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向來是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面對領土爭議,各國幾乎一致地主張「寸土必爭、寸土不讓」,而國際間任何的領土爭議,都是導因於敵對國家有關主權立場的衝突;這些都是基於國家對主權的固有堅持與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二、21世紀是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新世紀,也是爭奪藍色國土的關鍵時期。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後,世界各國紛紛把捍衛海洋權益、鞏固海洋安全、開發及利用海洋提高到國家戰略階層,採取加速國內立法、加強跨國合作開發等手段,以強化實際控制並支持主權聲明,這些手段最終有助於提升單邊國家利益。三、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有關爭議起因與美、中、臺、日等國立場,有必要深入瞭解及關心,以維護我國主權獨立、海洋權益、領土完整等國家核心利益。
一、2017年1月11日中共發表〈亞太安全合作政策〉,提出持續堅持和平共處原則,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及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採取「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的軍事合作,以建立集體安全和軍事互信機制,保障其國家安全、維護區域穩定及世界和平。二、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強國夢與強軍夢」的目標,對於強軍而言,中共認為在現今國際戰略環境中,須以和平發展方式建立和諧世界,方能在大國競爭中占取戰略有利位置,採用方式包含維和行動、國際反恐、護航和救災等活動,同時舉行與外軍聯演、聯訓等活動,密切軍事交流合作。三、近年來中共海軍呈現出華麗的建軍成效,加上背負著民族復興壓力,使得其海軍外交概念相對西方國家較為狹隘,同時未能完全結合國家政治目標、整體外交、地緣政治和海軍任務。因此透過觀察中共海軍對外聯合軍演,研析中共海軍戰略思維發展,及如何實踐在海軍的外交樣態中,相信其發展值得海軍官兵省思。
一、中共在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快速,特重海洋權益保障,海軍除作戰外亦兼負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同時在「海洋強國」理念與「海洋安全觀」指導下,必須協助海上維權與執法。尤其2018年3月22日後,海警回歸武警部隊,在此體制改革過渡期間,海軍顯得格外重要與迫切,並催化裝備性能提升與加快現代化發展。二、自2007到2018年期間,中共國防經費不僅逐年快速攀升,11年來平均GDP成長率接近百分之十二,2018年軍費較2017年更增長超過百分之八,除促使海軍完善戰備訓練、遠海長航、「反介入/區域拒止」之條件,更建構人道救援及反海上恐怖主義等多樣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三、未來,中共將藉由經費挹注與明確戰略方針,透過海軍協助維權執法,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與海洋安全,並自「棕水」發展為「藍水」海軍,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1960年代起,氣墊船的迅速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包括具有兩棲航行的功能,既能在水面航行,還能在險灘、草原、冰雪、沙漠、沼澤或淺水區域通行,另不需特殊的碼頭設備,在停靠或出航均非常方便,因此在民用運輸方面可做為短途的交通船、渡輪、救護船或運輸船等;在軍事上亦可用做登陸艇、快艇或掃雷艇之用。二、氣墊船按照其船體結構、推進方式與航行狀態不同,可以區分為全浮式與側壁式兩種。全浮式氣墊船具有良好的兩棲特性和越障能力,可在全球海岸線百分之七十的地區實施登陸,再加上現代登陸作戰中已朝向超視距立體化發展,亦可直接裝載於船塢運輸艦內,運送至目標區,以提升海上機動的生存能力,因此廣受美、俄、英、中等主要國家相繼投入發展。三、由於科技的進步,影響兩棲登陸作戰實施的難度。我國海軍同樣面臨載具老舊與戰術升級等問題。而為適應登陸作戰,氣墊船也將持續在推進、隱身、武器及防護系統等技術方面有所突破,未來海軍除專注於水面作戰外,應再結合陸戰隊發展三棲作戰能力,爭取採(建)購氣墊船,戮力陸戰隊轉型,建立一支能夠實施「超視距立體化」的海上快反部隊,以確保我國土安全。
