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engaged in a war for global hegemony. It is a war fought largely for influence and control, using words, coercion, corruption, and violent covert operations-- Political Warfare! If the PRC wins the war, the world faces a future of grim, oppressive totalitarian rule, under the boot of an unprecedented, tyrannical form of Sino-Fascism.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primary target" of Beijing's global political warfare. (Stokes & Hsiao, 2013) At least for now, political warfare is the PRC's primary means of destroying the ROC and bringing Taiwan into communist China. Taiwan's democratic system of government presents an existential challenge to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political authority. Beijing seeks the political subordination of the ROC to the PRC, ostensibly under a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rinciple. In practice, the CCP's desired final resolu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will be entirely on CCP terms, and will entail the de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entity called Republic of China, and absorbing Taiwan as a province into the PRC. Beijing prefers to win the last phase of this civil war without firing a shot, but Xi Jinping has made it clear he will employ brute military force if he deems it necessary. This paper provides, from a concerned American's perspective, recommendations the ROC should adopt to defeat the PRC's war against it, in order that democratic ROC may survive and thrive. It briefly examines why it matter that the ROC win, as well as the terminology and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underpinnings of Political Warfare as a foundation for making the strategic-level recommendations.
中共在經濟崛起後,累積巨大國力,並積極發展並鞏固海權。各項海洋法制已趨完備,持續對於東海及南海各項聲索。日本政府於2013年購買釣漁臺列嶼收歸國有,中共隨即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影響周邊空域交通及區域安全。然防空識別區之法律定性究竟如何,影響中共於東海防空識別區實施管制措施是否合法。本文爱由主權在空域行使之條約法及習慣法基礎出發,探究防空識別區之性質,以及沿海國應有之權限。並分析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之背景及其對區域之影響。
傳統地緣政治論者認為,地理空間的檢視是影響國家發展的主要因素。換言之,國家生存條件上的第一要務,是基礎自然環境影響下的人文互動。演變至近代,地緣政治的發展進入了戰略層次的思考,也就是說除了天賜的自然環境外,如何搶佔有利的地理環境,或者透過本身實力創造有利未來的地理環境成為主流。海權論、陸權論以至於空權的一系列的陳述,已經不單純討論地緣環境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更甚者在於探討怎樣利用地緣關係發展強而有力的政策,形成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透過戰略的設計與實行,創造國家的優勢,成為地緣政治發展至今最具影響力的關鍵。時至今日,地緣政治的本體概念,並沒有因為時空變遷而改變,但因外部環境的改變,影響的因素也隨之變化。北韓嘗試透過另一項「新科技」的發展,即核子武器策略的實施,創造出新的連結,建構出一個新地緣關係,即便讓北韓再次成為東北亞區域的麻煩製造者也在所不惜。然而,如此外在環境的改變,將進一步連動影響中國大陸對北韓的外交政策。本文將嘗試分析地緣政治理論的發展與北韓核武政策的發展背景,在建立新科技與地緣因素轉變的連結後,說明當前北韓外交政策思維。
過去在師徒制研究中,幾乎未曾探討過師父溝通風格會如何影響師父傳遞知識的效能與協助徒弟適應組織環境,然而溝通實為箇中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為能填補此研究缺憾,本研究探討師父兩種溝通風格(精確性、言語攻擊性)對於師徒功能、徒弟工作表現、離職傾向與組織社會化的影響效果。以實施師徒制度的軍校生為研究對象,採師徒對偶配對進行問卷調查,師徒共計154對。依據溝通知能理論(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ory; Spitzberg & Cupach, 1984)來探討師父溝通風格之主要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師父精確性溝通風格與徒弟的社會支持、工作表現為正向關係。師父言語攻擊性溝通風格與徒弟的職涯發展、工作表現為負向關係。然而,這兩種溝通風格都和組織社會化或離職傾向沒有關聯性。論文總結提出本研究貢獻與研究限制,並提供未來研究建議。
多元性別者長期以來面對社會的偏見和壓迫,也對於自身的性傾向感到痛苦及焦慮。而崇尚雄性氣概的軍隊文化,對於陰柔氣質所建構出的壓力環境,更讓其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困擾。因此,本研究更期待從實務經驗中,探討國軍專業助人者協助軍中多元性別者環境適應的方式,並透過性別觀點對於各項處遇作為反思依據。即使軍隊有完善的三級防處體系及轉介機制,但通常無法及時有效地提供多元性別者資源和協助,而對比軍隊和社會的助人專業領域,我們又發現在此其中,多元性別者在求助時將遭遇欠缺友善的求助環境、以及諮商輔導人員的多元性別/文化的諮商訓練不足等困境。據此提出1.軍校應增設多元性別相關課程、2.部隊性別平等教育的強化、3.外部機構支持資源的引注、4.友善同志諮商員的現身等四點,期望軍隊助人工作者能充實自己在同志諮商上的專業知能,時刻反思自身盲點,以提供有效的專業服務,幫助多元性別者增進其心理健康與福祉。
不對稱戰爭是指交戰雙方彼此軍力極為懸殊,以至於兩者根本就無法以對等的作戰方式進行對抗,而弱勢方採取的非傳統策略與戰術、強勢方採取的因應作為所形成的對抗方式。本文有兩個目的:第一是檢視此一新型態戰爭的社會特性,也就是弱勢方所採取的攻擊方式是具備何種社會企圖、以何種社會手段達到何種社會目的與影響。這是一個較偏向鉅視層級的討論。另一個目的是呈現參與不對稱戰爭官兵在許多方面的感受,例如環境、任務、滿意度與動機、與家人關係等等。這是一個較屬於微觀層級的發現。本文首先探討發展出不對稱戰爭的時空背景,發現正是西方社會的資訊全球化作為促成不對稱戰爭的最佳條件。其次整理不對稱戰爭的五項特徵,包括雙方過於懸殊的軍事力量、戰場已不分前線後方、弱勢方所採取的戰術完全不受道德規範限制而暴露其殘酷無情性質、敵人屬性的多樣與不確定性、已及恐怖組織的資金來自各種非法管道。本文接著呈現軍事社會學針對不對稱戰爭所作的研究,包括介紹一項對參與官兵大規模訪問的實證研究發現。在結論中,本文提出未來的研究可朝向不對稱戰爭中強勢方(美軍)表現比較不理想的領域發展:當地社會的重建;另一個可能的研究發展是針對一項微觀層次的識題進行探討:那些被洗腦而從事孤狼性攻擊的個別行動者。
本研究旨在透過設計思考之創作流程,將複雜的國防政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表現形式,並探討讀者藉由創新設計思維提高對於國防資訊接受之意願。本研究以國防部定期出版之政策刊物《國防報告書》為例,探討其自1992年出版、2006年起融入美術編輯,並於2017年導入資訊視覺化表現之歷程。研究過程參考歷冊網路下載率及銷售增減,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及問卷調查等方式,暸解讀者對於將設計思考及視覺傳達設計思維運用於國軍事務推展所帶來的創新性感受,研究結果可得知:(1)透過設計思考流程之視覺設計作品確實能夠使讀者對於國防刊物之既定印象改觀;(2)資訊視覺化有助於提升讀者閱讀興趣,並有效理解所傳達之政策。因此,本研究主張運用「設計思考」流程、及「視覺設計」之創新表現手法,透過現今各式宣傳載體,有助於提升民眾對於國防政策之接受程度,及其未來的發展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