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嘗試重新檢視《春秋》書例問題,微言大義,恐非在書日書月,正例變例之間,所謂「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存亡繼絕,豈非關乎大者,補敝起廢,尤賴建極立制,所以祛除歧出,分別同異,從《春秋》書錄的形式、立場,以及書錄主題,思索一條新的詮釋方向,《春秋》編年為體,四時具而成年,《公羊》彰乎尊王一統之義;據魯史而成文,三傳發揮分別內外之旨;綜整《春秋》二十二門部,更明見彰顯班制之主張。今重新思考書例精神,綜整成六大書錄範疇,更可見《春秋》上明天道,下定綱紀,旣有天下定乎一的觀念,又深具主體意識,數千年以來,維繫中國之一統,建構國族思想,明別上下,留意分際,聖人之宏謨遠慮,因革損益,立百代垂範之典,用意深矣。
儷古同簡,總稱文章;駢散定名,乃分疆界。蓋昔人制作,混然一體,出乎自然,無假營造,競氣則鋪藻錯落,虛散成章;騁辭則排偶整鍊,駢儷爲采。放言落紙,無定格式。後人好事,專營一途,於是文筆異轍,儷古殊體,尋根究柢,實出同源:一曰事理奇偶,儷古並存;二曰文情莊散,儷古互見;三曰陰陽平衡,儷古隱現;四曰觀念聯合,複句時出;五曰整齊動機,偶對恆在;六曰文章需要,儷古相參。作者搦筆和墨,順理成章,或儷或古,毋必毋固,吾人披覽先士叡作,即可瞭然。
唐近體詩興盛原因爲何?諸多「中國文學史」均有云及。唯其中有一重要內在因素被忽略,即「初唐定型之近體詩格律簡易可行」。余考唐人詩學理論,復印證彼時詩歌作品,明白可知初唐宮廷詩人熱衷「近體詩」聲律病犯之討論,逮元兢《詩髓腦》提出「調聲三術」理論,而「近體詩」之積極聲律因此定型。尤重要者,因此種五言詩格律簡易可行,故能自宮廷而民間,復藉科舉造勢,遂風行天下,成為促進唐詩興盛之有利因素之一。雖謂唐五律聲律從齊梁調演變,其間亦有無數詩人參與研發,但研發成功,且使唐五律正式脫離齊梁調者,應推首功于元兢。在中國文學史上,「調聲三術」關係唐詩興盛之內在因素,至深且大,不可不知。
古人為詩,除講究起承轉合結構之外,又注意到線索設計。一首詩只要掌握線索,要瞭解它、欣賞它,就如按圖索驥一樣的容易。所以說:一線在手,通篇掌握。 本論文從縱貫式、橫貫式、及縱橫交貫式三方面來探討中國古典詩線索設計。
宋代有很多詞家都創作俗詞,我們稱之為文人俗詞。文人俗詞的特徵是俗語入詞、多用人稱代詞、內容偏向豔情及諧謔,它與傳世的文人雅詞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文人雅詞是使用恆定性高的文字思維進行創作,所以歷久不衰,異代讀者沒有閱讀的困難;而文人俗詞重視當下演唱的效果,採取口語思維創作,最後以文字記錄下來,因此它只能被視為口語思維下的文字文本,所以對異代讀者而言,存在著極大的隔閡。本文以法國哲學家利科爾(Paul Ricoeur, 1913-)所提出的相關概念進行文本分析,他曾經分析了言說(言語)和書寫(文字)的關係,認為寫和說都是實現言語的合理形式,但是通過寫而實現的言語具有一系列的特徵,使得寫的語言完全不同於說的言語。我們根據他所提出的四項特徵,配合文人俗詞進行解析,發現它大量的保持原有的語境,確實只停留在「說」的層次,並未啟動「寫」的機制,這是文人為了達到俗詞的通俗效果所設計出的語言策略。最後,我們針對文人作俗詞的游戲心態進行探討,藉此深入說明詞與其他文類間的互動關係、詞體地位的轉變……等相關問題。文人俗詞這個面向確實大幅度的拓展了詞學視角,使我們能在更全面的觀照下進行詞學研究。
