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討因果架構對中文閱讀理解表徵的影響,進一步細分並檢驗其影響的表徵層次,以及這些因素受到發展的影響。實驗一分別抽取四、六年級各32名學生,讓學生閱讀研究者根據因果關係操弄而編成的階層版與序列版兩種因果架構文章,學生依據所形成的表徵來回答之後包含文本表徵與情境模式的閱讀理解測驗題。實驗二採取相同的實驗程序和人數,但改以包含特定寓意的文章作為操弄因果架構的材料,以期有利於形成較佳的情境模式。結果發現:第一、兩個實驗都證實因果架構對中文讀者閱讀表徵有影響,此說明了因果架構對中文理解的重要性。第二、兩個實驗的結果指出,階層版的因果架構有助於文本表徵的層次,這可能是因為它能使讀者較容易整合文章中的事件以幫助記憶,故有利於文本表徵的層次。同時也發現,階層版因果架構只有在包含特定意涵的文章中才有助於情境模式的層次,推測可能是因為閱讀這樣的文章較易激發讀者相關的背景知識和組織訊息,故能有利於情境模式的層次。第三、兩個實驗所觀察到的發展組型指出,四、六年級在文本表徵的表現上並無差異,但六年級在情境模式的表現上優於四年級。我們推論六年級可能在閱讀能力上具有較為純孰的整體性推論技能,使得他們得以整合文章各種訊息並且建立適當的情境模式。
本研究旨在檢驗不同作業難度下,空間用語如何影響空間記憶。本研究共有兩個實驗,測量的是中英雙語人士的空間記憶表現。兩個實驗中,實驗組的受試者皆在空間記憶的測驗之前給予包含中文或英文空間用語的提示句。實驗一以改變記憶圖片顯示時間長度的方式操弄作業難度。實驗二以改變記憶圖片內容量的方式操弄作業難度。比較各實驗組與其控制組之間在不同作業難度的情況下非語言記憶表現的差異,觀察到提示語言與作業難度之間交叉的交互作用效果。本文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對於將來研究方向提出數點建議。
本論文以兩個實驗,驗證習得年齡(AoA)與詞頻對唸詞速度的影響。使用的詞頻,除了成人詞頻以外,還包括計算自國小課本出現次數的兒童詞頻。不同於一般利用主觀評量所獲得的AoA,本實驗的AoA為該詞實際出現在國小課本年級的真正習得年齡。實驗一是以成年詞頻作為分組與配對依據,其中早習得-低頻詞有兩組材料,一為低兒童詞頻(CL),一為高兒童詞頻(CH)。結果顯示:CL材料組的AoA與詞頻都有效果,但無交互作用;CH材料組,AoA與詞頻都有效果,並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在低頻組的AoA效果,CH組比CL組大許多(36 vs. 19 ms)。實驗二改以兒童詞頻和成人詞頻之和,作為分組與配對依據。結果顯示,不論兒童詞頻與成人詞頻分配是採單純或混合方式,兩組材料的AoA效果都消失不見,只剩下顯著的詞頻效果。本研究結果意涵,過去相關研究常見的AoA效果,有可能是未適當控制兒童詞頻,為兒童詞頻效果的假象。
不同於美國受試者傾向特質歸因,Morris與Peng(1994)發現華人無論行為者的國籍為何皆傾向情境歸因。據此,他們認為華人因其集體主義文化背景而無所謂的「基本歸因偏誤」與「終極歸因偏誤」。在本研究中,我們主張區辨兩種不同的情境訊息-促進性或抑制性情境訊息。敏感於前一種訊息,固然會因「折扣效應」而降低特質歸因的傾向,但注意到情境中存有抑制行為發生的訊息,則有可能增加特質歸因傾向(Jones & Davis, 1965)。因此我們雖同意「華人對情境因素較西方人敏感」,但不認為由此可以推導出「華人傾向情境歸因」的說法。我們以兩個實徵研究說明Morris與Peng (1994)的發現可用樣本特殊性與故事內容不相當等非文化因素來解釋。研究一改進上述研究缺點,平衡國籍因素,並改以留在母國的台灣大學生為受試者重新驗證其說法,但無法重複其發現。研究二則利用台灣在2000年總統大選時,支持與不支持者對候選人敗選結果的歸因,直接檢驗華人對內外團體的歸因傾向是否有所差異。結果顯示不支持者較支持者對候選人的敗選更傾向特質歸因,顯示華人的歸因傾向受到行為者是否為內團體成員的影響。本文對華人歸因傾向與文化差異的意涵有進一步的討論。
本研究以幼兒教師為對象,旨在探討實用智能、緣分信念與心理健康、工作表現的因素結構,以及實用智能、緣分信念與心理健康、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我們以高雄地區302名幼兒教師為研究對象,利用「幼兒教師情境判斷評量問卷」、「幼兒教師緣分信念量表」、「幼兒教師心理健康量表」、「幼兒教師工作表現量表」蒐集實證資料,蒐集所得實證資料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來釐清幼兒教師實用智能、緣分信念與心理健康、工作表現的因素結構。研究發現實用智能包含「適應環境」、「塑造環境」、「選擇環境」三種能力;緣分信念包含宿命業報的「緣」和操之在我的「分」兩種歸因方式;心理健康包含「幸福記憶」、「快樂情緒」、「圓通自如」三種積極正向心理素質;工作表現包含謹守本職工作的「角色內行為表現」,額外奉獻付出的「角色外行為表現」兩種表現層面。而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幼兒教師實用智能與工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幼兒教師的「緣」歸因取向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分」歸因取向與工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無論如何,根據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的結果,幼兒教師實用智能、緣分信念影響心理健康、工作表現的假設模式尚可接受,實用智能和緣分信念皆可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工作表現,亦可透過心理健康再間接影響工作表現。其中實用智能對工作表現的影響力較大,緣分信念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力較大。
Clark與Watson(1991)曾提出三元模式(tripartite model)解釋焦慮疾患與憂鬱疾患的共病現象。然而過去研究發現,三元模式中的生理激發(physiological arousal or autonomic arousal)因素並無法解釋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與憂鬱疾患的共病問題(Mineka,Watson,& Clark,1998)。本研究根據文獻回顧,提出在三元模式中加入認知憂慮因素的假設模式,且認為此假設模式更有助於解釋GAD與憂鬱疾患的共病現象。本研究收集286名受試者(178名大學生及108名一般民眾),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進行觀察資料與假設模式契合度考驗。結果發現,本研究之假設模式與觀察資料的契合度良好,且契合程度優於三元模式及其他兩個競爭模式。最後本研究對此結果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加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