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腦部損傷併發低血壓病人對不同臥位時之腦部灌流與生理指標的影響。方法:採類實驗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招募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之神經科加護病房84位腦部損傷併發低血壓病人為研究對象。依照研究設計監測研究對象在平躺與頭低腳高姿勢1分鐘、3分鐘、5分鐘、10分鐘、15分鐘、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等8個觀察點的顱內壓、腦灌流及生理指標,所測的測量值進行推論性統計分析。結果:(1)腦部灌流方面,在平躺及頭低腳高二組間不具統計意義;而顱內壓於二組間會隨著時間增加。(2)生理指標方面,在平躺及頭低腳高二組間不具統計意義,結論:研究結果可作為照護腦部損傷病人,當合併低血壓時,改變臥位時的參考,在考量病情下,提供適當適切的臥位,使病人的生理指標、顱內壓與腦部灌流壓更趨於穩定狀態,減少合併症的發生。
背景:「護理」是以行動來提供健康照護的專業,護理教育必須重視專業護理行為的養成。基本護理學實習是護理專業的入門及基礎,透過實習經驗,得以瞭解培養專業護理行為的最佳途徑。目的:從基本護理學實習護生的觀點,探討護理專業行為培育的歷程。方法:採質性研究法,以北台灣某科技大學二年級完成四週基本護理學實習之護生為研究對象,共21位護生分3組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以收集實習學習經驗相關資料,訪談內容徵求研究對象同意全程錄音,並轉譯成逐字稿後再以詮釋現象學的方法進行訪談內容分析與歸納。結果:由護生基本護理學實習的學習經驗中,歸納出「培育專業護理行為」之三大主題,分別為(1)「臨床實習指導教師話語引導學生培育專業護理行為」:教師的言語,是引導學生專業言行的指南針;(2)「臨床護理人員啟發學生對護理專業的認同」:觀察楷模典範,領悟護理之真善美;以及(3)「臨床個案反應是學生自我調整之最佳參考」:從被照護個案的真實反應,體認誠實、關懷、公平、同理心及病人為中心之真諦。結論/實務應用:專業護理行為的養成是護理人才培育的基石,亦是護理教育的重要指標。透過護生的實習經驗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護生的專業護理行為可以在實習過程中藉由與臨床實習指導教師、護理師、或是臨床個案的互動啟發,因而建立或修正。臨床實習指導教師應善用語言的正向能量教勉護生,鼓勵護生觀察、分析及省思臨床護理人員哪些言行可視為典範楷模,並增加與病人之互動獲得實際的回饋,作為修正自己專業行為之依據。本研究結果可以作為臨床教師指導初階段實習護生及協助其養成專業護理行為的參考。
我們總是期望醫療從業人員遵守醫院規定與重視安全行為,然而人員的安全行為可能會因繁忙的醫療環境與工作壓力而受影響。本文回顧醫院護理人員對病人安全風氣知覺、工作壓力與安全行為之間關係之相關文獻,並期許管理者應朝向調適員工工作壓力來做更多地努力,進而改善病人安全並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本專案旨在提升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食道球放置流程」照護完整性。現況發現「食道球放置流程」照護完整性僅38.3%。確立原因:認知正確率52.1%、備物易遺漏、管路操作及流程照護不熟悉、用物放置分散、缺乏在職教育、衛材變更未舉辦教育訓練、標準作業規範未修訂、新進人員輔導手冊無專科評核。改善方案:(1)製作指引手冊,(2)製作食道球專用盒,(3)制定流程照護檢視表,(4)制定新進人員專科評核,(5)舉辦在職教育,(6)舉辦食道球技術指導。專案改善後,護理人員對「食道球放置流程」照護完整性由38.3%提升至91%、認知正確率由52.1%提升至91%,有效提升「食道球放置流程」照護完整性及放置時效,完善專業照護品質。
化學藥物治療屬高風險性用藥,執行化學藥物治療時,如何兼顧護理人員與病人安全是癌症護理專業之重要議題。本專案旨在提昇病房執行化學藥物治療給藥安全作業之正確率,以觀察法及問卷調查法發現護理人員執行化學治療給藥過程正確率僅77.3%,確認主因為護理人員對化學治療給藥步驟認知不足、設備標示不明、化學治療給藥標準規範不齊及缺乏稽核機制。專案小組經跨團隊合作,召集藥師及醫護同仁,共同擬定化療安全給藥在職教育訓練、增設化療藥盒標示、修訂化療安全給藥標準作業規範及建立稽核制度等方案,經專案改善後護理人員化學藥物治療給藥安全作業正確率由77.3%提昇至97.7%;護理人員對化學治療作業認知平均得分由71.4分提昇至93.8分。運用跨團隊合作建立完善教育制度及制定標準作業流程,可促進化療給藥之安全性並提升癌症病人照護品質。
