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毒品施用人口已高達2.75億人,無論是從使用總量抑或是從世界人口使用比例來看,皆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考量青少年是國家發展之根本,其藥物濫用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然現行藥物濫用防制策略多以成年人視角來規劃,雖策略已達一定成效,但尚缺乏了解青少年之需求,恐怕無法引起其學習動機。據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藥物濫用預防宣導方案之效能,並補足過往研究缺失,將青少年分為一般青少年與施用毒品青少年,以其視角探究對相關宣導之看法,並進一步提供相關精進建議,以供方案改善及訂定之參考。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立意抽樣之方式,於2021年7-9月間對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嘉義地區分別抽取曾施用新興毒品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各八名,共計十六名,透過青少年視角來檢視現行藥物濫用預防宣導方案之執行成效。本研究發現青少年對藥物濫用已達一定程度之認識,曾施用新興毒品青少年藥物濫用認識主要來自親身經驗。對藥物濫用危害之認識,比起曾施用新興毒品青少年,一般青少年更指出藥物濫用對社會環境的危害。對相關宣導方案之認識,訓育活動類型宣導僅有一般青少年曾參與,並認為該宣導有助於青少年主動學習;傳統標語類型宣導僅能嚇阻一般青少年,而曾施用新興毒品青少年依據自身用藥情況認為其與宣導所述不相符,故無嚇阻效果;青少年皆認為反毒微電影具有吸引力使其主動點閱瀏覽;學校宣導仍以講座形式為主,對曾施用新興毒品青少年效果是有限的,而青少年皆表示有獎徵答有助於投入講座。依據上述研究結果,針對現行藥物濫用預防宣導方案提供以下建議:(一)提高對青少年之吸引力;(二)增進藥物濫用預防宣導之說服力;(三)宣導亦應加強正向友誼之意涵;(四)增加嚇阻成效;(五)各級學校防制學生藥物濫用之措施應將曾施用毒品之高風險學生與一般學生分開宣導,以達分眾宣傳之成效。
本研究欲探討男、女安非他命濫用者在認知衝動性及風險決策歷程之行為表現之差異,實驗一採用延宕折扣作業(Delay Discounting Task, DDT)檢視認知衝動性,實驗二採用風險決策作業(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 BART)檢視風險決策歷程。實驗一的延宕折扣作業是以折扣率作為認知衝動性指標,折扣率為對延遲酬賞的主觀價值折扣,越偏向立即酬賞,代表對延遲酬賞的折扣率越大。本研究採用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rave,以下簡稱AUC)為折扣率,面積越小,代表認知衝動性越高。實驗一結果顯示無論在高、低酬賞下,實驗組女性組的曲線下面積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男性、控制組男性以及控制組女性在低酬賞的曲線下面積顯著小於高酬賞。在高酬賞的情境下,實驗組女性的曲線下面積也顯著小於控制組男性以及控制組女性。在風險決策作業則發現實驗組男性的風險行為比率(Risky Raito)顯著高於實驗組女性、控制組男性以及控制組女性。基於實驗一及二的行為結果發現,實驗組男性比女性具有較高的風險行為,但在使用安非他命後的實驗組女性卻比其他組有較高的認知衝動性。上述資料可能說明在不同性別的安非他命濫用者在認知衝動性及評估風險決策歷程中具有差異性,因此,未來希冀基於認知衝動性及風險決策之行為指標作為再犯風險預測因子,以評估男、女藥物濫用者的復發風險,降低未來再犯可能性,達到犯罪防治之目的。
過去研究較少有由偵查持續追蹤至判決的研究成果,故本研究透過裁判書的閱讀與編碼,找出施用一級毒品行為人為檢察官具體求刑後,在進入審判程序後的運作現況,並藉此觀測比較具體求刑與法院宣告刑之差異與相關因素。本研究分析515筆案件起訴後的裁判結果,並將裁判書類中客觀可辨,且具有學理討論意味的訊息作為變項,進行判決書編碼,而後再利用類神經網路與邏輯斯迴歸探測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發現,此次的研究對象中(N=515),77.9%使用了簡式審判程序,而絕大多數的被告都被判有罪,比例為99.8%。38.6%案件在宣判時定出應執行刑,但84.3%案件中,法院並沒有回應檢察官所提出的具體求刑。此外,邏輯斯迴歸分析顯示具體求刑的刑度與法院判決的宣告刑之間,不存在統計上的相關,但並不排除受到特定刑事訴訟實務運作干擾因子影響的可能性。本研究結果指出,被告如具有「犯後態度差」、「深陷毒癮難以自拔」、「不思悔改意志不堅」、「危害國民健康、破壞社會秩序」、「數罪併罰」等求刑因子時,為法院判處較重刑期機率較高。此點顯示,相較於求刑刑度,前述因子更能成為法官量刑的參考依據,因此研究建議檢察官或可於前述因子提供更詳盡的說明,來表達科刑意見,以彰顯舉證有罪下的職能影響力。
每個族群的飲酒機制可能存在著差異。目前探討鄒族青少年酒精使用相關文獻相當缺乏,然鑑於飲酒對於青少年身心的傷害性、以及鄒族社會文化的特殊性,故急需探究該族青少年飲酒的主觀思維與身處的部落脈絡。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招募六位有飲酒行為的鄒族青少年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與文本資料的分析,發現受訪者的飲酒行為與其自身思維、及所置身處的家庭、學校、社區環境頗有關聯,重要的主題可區分為六大範疇,包括可接觸性、低警覺性、飲酒的滿足功能、不當標籤、適量飲酒的迷思、以及酒精的負面意涵。本研究為質性研究,旨在發掘概念,所得結果僅適用於受訪者;若欲推論此結果,則須進一步進行量化調查研究。
此次研究,希望能透過讓國中的青少年族群參與反毒桌遊-天使之戰活動的契機,透過整合職能治療和社會學的專業理論,及遊戲設計理論,來做評值原則的探索,推導出可供應用桌上遊戲到反毒宣導現場的評值原則。參加者為8名國中學生和3名研究人員。本研究採用參與式觀察法和半結構化訪談法收集數據。基於主題性、定期性、參與性、引導性四個評價原則,對天使戰爭反毒桌游進行評價。同時,通過參與者的反饋來確認原則性評估的有效性。從資料分析的結果可知,針對天使之戰進行的評值結果,在主題性上緊扣反毒;規則性複雜,需時間理解;參與性上有設計引導參與者融入之機制;引導性上在遊戲中有規劃引導思考之機制,結束後亦有規劃討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