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位於西太平洋颱風常經之路及板塊交接處,風災或地震的天然災害並不陌生。雖然災害防救工作已是國軍重要核心任務,然而目前在救災兵力申請、救災任務管理及成果回報作業方面,仍舊維持傳統人工作業模式,加上目前兵力持續精簡的情況,解決救災資訊傳遞即時性與降低救災人力負荷需求,已是重要迫切的問題。由於行動科技的進步,將傳統跨組織作業流程資訊化,不但提升作業效率且能達成資訊傳遞即時性需求,因此本研究針對國軍兵力支援救災任務管理運作狀況、現行兵力申請作業流程等進行個案訪談分析,提出以行動跨組織資訊系統方式建構「救災任務管理系統」,以期整合災防資訊即時傳遞與管理功能,提升救災成效,作為國軍整合救災任務管理參考。
大客車的逃生設計及避難對策,與其可能面臨的火災情境有極大的關係,為了能更加瞭解大客車的火災安全問題,提升其災害管理規劃,本文透過災例統計及案例研究,歸納關於大客車火災情境的特殊之處及不利避難逃生之可能因素。透過統計分析資料瞭解到,大客車火災事故在發生次數及傷亡情形的比例都相對不高,但當車禍伴隨火災發生時,便容易發生可用出口數減少、人員受傷行動受阻這一嚴重境況,因而導致重大傷亡。而在特定情境如大客車行駛隧道空間遭遇火災事故,由於隧道內火煙的擴散,無論車輛本身起火與否,乘客都有陷入煙、熱危害的風險。透過對火災情境的分析探討,本研究亦提出大客車火災避難原則之建議。
臺灣於921大地震後,大幅提升山坡地脆弱性與受災風險,更增加颱風豪雨事件下之坡地災害發生次數。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即為明顯,於中南部造成之災害,釀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25,000人被迫撤離,又以坡地災害導致傷亡人數最為嚴重。本研究嘗試運用空間資訊儀表板瞭解莫拉克風災後之坡地災害發生時間與空間趨勢。運用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蒐整2010~2015年的坡地災害,及2016年7~9月三場颱風事件為基礎,透過時空分析法,探討坡地災害發生熱區與颱風豪雨事件關聯,並清楚呈現出在不同的降雨分布情況與坡地災害發生熱區。期能從歷史坡地災害中歸納分析之趨勢並掌握坡地災害風險,以供未來應用參考。
教育部在防災教育推展的「學校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精進計畫」中設定防災校園建置總校數(高中職以下學校)預計達全臺總數之80%,而目前國小階段防災校園建置校數至2017年底為止僅809所(占國小總數量之30%)。國小校園必須於平時做好減災規劃與災害預防工作確保校內所有人員安全,更何況當重大災害來臨時,亦有許多國小校園也被指定為臨時避難收容所,肩負起安置災民之責任。本研究歸納出防災校園基礎建置學校在全國大會師獲選為績優學校之經驗,給予其他尚未建置之國小參考。本研究以績優學校之校長、承辦人員與導師為研究對象,解析績優學校推動工作歷程,分別針對「成功經驗」、「推動困境」與「展望」三個面向,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之質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