揭顯「末觀」到「本觀」的禪觀修行次第;透過釐清「無心」概念意涵的差別,反思法融的「草木成佛」觀點,以論示「聖人無心」、「草木無心」二者的不同義蘊。

  • 期刊

印順在闡述人間佛教時,以「契理」與「契機」指稱人間佛教的正當性及可靠性,時人亦順此「契理」與「契機」來提煉人間佛教之大義。不過,時人似未曾注意到印順發揮此義時,曾引證印光的教法。印順以「人間正行」指稱「契機」之義,又以印光所提倡的「敦倫盡分」作為「人間正行」的註腳,引申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基礎即在於此。印順跟印光對如何操持稱名念佛的觀點相同,印順曾舉印光如何教導稱名念佛為例,指出該法的下手處。印順順著印光倡導的「攝耳諦聽」念佛法,警惕念佛行者「隨口滑過」的弊病,深入發揮,除癰治病,足以發先聖之緒,砭末學之愚。然而,二師對淨土法門是否「契理契機」觀點不同。印順雖未否定極樂世界的實存,亦未反對念佛求生淨土,但他以佛教的人間性格反對淨土法門是「契理契機」的法門。相反,印光則堅稱淨土法門是當今末法時代最為「契理契機」,捨此則眾生難以得度。

  • 期刊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印度阿育王大力推廣佛教,向世界各地派遣傳教僧侶,受到當地國王和人民的盛情接待,由此佛教亦肩負起世界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使命。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在中國的發展,就是中印文化交流和人民往來的結果,促進了兩國外交的發展。近代以來,隨著中國政治和社會的變化,中外佛教往來的內容和形式亦發生變化。本文嘗試運用公共外交理念,檢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國佛教外交和政治宣傳的歷史。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希望進一步認識當代中國佛教與政治的關係,並由此加深理解佛教在社會主義中國改造的情勢。

  • 期刊

「消費佛教」指非佛教信仰的個人或組織,假借佛教名號,直接或間接插手佛教內部事務,以謀取經濟利益或其他社會價值的行為。當前,戲謔佛教、假冒僧尼、圈廟開發等「消費佛教」行徑不僅助長三俗之風,貶低佛教形象,也是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侵害。遏制這股損人利己、禍教敗俗之風,不僅是有關部門的職責,佛教界也當正己正人,以戒為師。

  • 期刊

作為僧團載體的佛寺,在中國歷史中曾發揮過重要的文化功能,它不僅僅提供給佛教僧眾修行的空間,還提供給大眾接受教育、進行學術和文化活動的場所。當今佛教,秉著回報社會的一貫宗旨,為繼承此傳統,探索了夏令營、佛教藝術體驗班、高校合作學術研究等多種適應現代的教育形式,以補充社會教育,助益於和諧社會的建設。但此一趨勢目前尚處於創始階段,勢必須要對已有的形式作科學的調研和評價,對未來的發展給予一定的理論支持和理性設計。通過調研,我們從宗教社會學的視角提出四個問題並加以分析。我們認為,當代佛教的社會教育活動,是有其社會學意義上的深層動力機制的;其與社會互動的類型、內容與方式,在歷史進展中有延續也有變化;其前進方向,主要在傳統文化與道德的提供。而在互動過程中,社會也對佛寺行為有著反作用,造成地域間佛寺教育活動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部分佛寺文化活動的世俗化。最後,對佛寺社會教育活動的消極意義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