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47.65

中醫藥研究論叢/Taip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漏拔針是中醫醫療常見之危險事件,可能引起醫療糾紛、危及病人和醫護人員之安全,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可能導致會診遺漏針之因素。方法:本次調查某南部醫學中心中醫部98年至105年病房會診之遺漏針事件,統計發生次數以及穴位、診斷等資料。結果:本研究發現遺漏針最常發生在上肢部位。發現者以病房護理師最多。發生月份以六月、八月、九月、十月為最多。最常發生遺漏針的穴位是百會、曲池、後谿及肩穴。發生遺漏針的患者以腦血管疾病的病人最多。結論:遺漏針較容易發生在容易被衣物、軀體、頭髮等物體擋住的地方,我們建議取針完後應再次搜索患者身體,由頭至腳依序搜索,檢查有無遺漏針之可能,尤其是容易遭視線擋住之處,是防止遺漏針發生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此外,改善職前教育品質、建立標準作業流程、確立多重確認機制、充分和病房醫療人員和患者溝通、定期召開檢討會議,以及考慮用固定出針人員或是不留針的治療方式,才能將遺漏針事件降至最低,以減少遺漏針事件。

  • 期刊

背景:腦中風病患常因急性期後失能而滯留醫院,衛福部自2014年開始試辦腦中風急性後期住院照護,本院自承辦此計畫以來共累計380例,其中不少病患同時接受針灸治療,本研究即是以回溯性分析來研究腦中風急性後期病患接受針灸輔助治療之成效。材料與方法:篩選本院自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間收案之急性後期照護病患,分成針灸組及對照組,比較兩組間各中風量表及巴氏量表中個別項目之差異。結果:篩選急性後期照護病患380例後分成針灸組48例,對照組18例。兩組間背景資料及隨時間變化之量表分數皆無明顯差異,但在改善幅度方面針灸組之巴氏量表分數優於對照組。巴氏量表個別項目分數兩組間無顯著差異,但在改善幅度方面,針灸組在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及移位三項優於對照組。結論:本研究發現急性後期照護之腦中風病患同時接受針灸輔助治療,能增進日常生活活動的改善幅度,尤其是在行動能力方面的改善較為顯著。

  • 期刊

前言:探討艾灸至陰穴對於胎位不正的治療關於傳統膝胸臥式的治療是否有顯著的差異。方法:回溯型病歷對照研究,收集2011年至2014年08月在台北慈濟醫院裡來院產檢之胎位不正孕婦,篩選出符合本研究條件的病患加以分析研究。其中,有接受中醫艾灸治療之病患作為實驗組,僅接受膝胸臥式衛教者作為對照組。結果:共收集有對照組135位個案與實驗組20位個案。經無母數檢定方法(Mann-Whitney U檢定)及羅吉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統計分析後,統計結果顯示艾灸治療轉胎成功相對於膝胸臥式治療的勝算比(odds ratio)為9.633倍,故艾灸治療相較膝胸臥式治療更容易轉胎成功(P<0.01)。結論:本病歷回溯研究發現本院胎位不正婦女使用艾灸至陰穴轉正胎位機率明顯高於膝胸臥式,可建議胎位不正的孕婦使用此方式治療。

  • 期刊

足踝扭傷是常見的下肢疾病之一,特別常發生在運動員與女性族群之中。醫師在治療上除恢復足踝結構外,也需注重後續功能復健。足踝扭傷西醫根據臨床分級而分別做不同的治療,而中醫師則依循中醫理論,以理筋正骨、固定、內治法外敷法與針灸放血等治療方式於臨床上互相搭配使用,其中足踝傷科手法也是目前醫學上較認可的處理方式之一。本文主要闡述足踝扭傷的原理機轉、診斷、治療,並藉由回顧以往中醫與西醫針對足踝扭傷治療的文獻與實證,除說明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外,也提出未來中醫能研究發展的目標供臨床醫師參考。

  • 期刊

苓桂朮甘湯,出自後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典籍中揭示苓桂朮甘湯適用於心下逆滿、頭眩、氣短等痰飲病之時機。本方重用茯苓甘淡為君,健脾運濕,滲濕化飲,通調水道;桂枝為臣,溫陽化氣,通經行水,加強化飲利水之力;佐以白朮健脾燥濕,助脾運化以杜絕生痰之源;炙甘草則甘溫補脾益氣,兼調和諸藥為使。四藥共奏健脾利濕,溫陽化飲之功。吾等認為:臨床使用本方時,只要掌握「痰飲為患」的主要病機,臨證能夠分清主訴病位(在臟腑或經絡),辨明與次要病機之聯結關係(風、寒、濕、熱、虛、瘀),審慎分析辨證,靈活處方加減,其實可以廣泛應用於冠心病、關節風濕痹痛、高血壓、攝護腺肥大頻尿、腸胃病、鼻病⋯等痰飲病的治療。本文舉出五個驗案為例,此五案疾病不同,臨床表現各異,但其中陽不振,痰飲為患之病機則相同。五案皆以苓桂朮甘湯為主方加減治療,均獲良效,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異病同治」之理。

