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道教受到佛教的刺激和影響,在科儀、教理等方面都出現了各具特色的變化,同時也產生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像是各類道經所錄主神紛雜無章的情況,便屢成佛教攻擊道教的口實之一。時至今日,道教至尊神為「三清」雖已廣為人知,但唐前道教的至尊神信仰建構過程不僅事涉漢代以降各種信仰傳統的整合問題,也和道教是否得以和儒釋二教鼎足而立的基礎息息相關。三清信仰的形成在道教史上有巨大影響,但目前對此過程進行完整考察的研究尚寡,且多認為三清成立於南北朝,或不晚於初唐。本文在道經的基礎上,盡可能利用正史材料、文學作品、碑刻題記和造像等相關史料,希冀以更全面的角度追索三清信仰的形成過程,並嘗試還原其發展與變化的軌跡。
吐蕃係青康藏高原上首創王朝體制的政權,於官員的退休方面,在無前例參照的情況下,因與唐朝密切交流,吐蕃或多或少受到中原王朝影響,制定官員退休的辦法。然而因文獻難徵,留存至今的吐蕃文獻中,僅有三位官員退休的案例。本文擬利用此三案例,瞭解吐蕃官員退休的用語及相關情況,並與唐朝官員退休的實例、用語、辦法相比較,探討唐蕃雙方官員退休體制是否有所關連,及其文化背景為何。
唐宋之間的蜀地,出現以特定商品為名、定期集散的集市,其中以蠶市與藥市的記載較為豐富。有些學者注意到部分這類集市在寺觀祠廟等宗教場所附近集散,便以宋代文獻中的廟市一詞,比附歐洲宗教節日時的集市(fair),但對這類廟市中宗教與商業如何結合少有討論,多數研究更認為這些集市是純商業性的活動。本文以這類廟市中與宗教關係最密切的成都玉局觀藥市為例,論證此藥市是一具有宗教性的廟市。首先,分析玉局觀的聖地形象,及道教在北宋蜀地與九月九日風俗的結合。其次,討論玉局觀藥市中藥材與藥物的內容,並考察這些商品與道教的關係。復次,探求玉局觀藥市如何被視為異人出現,或仙人施藥予人,以及民眾尋求遇仙、得藥而求不死的空間。透過上述討論,可說明時人追求長生、成仙等願望如何促進此藥市的發展,並擴充成都九月九日的活動內容。
本文討論與人痘接種法起源有關的三個問題。首先,要特別指出的是,「種痘」二字,在明代主要是指得天花、出天花或天花流行,與接種人痘並無關係。清代以後,「種痘」二字才逐漸與接種人痘產生關連,若以清代的詞意套用在明代,顯然犯了望文生義的謬誤。其次,人痘接種法出現時,被稱為「神痘」,意指「神丹種痘」或「神授種痘」。現存史料首次確切記載這種醫術,可以追溯至天啟五年(1625)或六年的湖廣衡州府。天啟六年,神痘法東傳至江西,崇禎年間(1627-1644)傳至安徽及江南等地。清初傳播範圍更廣,大部分仍稱之為神痘法,但其於神話傳說中的起源地四川,在明末清初反而未見記載。其三,明末衡州府有所謂神痘教,崇拜的是金花聖母,正是其陪伴著許多醫生,將神痘法傳往他鄉。在其傳播過程中,金花聖母曾出現在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及陝西等地。而關於峨眉山神醫傳授神痘法的神話,最早的原型也是金花聖母。歸結來說,「種痘」並非考證上最佳的關鍵詞,而「神痘」與「金花聖母」才是探究人痘接種法起源的終極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