本論文計畫以宋金元三代爲經,該代現存或文物、文獻記載之神廟劇場爲緯,探討神廟劇場與戲劇二者間相互牽連之關係。分為下列各步驟來處理問題: 一、神廟劇場的淵源與演變。神廟劇場的具體呈現當起步於北宋、普及於金元、改革完善於明清。研討方向從下列各方面切入: (一)就人類原始崇拜的意義而論:就廣義的觀點而言,先民扮演之象徵意義及行爲導向,皆可視為戲劇發生的邏輯起點,故先民對大自然各種神衹之崇拜,其舉行儀式之場所,皆可視為神廟劇場之肇端。 (二)就漢、魏晉六朝至隋,以娛人爲主的百戲而論。 (三)就唐代百戲雜技、人神同娛的寺廟而論。 (四)就宋代人神娛樂分途的瓦舍、神廟劇場而論。 (五)就宋金元具體存在的神廟劇場而論。 二、各時代神廟劇場之建築特色:各神廟劇場在神廟中的位置,材質及外觀,歷代皆有不同特色,本論文研究重點在於將各時代神廟劇場之建築特色凸顯出來。 三、各時代神廟劇場之演劇記錄:大凡娛神的戲曲活動,都出於祭祀儀式之所需,而非禮神之外的單獨表演,故本論文擬從各神廟之碑刻,或其他相關的戲曲文物資料之中,探討神廟劇場的演出目的、內容、及當時演出活動的情況。 四、各時代神廟劇場之文化意涵與影響:神廟劇場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意涵,包括人神之間的和諧關係、各代神廟建築的審美觀念、維持社稷安寧的主要力量等等,皆為探討目標。 以上即爲本論文之基本骨幹,每個項目所得的結論,再與戲劇史或戲劇理論作結合,俾使所論能在戲劇領域中,發現新的理念與史實。
金末詩人楊宏道一生經歷金代亡國、南宋亡國、元朝建立的重大歷史動亂,有許多相關的詩歌創作。金代詩壇領袖元好問稱其詩歌以唐詩爲指歸,本文就其詩文內容分析,企圖瞭解楊宏道的家庭生活;在金代、南宋任官及在元代隱居的情形。 進一步設身處地解析其「詩歌記史」、「亡國悲音」、「歸隱閒情」三類詩作所表現的情感。 並歸納其創作特色有「尊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孟郊、孟浩然」、「宋詩獨尊蘇軾」、「長於議論」、「歸隱後多七律七絕近體之作」四點。其詩文中表現出反對詩歌剽竊;主張詩歌貴簡而正;在金代詩壇中表現出獨特的唐詩風格;與規諫時政的功用。 由本文可以瞭解《四庫全書•小亨集序》中元好問所言:「貞祐南渡後詩學大行,初亦未知適從,溪南辛敬之、淄川楊叔能、以唐人爲指歸……叔能用是名重天下三十年。」金代詩歌中得以名重三十年的作者楊宏道與作品特色。
王夫之是清代最先用文學眼光研究《詩經》的人,他從文學的視角評賞《詩》的意蘊和特色,對《詩經》進行審美性的意義解讀,其論《詩》的文學闡釋主要有四個特點。首先,他特別提倡《詩經》在創作與鑑賞方面的詩學表現;其次,他論《詩》強調其中所含情、意、景、理、事五大要素;其三,主張《詩》中虛實相濟的藝術思維與實踐;其四,特別重視《詩經》對後世文學的影響。綜合之,王夫之論《詩》的可貴之處,一在於他的主張彼此間往往具有相反相成的關係,另一則是他同時兼顧到「作者理論」,與「讀者理論」,這些都是非常進步且可貴的看法,初步奠定了其詩學理論的基礎,也開啟了清代以文學研究《詩經》的先路。
蔣景祁從自稱「陽羨後學」,他對詞壇的貢獻,除了他本身的詞學創作外:一、編《陳檢討詞鈔》,他負責整理陳維崧的遺稿,保存陳維崧的駢體文並一千六百多首詞。成為日後陳宗石編患立堂《迦陵詞》所根據的重要刊本。二、蔣景祁出資刊刻朱彝尊帶入京城的《樂府補題》。因為《樂府補題》的重新問世,這本詠物詞多人唱和,是浙西派因此進入興盛的一大關鍵。三、康熙二十五年編刻當代詞人詞作-《瑤華集》,這是繼續《倚聲初集》、《今詞選》之後,清初詞的薈萃之選。因為《瑤華集》的編選,保存數量可觀的諸家詞人未出詞集者之詞,或是有詞集者,今已不傳。《瑤華集》存詞之功不可沒,是整理彙編《全清詞》重要的典籍之一。蔣景祁是清初詞壇貢獻甚大的詞家。
自古以來,江南地區生活富庶、人文會萃,本文探討「蘇州」即是其中一處。人文興盛,讓江南研究風氣蓬勃發展,其中亦帶動刻書與藏書風尚。此藏書現象,清初已顯而易見。本文旨在淺析清初蘇州私家藏書特徵外,如何釐清清初藏書者之人數,以及界定別具一格真正藏書家等課題。進而能瞭解藏書家藏書因綠、藏書來源,期能顯露此時期私家藏書於江南地區舉足輕重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