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216.73.216.231

腫瘤護理雜誌/The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社團法人台灣腫瘤護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口腔癌病患在罹癌及治療後,因器官及外觀的改變,經歷了生活上的變化,形成獨特的生活經驗。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經歷手術、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的口腔癌病患,此族群罹癌並經歷治療後的生活經驗。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現象學研究法進行,資料收集以立意取樣方式,於中部某醫學中心口腔外科病房進行,並以半結構訪談指引進行一對一深入訪談,資料達飽和共訪談十六位口腔癌病患。資料分析採Colaizzi分析法,並進行嚴謹度的檢測,以能更精確獲知口腔癌病患主觀的生活經驗。研究結果共呈現四個主題:生理的不適感受、孤寂的社交生活、負向的情緒感受及正向的支持力量。此結果反應口腔癌病患在罹癌及治療後的生活經驗,可進一步作為照顧口腔癌病患的醫療照護團隊參考,以提供更具個別性及完整性的照護。

  • 期刊

惡病質是複雜的代謝改變症候群,因過度能量消耗,導致大量骨骼肌與脂肪喪失,而嚴重影響病患的身體功能、生活品質與存活率,由於其導因的複雜性造成臨床照護上相當具有挑戰性,且未被妥善處理;根據文獻指出高達25%的照護人員完全不熟悉惡病質的照護。因此,本文依據Walker and Avant(2011)描述之概念分析步驟,歸納出惡病質六大項定義性特徵:(1)體重下降:六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當BMI小於20或肌少症(sarcopenia)病患,六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2%者;(2)營養狀態改變;(3)腸胃道症狀;(4)代謝系統失衡;(5)前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釋放;(6)身體功能下降。比較營養不良、食慾不振與惡病質之定義與特性以釐清惡病質的定義性特徵,並運用典型、邊緣及相反案例說明與分析惡病質概念;同時介紹目前已發展之惡病質評量工具,以提供臨床照護之評估使用。由於護理人員於臨床惡病質照護扮演重要角色,建議護理人員應熟悉惡病質概念並早期發現惡病質病患提供即早之照護措施,進而減緩或遏止惡病質進展,增加治療完成率與存活率,以提升整體臨床照護品質。

  • 期刊

背景:癌症是兒童非意外致死之首要原因,然臨床上對兒癌末期之全方位照護品質則尚待提升。目的:探討南部某醫學中心兒童癌症末期照護困境。方法:採個案研究法,收集該醫學中心兒科病房之網站、檔案夾及資料庫相關資料,並以三名於2009-2011年經歷兒科病房、安寧共同照護及安寧病房末期照護之癌症病童作為引導案例,深度訪談兒科病房七位醫護人員,歸納出兒癌末期照護之困境。結果:(一)醫護人員知識、態度與共識困境:1.缺乏兒癌末期照護教育訓練與經驗;2.告知病情時避免強調疾病末期;3.團隊缺乏溝通,未能形成共識。(二)臨床照護困境:1.身體照護:難以解除病童苦痛;2.心理照護:(1)對父母情緒處理與取得共識感到棘手;(2)不主動與病童討論病情,擔心病童提問難以應對。結論:兒科照護團隊在症狀照護、病情告知及末期情緒支持等均面臨知識技能不足且缺乏共識之困境,建議善用安寧共同照護體系,建立個案討論制度,以逐步提升照護品質及建立團隊共識。

  • 期刊

食道癌病患的營養狀況與治療成效有關,在接受誘導性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期間,是營養下降的關鍵期,若能在此關鍵期維持或提升病人的營養狀況,就能增加病患對治療耐受度,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灌食訓練計畫對食道癌接受空腸造口術病患營養狀態之成效探討。本研究採類實驗研究設計,以病患基本屬性資料表、體位測量法、病患主觀性整體營養評估量表、傾倒症候群量表等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收集實驗組及對照組各30名病患,平均年齡55 ± 7歲。生理指標:入院第7天與第14天之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無統計上差異、進一步分析術後第7天與第14天與入院時比較兩組下降變化量達統計上差異(p < 0.001);腸胃道症狀方面:傾倒症候群(DSRS)量表達統計上差異(p < 0.001),顯示實驗組困擾程度低於對照組。在營養方面:整體營養評估總分:實驗組(8.0 ± 2.6)低於對照組(9.7 ± 4.1, p=0.059),顯示對照組病患營養不良程度有較高趨勢。研究結果顯示藉由低速度且漸進式的連續性灌食之腸道灌食訓練計畫介入,可增加病患營養攝取、體重減輕狀況趨緩、降低空腸造口術後因灌食致腸胃道症狀發生率等問題。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初診斷胰臟癌即為癌末之病患,除了承受疾病所帶來的多種身體不適痛苦外,同時面對死亡將近之衝擊,產生嚴重無望感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2015年10月2日至16日,採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發展評估個案及運用直接照護、觀察、傾聽、陪伴、會談等資料收集,個案因胰臟癌合併肝轉移,導致症狀有疼痛、初罹癌情緒低落無望感及家屬預期性哀傷等護理問題。疼痛採藥物、熱敷及按摩,無望感及預期性哀傷,藉由建立關懷、陪伴與同理的人際關係使個案感受溫暖,強化因應及決策能力,照護期間與安寧共同照護團隊合作,藉由共同參與及陪伴癌末到臨終過程,使個案及家屬瞭解癌末生理症狀,體認彼此對治療期待與疾病現況的落差,多次跨團隊會議引導哀傷不捨感受表達,最後在病患臨終階段,未遭遇無效性急救措施,能接受癌末安寧照顧達善終經驗,期望此照護經驗能供日後類似個案護理之參考。

