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直轄市化迄今,一直深受世人的關注,本文為令人矚目的,倒不是行政體制的升格,而是與空間發展政策和城市擴張過程所息息相關之「區域政府」形成。因為直轄市化後,下轄的三千餘萬人口(農業人口佔八成)、面積餘平方公里,以及三峽工程與移民的配套措施,是前所未見的。本文主要透過重慶市的發展歷史及其各階段不同時期的規劃過程等相關文獻與經驗研究,論證此等的「超級城市」乃是另類的中央計畫經濟戰略之空間表象,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城市聚集經濟與規模、意義皆不相同;同時,也與同屬長江流域的區域城市上海有所差異;且也與東南城鎮發展模式不同(例如,江浙模式、蘇南模式等)。它表徵化了內陸城鎮之以中央政策為依歸的區域空間發展模式,並且宣告「政策的正確性」及「計畫支配性」,對於內陸成鎮和區域空間的發展是絕對優於任何資本的挹注,是項特徵則是本文重要的發現,也是「重慶現象」在空間發展上的意義所在。
本研究為分析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意識形態,並得出中共當局以教科書遂行其政治薰陶之目的。在研究資料方面,國內對大陸中學、小學的科書研究比較齊全,涵蓋公民、中文、外文、歷史、地理、數學、化學、生物、美術、體育、勞動等,有甚多專案研究報告或碩士論文,這些研究數據都羅列在本研究中;然而對大陸大學單科教科書中政治意識形態研究的研究報告或碩士論文則目前尚無。倘若中共當局以科書為其政治社會化之工具,則大學教科書必然也充塞向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因而本人鼓勵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班同學研究大陸大學教科書,果然發現公民、中文的大學用書也新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完成了大中小學的教科書全方位研究。 本研究的基本假設和分析架構,呈現在第一節「高校教育並重專業和政治教育」和第二節「教科書塑造青年人意識形態」,研究方法為內容分析法。本文的研究發現是大陸教科書中灌輸政治教條,運用教科書來塑造和控制青年一代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以達到官方制式教育的目的。結論是希望兩岸協商共同修改科書,讓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才能提高教科書的專業水準,並可得到台灣的學歷認證。
「青春獻給黨,老了沒人養,想問兒女要,兒女都下崗。」在改革開放前,大陸城鎮職工一度引以為傲的「大鍋飯」、「鐵飯碗」,未料改革開放後居然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成為工人心中最大的痛。但如今時代改變,計劃經濟轉向市場濟經,許多工人都有被背叛感覺。 近幾年來大陸職工因拖欠薪資或退休金等情況,致使生困厄所釀成的示威抗與堵街活動,在各省市區此起彼落、從未間斷。迄今大陸各地的工潮所提出的訴求都還是經濟性的,同時它尚未出現跨省區城市工人的串連活動;但示威活動中的警民衝突卻日漸升高中,公安訴諸武力對抗工人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海峽兩岸開放交流已十多年,其間傳播媒體扮演了暢通資訊和傳遞信息的角色。印刷媒體的「資訊運動」交織描繪出兩岸互動的複雜面貌。本文旨在陳述新聞與出版媒體的交流與互動的歷程,並對其得失作一總檢討。交流的內容包括:工作人員一般性的往來、媒體工作者的業務交流、媒體本身的交流、業者共同舉辦的會議或活動等。