  • 期刊

龍膽瀉肝湯為中醫治療肝火上炎與肝經濕熱的經典方劑,《醫方集解》記載共三首龍膽瀉肝湯,第一首為目前中醫臨床所習用「原方」,據《醫方集解》記載本方來自《局方》,但經考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並無龍膽瀉肝湯記載。第二首為東垣龍膽瀉肝湯,方源來自《蘭室秘藏》,主治因風濕熱合於下焦所致的前陰熱癢臊臭,第三首龍膽瀉肝湯,據考證可能源自元羅天益《衛生寶鑑》,主要治療治療口苦膽癉。透過整理蒐集歸納明清重要典籍中有關龍膽瀉肝湯的使用記錄,結果顯示:「原方」與「寶鑑方」在明清中醫典籍紀錄中受到比較多醫家採用,「東垣方」組成較簡單,可視為「原方」的基礎。但在臨床使用上,以上三首方劑清利肝膽濕熱的目標並無太大分別。舉凡肝經濕熱下注的囊癰便毒,下疳懸癰,淋症陰瘡,或肝火上炎的口苦耳聾,舌腫牙癰,帶狀皰疹等,均是本方之適用範圍。

  • 期刊

癌症造成人類生命威脅和高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癌症造成全球死亡第二大原因,2015年全球因癌症死亡880萬人。在台灣癌症已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許多人在癌症治療之外(化療、放療、標靶),尋求中醫輔助治療,中醫會診可以提供病患第一時間協同中醫治療的照護方式,緩解化療、放療、標靶副作用或加強效果。本研究搜尋2013-2017五年內在某中部醫學中心中醫會診的資料,共有3115人次,因癌症化療後尋求中醫會診555(17.81%)人次,出院一個月內再回診率高達7成7,癌症種類依序卵巢癌(28.47%)、肺癌(17.48%)、大腸癌(10.09%),最常使用中藥依序白朮、黃芩、牡丹皮、厚朴、炮附子。本研究了解到化療族群會診中醫利用率明顯較其他族群要高,未來希望藉由這次計畫結果進行臨床試驗,來評估中醫在癌症化療後的輔助效果。

  • 期刊

本文解讀《靈樞.本神》篇章中「五神」之功能,其中神統領其餘四神,其生理功能包含今人所理解的認知功能。意與志分別代表個體的思考與記憶力。魂為精神與身體之間傳遞訊息的介面,當魂不藏時,則易產生神志異常;魄為身體與環境之間互動的介面,執行身體的動作、感覺功能。

  • 期刊

2015年時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每年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台灣糖尿病前期患者每年有3.2~8.8% 變成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終生之患病時間較久,罹患糖尿病併發症之機率大幅增加。氣功是一種低強度至中強度之有氧運動,具有調控血糖之功能,本文搜尋近十年之隨機臨床研究,結果為無論是第二型糖尿病患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可看到練習八段錦之飯後血糖改善幅度皆較空腹血糖明顯,醣化血色素亦有不同程度之降低;訂定運動時間及運動強度,且經過培訓並考核之研究,調控血糖療效較佳;將八段錦與其他有氧運動或太極拳比較,其調控血糖之效較優。八段錦調降血糖之可能機轉包括與胰島素阻抗相關之內臟脂肪素(visfatin)、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4, RBP4)。目前臨床試驗結果皆指向八段錦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選擇運動改善血糖之有效方法,但因研究偏小型或不完善需要進一步較嚴謹的實驗設計。

  • 期刊

心為君主之官,主宰人體生理與精神一切活動,文獻指出無症狀心肌梗塞(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為心肌梗塞過世的主因。西醫使用精密儀器與檢測來監控心臟狀態,當疾病症狀出現時加以治療。《靈樞.本臟》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本文將論述如何藉由望診及經絡系統進行診察,及早發現心臟疾病的先兆以進行事先預防和治療,達到中醫治未病的概念,以減少或減緩突發心肌梗塞之憾事。關於心臟疾病的中醫治療,病性多屬氣血阻滯,以《靈樞.九針十二原》:「宛陳則除之」原則,使用拔罐、放血療法使氣血循環通暢;病位上心肌梗塞常見反射區域與心、小腸經循行部位、通經系統延伸相應部位相疊,包含頸肩胸背腋各部。治療時審因辨證論治,兼顧病性與病位,才能讓疾病問題根除,透過中醫四診診察心臟疾病先兆,衛教病人減少繁重工作、注意保暖、重視身體警訊,進而提早預防心臟疾病為首要工作。心臟是個精密的器官,一生跳動數十億次,適切的預防和治療讓其機能更長久是醫師與病人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