  • 期刊

肝癌位居癌症死亡率第二,佔男性死亡率67.9%。本文探討一位肝癌併發頸椎轉移病患之護理經驗,因肝癌併發頸椎轉移產生疼痛,而出現哭泣、無望等情緒,又因案妻對照護感到徬徨、不知如何抒發哀傷情緒及照護病患,故引發筆者書寫動機。照護期間自2016年3月5日至3月19日,運用Gordon(高登)十一項健康功能模式評估,藉由會談、觀察及身體評估收集資料發現病患有疼痛/與癌症脊椎轉移有關、無望感/與罹癌後身體狀況惡化及照顧者角色緊張有關/與缺乏相關照護技能有關,藉由精油及按摩等方式,可幫助緩解疼痛,增加對於自我身體不適因應能力,鼓勵家屬參與日常照護活動,如:擦澡及美手美足,同時藉由宗教支持,使個案體會生命意義及價值,勇於面對疾病,以個案及家屬為中心,提供全人、全家、全隊、全程之照護。

  • 期刊

本文是運用跨理論模式照顧一位大腸直腸癌篩檢陽性病患之護理經驗。護理期間自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28日,後續追蹤其大腸鏡檢查至2016年6月30日。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評估,藉由整體性護理評估、觀察、會談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健康問題為:大腸直腸癌及篩檢相關知識缺失、飲食中纖維攝取不足引起之便秘、及診斷期對疾病之未知引起之焦慮等健康問題。筆者於照護期間透過電話訪談、衛教手冊等方式,了解其不同的行為階段,運用不同的改變策略,提供大腸直腸疾病知識衛教,討論飲食計劃促進排便,澄清錯誤觀念緩解焦慮,以病患為中心之整體照護,使其最終達成行為改善之目標。希冀藉此護理經驗分享,提供臨床護理人員照護此類病患之參考。

  • 期刊

癌症年輕化,養育子女階段的病患經歷疾病進展、死亡及道別,對病患與家庭是衝擊,對醫護團隊更是一大挑戰。本篇主要探討一位乳癌末期病患在腫瘤病房進行症狀控制與協助善終的護理經驗。自2015年7月25日至8月24日護理照護期間及後續訪視,運用直接護理、觀察、會談及查閱病歷等方式收集資料,依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及家庭層面進行整體性評估,確立主要健康問題有:疼痛、預期性哀傷、家庭因應能力失調。筆者於照護過程中協調個案與家人的想法,以安寧照護為目標,運用完整淋巴水腫治療、精油芳療與藥物控制增強個案自我照顧及減緩疼痛;並協助家人間情感連結,運用美術療育協助個案及家庭成員進行生命回顧,肯定其生命意義;與安寧共照合作,召開多次家庭會議,確認目標並完成,依個案心願,舉辦生前告別會,完成四道人生,個案在轉院一星期後安詳離世。藉由分享此照顧經驗提供日後照顧類似個案之護理人員參考。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罹患罕見疾病骨質石化症之十個月棄嬰,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過程,病嬰除經歷治療副作用之生理不適外,更需面臨無家屬及後續居家安置的問題。筆者照護期間自2016/3/14至2016/4/5,藉由與照護病嬰兩個月的照服員會談、身體檢查、觀察評估、臨床檢驗數值等收集資料及分析,確立個案主要健康問題有無效性保護能力、營養不均衡:少於身體需要及居家照護增進準備度。照護過程中,個案有抗萬古黴素藥性腸球菌感染,予以正壓保護性隔離及接觸隔離密集照護;照會營養師協助調整營養配方及嘗試讓病嬰開始補充副食品;對於移植後安置地點、照護人力及技能等,則透過政府社服單位、醫院社工師及個案管理師等醫療團隊,安排養護中心及3位固定照服員之照護技能訓練,提供病嬰連續性照護。由於國內有關骨質石化症合併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文獻付之闕如,筆者期望藉由分享此個案的護理經驗,提供臨床移植護理師照護參考。

  • 期刊

本文探討一位肺癌末期個案之照護經驗,筆者照護期間為2016年1月4日至2016年2月21日,透過觀察、面談直接照護等方式收集資料,以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四大層面進行整體性評估及分析,確認住院期間有:低效性呼吸型態、疼痛及焦慮之健康問題。照護過程中筆者以噘嘴式呼吸及半坐臥的舒適臥位來幫助肺部擴張、適當的給予氧氣療法,並運用小電扇來增加空氣對流循環,降低呼吸喘感受,使個案能執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疼痛處置:採取芳香療法可讓病患心靈安定使肌肉放鬆、按摩治療及撫摸治療以緩解疼痛壓力,並合併止痛藥物使用來緩解疼痛不適,使疼痛指數由10分降至5分。透過傾聽與陪伴及生命回顧方式讓家人跟他道謝,完成遺願向家人道愛,使個案在生命終了前製作了18張生日卡片給寶寶及錄了祝福影片給寶寶,公司方面也安排妥當,由案妻繼續經營公司運作,使家人生活無慮,讓他減少焦慮放心離世。藉此照護經驗分享,讓臨床護理人員在面對病患及家屬因癌末所導致之身心靈不適時,可給予個別性的護理措施,使護理人員獨特角色功能得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