一、現代戰爭是一項高度藝術、是創新的、是高科技的、是多變的,作戰雙方誰能掌握資電優勢,便能掌握時間、確保主動、制敵機先,誰掌握了先機,誰就能主宰戰場。近年電子戰隨著科技進步發展趨勢,已不再是單純支援作戰,成為與地面、海洋、空中、太空及資訊網路等戰場環境並存的第六個作戰領域。二、共軍在高技術局部戰爭戰略指導下,不斷強調要建立聯合電磁打擊能力,並講求「逢戰必聯、每戰必電」作戰指導,且其海軍持續換裝新一代艦艇時,不僅在構型採匿蹤化設計,更著重於防空、反潛、電子戰、指管通情及反飛彈能力的發展。三、本軍應力求從不斷的訓練中確立電戰觀念及磨練戰技,配合創新戰術、戰法,方能使武器裝備發揮效力,並確保電子戰戰力超敵勝敵,掌握致勝先機,達成支援作戰之目的。
一、中共海軍自1990年起積極進行跨世紀的變貌,從以往採取近岸防禦的國土防衛,邁向遠海攻守兼備且擁有航艦的新時代,其軍力結構也進行現代化的改變。由近期航艦「遼寧號」持續的遠航訓練,象徵中共即將具備遠程兵力投射,以及航艦戰鬥群的海空整體作戰能力。二、由於美國川普政府對亞太政策的變數與走向,以及日本插手南海問題,並與東南亞等國強化同盟關係,以進行對中共的圍堵,迫使中共海軍積極採取「走出去」戰略,實施遠海巡弋與演訓的強勢態度,以期掌控對東海與南海所宣稱的經濟海域與島嶼主權。三、中共航艦戰力的建立,代表中共海軍逐步朝向一支多兵種合成、具有核常雙重作戰手段的現代海上作戰力量,也將對亞太區域安全造成影響。我國海軍必須發展多層嚇阻之「不對稱作戰」概念,研發反制利器,以提高嚇阻效果。
一、共軍2017年舉行各項軍演規模層級皆超越2016年甚多,並發現共軍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系、軍種聯合作戰型態、兵種合成作戰能力漸趨穩定與常態化,現階段已具備海、空軍遠距作戰能力,兵力投射推向第二島鏈以西,衝擊區域安全,亦提升攻臺能力,並增加國際社會軍事介入臺海戰爭之難度。二、共軍藉「一帶一路」等政經戰略布局,擴大每年聯合軍演規模及範圍,大幅提升政治及安全影響力。每年定期性與亞洲鄰國、部分歐洲和非洲國家,進行國防交流,增加對各區域事務影響力,企圖阻撓、施壓或限縮我軍參與國際、亞太地區軍事會議、軍事競賽與情報交換管道等軍事交流,對亞太及臺海安全情勢與穩定造成影響,也對我防衛作戰形成高度威脅。三、中共海軍於2017年實施背靠背對抗軍演、反艦、反潛作戰訓練、海空聯合對抗、海上火砲實彈射擊、聯合立體登陸演練、大規模奪島演練等,顯示抗擊外軍及封控臺灣海峽能力逐漸提升中,造成我國防安全嚴峻威脅。面對共軍遠海長航繞臺訓練、軍事挑釁及在我國領海附近實施海空聯合對抗、海上火砲實彈射擊等軍事演訓,我海軍面臨的重大威脅,值得關注。
一、海權思想家馬漢曾提到:「一個政府對發展海權事業的使命,首先要做的,是為戰艦提供歇息場所,以便它們在那裡能夠補充燃料和進行維修。」、「擁有廣大又富饒的海外基地(或殖民地)及優良港口,有利於海上武力的補給、維修,對延伸軍事作戰的能力就有更大益助。」因此,連接印度洋及地中海的吉布地,具有相當程度上的重要戰略地位。二、近年來,聯合國決議授權國際海軍部隊打擊索馬利亞海盜活動,基於地緣關係及戰略地理位置等因素,吉布地儼然成為歐、亞、美洲等大國爭相駐軍的海外基地。其中,法、美、日為首的國家相繼建立永久性海外軍事基地,中國大陸也積極與吉布地商討經貿投資及軍事基地建立事宜,以占取有利戰略位置,做為中共在非洲的軍事政治支點。三、隨著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增長與確保海外利益,中共海外軍事基地的消息曝光後,北京政府向外宣稱為後勤補給基地。但外界分析其核心目的,除可有效掌控海上貿易通道外,並可為中共建立更多海外基地的經驗,未來更有為相同戰略利益的友盟國家,建設更多相關設施,並為深入遠洋海域提供永久海上和空中跳板,其意圖擴大全球影響力不言可喻。
一、「電子戰」是使電磁設備受到削弱和破壞,且具即時性,一旦干擾停止,被干擾的對象就會恢復正常;而「網路戰」(也稱「資訊戰」)是使網路中各處理器產生錯誤操作,具一定持續性,且能擴大影響範圍,甚至有失控的可能,惟「網路戰」對實體隔離,及非通用的通信協議網路卻束手無策。為此,美軍將「電子戰」和「網路戰」相結合,並開發了網路電子一體戰武器「蘇特(Suter)」。二、指管系統中,雖各站台間具資安防護設備,且採實體隔離的專網架構,但系統中的無線傳輸非實體線路,訊息有被截獲竄改等風險,且隨著現代科技發展,以往認為需長時間才能破解的密碼,現在只需一小段時間就能破解,網路安全愈顯重要。三、「資訊戰」是未來戰爭的新趨勢,為滿足未來資訊攻擊等需求,建立符合「資訊戰」之指管/電子戰系統是我國當務之急。為能在未來的戰爭中獲得勝利,必須在資訊武器上超敵勝敵;而近年興起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具有的安全性特點,可強化系統安全與確保資料正確,是值得投入開發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