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55.90

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Journal of Taiwan Nephrology Nurses Association

臺灣腎臟護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皮膚搔癢一直是尿毒症病人的夢靨,搔癢是一種主觀感受,很容易被醫護人員忽視,病人長期深受搔癢困擾,不僅影響社交活動,並且影響生活品質。有鑑於此,如何正確執行臨床的搔癢評估及處置,是非常重要的,也唯有提升醫護人員對搔癢的症狀及機轉完整的認知,才能給予適當的處置,進而及早緩解因搔癢所造成病人身、心、社會適應的不適。期望藉由本文收集搔癢相關的致病機轉、評估方式及臨床處置,讓最新的資訊與實證經驗助於醫護人員臨床運用,共同為提升尿毒症病人的生活品質而努力。

  • 期刊

動靜脈瘻管為末期腎衰竭病人進行血液透析主要通路;某醫學中心於2013年1-3月連續發生兩起因血液透析後動靜脈瘻管穿刺部位滲血影響瘻管功能事件。藉專案資料收集發現造成瘻管滲血原因如下:一、病人與護理人員對瘻管加壓止血知能不足;二、缺乏動靜脈瘻管加壓止血照護相關規範;三、缺乏具體可測量動靜脈瘻管加壓止血教具。為了有效改善滲血問題,予擬定解決方案:一、加壓止血床邊教學指導;二、製作加壓止血提醒小卡;三、安排動靜脈瘻管照護在職教育課程;四、培育瘻管加壓止血臨床種籽;五、增修動靜脈瘻管加壓止血照護規範;六、擬定新病人衛教流程;七、研發加壓止血教具。本專案於2013年6月執行,同年11月調查400位透析病人評估本方案執行成果,結果發現血液透析後動靜脈瘻管刺部位滲血率由19.9%降至4.5%,持續追蹤至2014年3月皆低於標準值6%。最後,期望透過本專案提供之內容,以能幫助血液透析病人在臨床治療上有更好的醫療品質。

  • 期刊

本文描述一位33歲新住民婦女罹患格林巴瑞氏症候群入住加護病房之護理經驗。個案因肌肉功能改變,產生身體活動障礙,失去對自我的控制感,也因語言文字的差異,對疾病及自我照護方式產生疑問。護理期間為2016年03月29日至04月05日,筆者運用身體評估、Gordon十一項健康功能評估完成資料彙整,確立個案有身體活動功能障礙、無力感、知識缺失等健康問題。照護期間,筆者協同復健師及圖表,讓個案了解復健的方式,以增進身體活動功能;運用同理心接受個案面對罹患疾病之負向情緒,邀請配偶及女兒一同參與復健過程,透過視訊系統與原生家庭的聯繫,強化個案的情感支持,並與牧靈人員合作,加強靈性關懷。期望藉此護理經驗提供臨床照護之參考。

  • 期刊

本篇在探討一位膀胱癌末期透析病人,因癌末帶來身心不適的症狀,面對死亡將至而產生的焦慮,而家屬面臨倫理抉擇困境之照護經驗。護理期間自2015年1月8日至2015年1月28日,筆者運用羅氏適應模式評估,藉由直接照護、會談、觀察家庭互動、病歷及身體評估等方式收集資料,分析慢性疼痛、營養狀況改變,少於身體需要、死亡焦慮、抉擇衝突等護理問題。護理過程中,運用舒適擺位、精油按摩及音樂治療緩解疼痛感;澄清飲食注意事項及擬定營養計畫改善食慾不振等措施。運用同感心陪伴傾聽、鼓勵表達內心感受面對死亡過程,克服死亡焦慮及哀傷,提供相關醫療資訊,以病人利益為考量,面對病情變化造成的抉擇衝突,提供舒適與尊嚴,達到善終的目的。

  • 期刊

本文在探討一位36歲女性糖尿病末期腎病變病人,於腎臟移植六年後,因對於自我健康照護不足,以致需再度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6年04月1日至2016年05月22日,於病人每星期固定到院透析期間,運用歐倫(Orem)護理理論評估作為指引,運用身體評估、觀察、訪談及病人自主紀錄手冊等方式收集資料並分析數據後,確立主要護理問題為:體液容積過多、知識缺失及社交隔離。在照護過程中,透過護理專業及協同各醫療團隊合作下,檢視病人日常飲食紀錄及習慣後,運用護理措施教導用藥、飲食相關照護,教導正確日常飲食方式,導正病人飲食及用藥習慣的健康行為,使其能自主有效執行水分控制與改善血磷過高的狀態;在心理上則鼓勵表達出心中擔心的事情及感受,利用院內及家中的支持系統,鼓勵參與各項活動,以提高病人自我價值感及擴展社交圈,助其重新走入人群,正向積極去面對再次進入透析生活,等待下次換腎機會。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病人退休後尚未依自己退休規劃生涯執行時,則需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之護理經驗。筆者於2015年9月1日至同年10月17日,藉由身體評估、觀察、直接照護、會談及整體性評估等技巧收集資料與個案建立互信關係,發現個案因接受透析治療後打亂所有規劃,讓個案厭惡暫時性雙腔導管的存在,導致插管處傷口有感染跡象;亦因透析治療後有些限制(飲食上),個案無法接受和改變,導致個案於透析過程有不適情形發生;而個案自尊心強烈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病況,則選擇逃避及退縮,不與外界(親友們)有任何接觸。歸納其主要護理問題為潛在危險性感染、不遵從、社交性隔離。在照護過程中,主動關懷個案並與個案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取得個案信任,運用智慧型手機及彩色圖卡讓個案觀看,使其能慢慢接受暫時性雙腔導管的存在,並能主動觀察插管處傷口狀況以免感染;讓個案明瞭透析不適之導因,再設計飲水量紀錄表並指導控制水份攝取的方法,讓個案有效的控制體重;運用爺孫間的互動關懷軟化個案強烈的自尊心,同時介紹類似案例的腎友,協助個案走出人群亦能主動與親友們聯繫;引導個案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感,並協助適應疾病,重新調整步伐重返家庭與社會,以期此案例之照護經驗,建議每位醫護人員對於病人心理層面的改變應具有敏捷的觀察力,發現問題後早期轉介,及時提供心理支持導正個案不正確的思維。

  • 期刊

本文是探討一位49歲血液透析患者已接受透析治療31年,近來因遭逢喪失女友後所引起的心理調適障礙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由2016年7月18日至2016年9月16日,藉由「羅氏適應模式」為評估工具,運用觀察、會談、身體評估、傾聽、使用問卷量表及病歷查閱等方式收集主、客觀資料,確立個案有「體液容積過量」「營養狀況不平衡/少於身體所需」及「調適障礙」等問題,筆者在護理過程中陪伴個案經歷悲傷過程,主動關懷,運用同理心,傾聽個案感受,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製作飲食紀錄表和個案共同討論水分控制的注意事項,進而改善體液容積過量及透析中低血壓的產生,利用迷你營養評估量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評估其營養狀況,使其了解飲食管理方法而改善營養不良,並引導說出內心的感受與想法,透過聆聽音樂及宗教信仰的介入,來減輕負向情緒,讓個案重新適應女友不在的環境及將情感投注在生活上,提升個案自我照顧能力及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