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瞭解社工人員的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工作幸福感之相關情形。近年來,政府開始積極重視社工的工作條件,以冀穩定社會工作人力。除了薪資福利與工作環境改善外,社工本身的工作價值觀、對於工作的投入程度,將會影響工作上的幸福感受。然而,國內目前探究社工工作者之正向感受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針對272位社會工作經驗達一年以上,且目前仍持續就業中的社工人員進行問卷調查。依據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參與社工的服務年資越長、工作價值觀越正向、工作投入越深,其工作幸福感則越高。此外,參與社工的工作價值觀會透過其工作投入,進而影響工作幸福感。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研究者建議參與社工可以時時剖析自己對於工作的價值觀,檢視自己的工作投入情形,以助提高工作的幸福感,而單位組織也應給予社員人工作回饋與支持,創造參與社工的歸屬感,強化工作的幸福感。
社會個案工作方法為社工實務工作者最常使用的工作方法之一,為使學生在實習階段與職場工作中,能妥適運用此工作方法,教師在設計社會個案工作課程內容時,應納入實務工作者的觀點,思考應傳授學生哪些專業核心能力,以讓教育現場所教授之社工內涵,能接軌現行社會個案工作實務運作過程中所需之專業知識、價值與技巧。本研究採修正式德菲法,邀請25位目前任職於社會工作五大專科領域,具10年以上實務工作年資或具專科社工師資格,並曾擔任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實習督導之實務工作者,共同建構社會個案工作核心能力評量表。在歷經四回合的意見收集與共識建立後,最終建構具本土性與世代性之七向度(會談態度與技巧、文化能力、預估、介入、評估、紀錄撰寫、專業省察)、27道題、以5點量表方式評量的社會個案工作核心能力評量表。該評量指標可做為教師教學時之參考,亦可提供學生檢視自身於社會個案工作方法的學習狀況。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以下簡稱醫協),是全國第一個以在地醫院社會工作實務者為主體,組織創立的社工專業組織。1983年在台北馬偕醫院舉行成立大會,然而倡議籌組醫務社工專業團體的號角聲,是從中部地區東海大學校園響起,且與兩場意外登上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組織發展歷史舞台的社工實習相關活動,緊密連結。本文查閱分析主要的文獻與訪談關鍵人士,重現這段幾乎在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組織發展歷史,被遺忘與未被書寫出來的歷史場景。並嘗試去理解,在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的組織運作仍受到高度管控的年代,社工學界與醫務社工相關人士如何從動念、發聲及組織的過程,才能突破體制,創會成功。這段小歷史的記錄、書寫及重現,除可留下完整台灣社工專業團體發展歷史片段,或能帶給當前及未來社工實踐者與學習者,些許的啟發與觸動。同時也希望有助於未來社會工作專業結社與專業化議題的探討。
本研究以諮商師視角理解與探究國內「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諮商師與社工師的專業合作經驗,並進一步探究諮商師知覺與社工師的連結經驗。本研究遵循質性典範,現象學作為研究取向與資料分析方法。邀請八位參與家防中心工作之資深諮商師為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探詢雙方專業合作經驗,以及諮商師於歷程當中,與社工師專業合作之經驗。本研究結果以下列主題呈現:一、參與家防工作多年的機緣;二、諮商師與社工師的合作樣貌;三、與社工之跨專業合作互動經驗;四、諮商師對社工的觀察;五、諮商師在合作中對社工之理解與期待。依據研究結果,與當前相關文獻對話,本研究發現對家防中心專業合作與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希冀催化社工與諮商專業之間更多的對話、迴響、討論與反思,以提升專業合作歷程雙向對話之可能,是為家防中心服務個案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