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取高時空解析之氣膠資訊,本研究針對自適應時空反射率融合模式(STARFM)於大氣層頂反射率之影像融合進行修正,並利用同時輻射率定法(SRS)反演氣膠光學厚度(AOD),最後應用於地球同步(Himawari-8)與繞極軌道(Landsat-8)衛星影像在台灣地區空氣污染事件高時空解析之監測,結果以MODIS AOD產品和AERONET地面觀測AOD,分別對大氣氣膠空間分布型態和AOD反演數值進行驗證,結果顯示本研究所反演之AOD與MODIS AOD在空間分布型態相當吻合,且反演數值在兩個案中分別有63%及80%的期望誤差內,呈現本研究所建構之方法在衛星反演高時空解析氣膠光學厚度,具極高之實用性及後續在PM_(2.5)監測應用之潛能。
本研究為後續高精度(前方交會誤差毫米等級,或小於地面取樣距離)空間定位應用需求,採用基於魚眼投影幾何所推導出的物像對應模式搭配附加參數吸納透鏡畸變差。本篇文章主要著眼於魚眼鏡頭率定觀測資料蒐集面工作之優化,經實驗證實,於率定場中布設20個分布良好的率定標點以及位置適中的兩攝影站,並採用自率光束法搭配次像元像點與毫米級控制點觀測量,即可達至次像元之後驗單位權標準差(0.24 pixels)與前方交會誤差毫米級(<5.6 mm,反投影約0.5 pixels)之率定成果,顯示本研究方法及程序能有效及精準執行魚眼鏡頭率定,同時,物像對應品質亦足夠支援次像元等級的物空間定位應用。
本研究透過「臺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服務功能,將分別數化能完整覆蓋原台南縣之1904年臺灣堡圖與1989年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給予歷史圖像資料不同自定義之建成區綴塊作為分析基礎資料,並應用空間統計分析呈現各區域建成區的空間分佈特徵與差異,以及景觀格局分析判識綴塊的數量、面積、空間規模與型態特徵,此外部分類別之歷史統計資料與分析結果具高度相關性,促使在說明研究成果上更具解釋力,並於綜合比較之下得出1904年B與1989年E的自定義建成區相較貼近於實際狀況,雖同年度的不同自定義建成區可發現其空間特徵有著明顯差異,乃不易判定其結果哪個較佳,而是依據研究方向與目的去選擇較符合該框架下的自定義建成區。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術可以利用雷達資料的相位資 訊取得三維的地表訊息。InSAR 技術常應用於產製數值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然而,雖然此項技術雖已被建立許久且發展成熟,其在應用上仍受到許多限制。本研究之宗旨有二,其一為針對不同季節的像對產製的數值地形模型做探討,其二為觀察多視步驟(Multi-look processing)在不同情況下採用的必要性。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否採用多視步驟,使用冬季像對可以提升結果精度,其比例最高達66.57%;在多視處理的部分,夏季像對若採用多視處理,精度可以提高15.14%~31.59%,然冬季像對若採用多視處理,精度則普遍降低,最差為-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