本專案目的在提昇護理人員對胃腸道緊急出血照護處置完整性,以及早預防出血帶來的合併症。根據現況分析及調查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執行對胃腸道緊急出血之處置照護完整性僅達57.0%,乃因護理人員對於照護處置項目不熟悉、單位內缺乏胃腸道緊急出血照護處置標準、教育訓練不完整,以及需用物料存放分散,導致準備耗時。藉由設計『胃腸道緊急出血照護處置流程及出血處理隨身卡』與『處理包』,並修訂教育訓練計畫等措施,改善後護理人員對胃腸道緊急出血之處置照護完整性由57.0%提昇至98.2%,專案目標達成且效果顯著,可強化護理人員執行胃腸道緊急出血之處置照護能力,進而提昇臨床照護品質。
腰椎穿刺檢查為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常見檢查,藉由抽取少量的腦脊髓液檢查或引流多餘的腦脊髓液,以達到疾病診斷和測量腦壓為目的。檢查後必須採平躺姿勢6至8小時,且頭部不可睡枕頭,以免造成頭痛的後遺症,然而此種姿勢讓病人感到肩頸腰背酸痛和解尿困難等不舒適問題,影響了病人平躺意願。經調查發現:護理人員未能主動評估及介入處理病人腰背酸痛問題、缺乏病人臥床期間的活動指引和合適的翻身輔具,因而造成所有腰椎穿刺檢查後病人均抱怨持續平躺的不適。藉由修訂腰椎穿刺檢查後護理照護標準、籌劃在職教育、挑選購置合適的枕頭和翻身輔具及制定腰椎穿刺檢查後病人平躺舒適監測指標等方案後,提升腰椎穿刺檢查後病人平躺舒適度至94.1%,達到專案目標,對臨床護理工作有顯著幫助,並提升照護品質。
本文描述一位68歲男性因前次心肌梗塞住院時,對於心臟復健不完全瞭解,仍與危險因子共存,導致疾病復發再次入院。照護期間為2016年9月25日至9月30日,透過直接照護、觀察及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進行整體性評估,並加以歸納及分析,發現其健康問題有組織灌流改變、無效性自我健康管理及焦慮的健康問題。筆者提供專業的個別性護理措施,減少疾病造成的不適感,並且擬定符合個案需要的心臟復健計劃,指導如何達到各階段的運動目標;透過疾病及飲食衛教,使個案瞭解導因,正視過往不良的飲食習慣,共同擬訂健康飲食菜單;因不確定性及陌生環境,個案產生焦慮的情緒,運用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透過安排明確的心臟復健計畫緩解個案的不確定感。建議可將計畫內容整理成小手冊,使個案返家後仍有跡可循,增進達到自我健康管理。期望藉此護理經驗分享,提供日後臨床照護此類個案之參考。
本文乃探討一位口腔癌末期個案因惡性蕈狀傷口導致疼痛、惡臭及外觀改變,又因疾病末期面臨到無法預測疾病過程進而產生死亡焦慮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於2016年1月15日至2月23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評估,及藉由觀察、傾聽、會談等方式收集個案之相關資料,確認個案有「慢性疼痛」、「組織完整性受損」、「身體心像紊亂」及「死亡焦慮」等四個護理問題。在照護過程中,以個案為中心,提供病患及家屬提供完整性照護,緩解個案生理、心理之不適症狀,共同擬定照護計畫,並提供個別性之護理措施,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調整換藥處置,適時鼓勵並接受負向情緒的表達,且整合醫療團隊,運用安寧療護理念,與個案建立良好護病關係,引導個案說出外觀及功能改變的內心感受,提供隱密的環境,主動關懷及傾聽,最後在家屬陪伴之下完成個案後事安排,以達到生命末期之照護,期待透過此照護經驗之分享,提供臨床醫療團隊照護生命末期個案之五全照護之參酌。
本文旨在探討一位憩室炎復發之中年病人,因感染親水性產氣單胞菌併發菌血症,引發生理、心理衝擊之護理經驗。照護期間自2015年6月7日至6月23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為評估工具,藉觀察、會談及護理評估等方式收集資料,發現三個主要健康問題為現存性感染、急性疼痛及焦慮。筆者針對其身、心問題提供個別性護理措施,包含發燒及疼痛的舒適護理、維持呼吸道通暢及功能、利用主動關懷及教導避免復發技巧減輕個案焦慮不安。另筆者藉此個案的照護經驗,針對親水性產氣單胞菌感染作一文獻整理,期望臨床同仁對此感染症有進一步了解,也建議臨床不可輕忽憩室炎此一常見的疾病可能造成的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