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73.146

地理學報/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79
0.179 2024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區域地理 9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跨尺度與地域的環境議題如全球暖化、跨境空污或海洋污染是當代社會科學關注的重要面向之一。儘管多數人已經注意到這類大範圍環境議題的影響,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這類環境敘事的生產本身即涉及大空間的環境資訊蒐集。本文試圖透過考察1986年開始提議,並於1992年開始、預期推動至2021年的「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與「臺灣山區地下水資源調查研究整體計畫」,試圖初探「大尺度的環境資訊生產如何可能」的問題。本文在科技研究(STS)的「田野科學」傳統上,指出多數研究者忽略了「科學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並指出,使環境數據蒐集可能的,不只是科學基礎建設本身,還有這些工程在構想、設計、施工、運作過程中,不同行動者在標準化與拼裝工作之間的調整與變通。在拼裝論的啟發下,我將科學基礎建設視為不斷調整之「有限標準化下的異質連結」並建議科技與社會研究者未來可與當前在人文地理學和人類學中日漸重要的基礎建設研究進行對話。

  • 期刊

台塑關係企業麥寮工業園區,簡稱六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石化園區之一。近年來詹長權、莊秉潔等學者揭露六輕汙染排放與居民罹病的顯著相關,引起輿論關注。令人詫異的是,麥寮居民對於這些污染指控,卻普遍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環團與專家係貪圖金錢和政治利益而刻意汙衊六輕。身為麥寮人,我認為六輕議題不只是單純的「經濟發展vs.環境保護」二元對立,而是各在地行動者競奪科學知識權威性與政治經濟資源的鬥爭場域。因此,理解科學知識如何在行動者之間生產、宣傳、詮釋、再生產,以及這些過程如何與地方脈絡中的政治、經濟等社會層面進行互動,就成為分析六輕環境爭議的關鍵。據此,除了回顧了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次領域「公眾理解科學」(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PUS)以及工業人類學對於常民知識的觀點,我也將人文地理學關於信任(trust)的探討帶入環境公害研究中,並透過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探究麥寮居民不為環團所動員的原因。本文發現,面對污染指控,六輕使用形式上中立客觀的政府數據和學術研究進行反擊,營造出尚未定論的科學爭議狀態。其次,六輕也透過免費健檢與衛教宣導,強調「個人」的生活習慣才是罹病的主因,迴避了工業排放增加「群體」罹病「比率」的指控。第三,麥寮居民也以長期生活得來的身體經驗、環境感知、科學詮釋等「常民知識」,質疑汙染的嚴重性被過度地誇大。最後,由於上級政府在偏遠鄉村的執政失能,引發了居民對於政府「人前嚴格管制,人後手軟拿錢」雙面形象的強烈不滿,甚至認為科學家與環團對六輕的指控均是向企業勒索的圖利手段。要之,本文認為,要回答「麥寮居民為何動不起來」,研究者得檢視科學知識及信賴的地理學。這意味著:在探討科學知識於地方及尺度間的傳播時,研究者有必要檢視科學家與環團在從事科學傳播時採用的信任技術,且將之放在讓信賴得以流動或產生遲滯的網絡中考察。

  • 期刊

颱(颶)風是地球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全球不僅有超過3成以上的人口暴露在潛在的颱風災害中,氣候暖化極可能增強颱風的強度,也增加其不確定性。建立長時間序列的颱風資料庫,以了解颱風不同時間尺度的振盪與空間特性,為當代氣候變遷研究的重要課題。為延伸西北太平洋近百年的颱風器測資料,本研究利用最新建置的REACHES東亞氣候數位資料庫,透過標準化的編碼系統,及明確的颱(颶)風定義與文本分析法,擷取清朝歷史文獻中有關颱風的紀錄,並經由每筆記錄的時空鄰近性進行關連性分析,以重建1644-1911年中國沿岸的颱風序列。REACHES颱風序列和其他論文時間與區域相近的颱風序列,具有非常好的相關性(華南相關係數R=0.847,華東R=0.616),顯示重建結果應具良好的可信度。本研究重建的颱風序列清楚呈現(1)1644-1911年間,中國沿岸颱風具有顯著的百年際變化特徵,17及19世紀颱風振盪幅度大,18世紀振盪幅度較小,1650-1680年間是颱風密度最高的時期,華南沿岸又比華東沿岸更加密集。(2)頻譜分析顯示這268年間颱風有顯著的年際、年代際與多年代際的回歸週期,且(3)在一致的百年變化趨勢上,華南跟華東颱風的(多)年代際與年際波動具有顯著的反相位特徵,或同向位時間差效果。即使在1650-1680年間,兩區域的高峰波段仍具時間差,高頻月份亦不同。本研究後續申述可能影響這段時間颱風特性的大氣海洋環境與驅動因素,並深入討論本研究的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