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33.133

中正體育學刊/Chung Cheng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自我呈現、身體形象、運動依賴與自尊之關係。以172名有規律運動的健身者(男生82位、女生90位)為研究對象,檢測工具為基本資料問卷、健身運動自我呈現量表、身體形象量表、運動依賴量表、自尊量表。經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發現,健身運動者的BMI越高其身體形象會愈低,且自尊也會相對低。健身者的自我呈現愈高身體形象會愈高、且運動依賴也會相對的高。相較女健身者的身體形象能預測自尊外,男健身者則多了運動行為。體育從業人員有使命協助人們維持健康的BMI,並建立正確身體形象,讓體型達最好狀態,以擁有正面的自尊。

  • 期刊

目的:研究優秀女子排球員在比賽中垂直跳躍高度之變化,並比較不同位置的球員在比賽中垂直跳躍次數之差異。並得知優秀女子排球員在訓練及比賽中的強度與疲勞程度。方法:以9名台電女子排球隊球員為受試對象,每位受試者通過VERT COACH測量9場企業13年甲級排球聯賽中的垂直跳躍次數及高度。以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使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位置球員垂直跳躍表現的變化及差異情形。結果:每位選手每場比賽平均跳躍次數達顯著差異,快攻手(69.06 ± 22.18次)與舉球員(61.56 ± 18.59次)每場平均跳躍次數顯著高於主攻手(43.33 ± 14.69次)與副攻手(42.17 ± 16.10次)。快攻手(29.04 ± 4.87%)、舉球員(25.94 ± 1.37%)與主攻手(27.22 ± 2.81%)平均跳躍次數百分比顯著高於副攻手(17.79 ± 3.87%),舉球員顯著低於快攻手。每位選手每場比賽平均最大跳躍高度有顯著差異,部分選手間未達顯著差異。台電隊平均最大跳躍高度沒有達顯著差異。結論:舉球員應加強急停跳躍能力,主攻手需增進最大跳躍高度,快攻手需增強連續跳躍能力,副攻手要有在快速位移中轉換跳耀的能力。在未來的訓練,可以多利用VERT COACH來取得球員更多的跳躍表現資料,以便教練依跳躍數據掌握選手個別疲勞狀況以及調整訓練強度。

  • 期刊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們皆具有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包含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以及關係感(relatedness),這三種心理需求同時的滿足與否,關係到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國內競技運動領域研究也廣泛利用該理論進行各項研究,但大部分的測量工具皆是修訂自不同研究領域量表,其適用性及準確性有待商榷,而翻譯自國外的量表,在向度結構上與理論又不一致。因此本研究旨在驗證由國內學者設計專屬於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的信、效度,以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一份有效的測量工具。研究參與者為14個運動種類之137位男性與143位女性,共280位大專運動員,平均年齡為20.78±3.28歲。參與者填寫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及運動倦怠量表,並進行測量模式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多元回歸預測運動員的倦怠感。結果顯示自編的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量表的各項配適度指標均通過考驗,假設模型與觀察資料可以適配,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模式得到支持,量表的架構符合基本心理需求理論的原理。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總分及三個分量表都跟其倦怠呈負相關,自主性在預測運動員的倦怠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結果證明自編的運動員基本心理需求量表,是一份簡單有效的測量工具。新近研究指出除了專注在正向的心理需求滿足外,負向的心理需求對負面的心理狀態如倦怠及負面情緒預測力較高,是未來研究值得擴大探討的方向。

  • 期刊

日常生活就是一連串的問題解決歷程,因此十二年國教108新課綱中非常重視學生具備探索問題、思考問題、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與情境互動的重要性,主張學校教學的目的在於創造良好學習情境,使學生將其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協助解決生活周遭所面臨的問題。就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的角度而言,許多教育專家與學者認為體育運動及圍棋等課外活動等課程是實踐問題解決的最佳教育手段,因為這些課程除了技能的學習之外,透過遊戲或比賽來了解複雜並多變的問題情境,能提供學習者在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問題解決的機會。本文以文本分析方法深度回顧圍棋訓練與運動鍛練對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文獻,並列舉出多位頂尖棋手對運動鍛鍊的看法,從中探究這兩種活動在培養面對問題、主動思考及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成效,並在文末提出未來在探討兩者於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等認知功能之可行性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